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是世界环境政策的引领,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系统梳理近年来美国环境政策制定的趋势发现,美国环境立法出现了僵局,但环境政策却以国会"非正统"的立法、联邦行政机构的环境政策制定、法院裁决、联邦行政机构和非公机构合作制定环境政策、地方环境政策、非政府环境政策等新方式出现,环境政策制定相当活跃。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我国也可加强系统性环境法律体系的建设、优化行政机构的环境政策制定、积极发挥法院体系在环境政策领域中的作用、推动地方环境政策可先行先试以及参与式环境政策制定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但是,有些国家在制定各项可持续发展政策时,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本文通过对战略环境评价的概念和意义的介绍,指出在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SEA的必要性,最后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城市可持续发方案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3.
环境政策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完善程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环境正义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影响各国政府环境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现有环境政策研究在税费、污染物交易市场等经济相关领域成果丰富,而在政策执行和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正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论北美自由贸易区新环境合作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群芝 《世界环境》2001,20(4):13-15
北美自由贸易区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开展了环境合作,在取得了定进展又存在不足的背景下,制定了其第二个三年计划《北美2000-2002年行动计划议程》,将环境合作集中在四个核心领域:环境、经济与贸易,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与健康,法律下政策。整个计划少重民间力量的参与、信息交流的强化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政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成为关注焦点。中国、日本和韩国同处于东北亚地区,在环境保护领域开展了相互交流与合作。本文从日本和韩国在环境政策制定和施行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分析入手,借鉴日韩两国环境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完善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引用系统控制论、协同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构建环境政策综合调控系统,对综合调控系统的成分、关系、结构、相互作用、功能等予以解析,揭示在利益冲突背景和博弈过程中环境政策综合调控过程、动态、演变等规律特征,建立环境政策综合调控的模型、标准和程序,为环境政策综合调控确定和把握准确的位置、对象、时机、方式、范围、力度、速度、步骤、工具等指明方向。本探讨了微观环境政策运行机理和微观综合调控机制,为环境政策的分析、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微观技术手段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汪劲 《环境保护》2006,(12B):68-71
自1993年制定《环境基本法》以后,日本的环境立法和环境政策开始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和国内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发生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提出了构建与地球共生的“环之国”的目标,开始在环境立法和政策方面强调将循环、共生、参加和国际合作等四项内容予以法制化。本文介绍了21世纪日本环境立法与环境政策的新动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挪威多领域环保优先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达到挪威在国际协议中承诺的环保目标,政府的战略是制定一套综合环保政策。在此情况下,改善环境的措施需要在多个领域中实施。为此,每一个公共行政部门在制定所有的计划和发展规划时,有责任确保突出考虑环境问题。为了检查各个部门环保责任的完成,每个政府部门在年度预算中,都必须提出并量化其决定实施的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的环境政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环境政策文字表述形式进行论述,指出中国环境政策基本原则包括: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原则、环境责任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环境民主原则,等等。对中国环境政策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从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社会政策,环境行政政策、国际环境政策探讨了中国环境政策的体系结构。对中国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中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机制还不够健全、环境政策目标与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在人们真正拥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正当权力,并可以全权参加环境政策的制定时,环境立法才最为有效。 欧盟对于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有一个长期存在的承诺。早在1990年,该领域的首个重要立法便制定出台了。当任何个人认为其索取信息的要求是被无理拒绝或忽视时,或者是其对当局的回馈不甚满意时,该项立法通过司法和行政复议等手段为个人提供了获取正义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