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育苗移栽防御低温冷害和春旱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防御玉米低温冷害和春旱,在吉林省东部开展了玉米育苗移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育苗移栽是一项简便有效的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利用该项技术可增加220~250℃·d积温,因此可采用较当地大田播种生育期长10~15天、所需积温多230℃·d的偏晚熟品种,以避开播种出苗期干旱;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40%和35%左右,并可提早成熟,防霜害,提高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2.
将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成果与智能化的计算机系统相结合,建立了东北地区低温冷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模型,以提高灾害决策分析水平.概述了概念模型的基本结构,介绍了其数据库、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组成,以及基于这三大库结构的查询分析功能和对低温冷害发生可能性的预测防御功能,最后对今后防灾减灾智能化的决策系统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生防菌和药剂除冰核细菌防御玉米霜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药剂和生防菌防除玉米成株期上的冰核细菌,可以达到减轻或控制玉米霜冻危害的目的。在-4℃发生霜冻的条件下,所述3种处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防霜效果,其防效顺序为:防霜剂1号(54.94%)>抗霜素+SR01006生防菌(33.63%)>抗霜素+壮丰优(22.35%),即防霜剂1号防效最显著,它既能杀灭INA细菌,又能破坏冰核活性物质(冰蛋白),是一种无公害、杀菌谱广的新型杀菌剂,具有良好的防霜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地膜覆盖土壤水分效应及抗旱涝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对玉米农田水分影响比较复杂,主要取决于天气、气候条件.在干燥少雨的条件下,地膜田耕层土壤水分明显增加,土壤相对湿度提高3~5个百分点,抑蒸保水效果明显;多云或阴天也有一定的保水效果;在多雨期,地膜增加地表径流,导致耕层水分含量减少,有利于避免涝灾发生.地膜覆盖改善了降水在农田中的分配和农田水分平衡,使土壤水分含量因天气干、湿而波动的幅度明显减小,有抗旱和防涝的双重作用.地膜改善农田水分平衡、抗旱和防涝的效果前期大于中后期,以播种至拔节期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测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测系统预测分析了黑龙江省1971-2006年各年热量年型,计算了哈尔滨市1984-2006年玉米抽雄期的冷害发生概率,同时采用以5-9月平均温度和的距平作为低温冷害指标的方法计算了1971-2006年低温冷害的发生状况.结果显示,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低温冷害的年份与历史实况基本相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81%的年份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一致,且在低温年玉米抽雄期的冷害发生概率均较大,说明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测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概述了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对低温环境的反应,分析了玉米冷害致灾的因素、机理及指标。用变异系数、概率分布函数等方法分析了玉米冷害风险的地域分布,对玉米冷害经济损失风险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东北北部、东部冷害风险较大,中、西、南部较小,严重冷害年东北区玉米损失达600多万t,折合人民币60多亿元。  相似文献   

7.
东北区低温冷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从变异系数、正态分布风险概率、风险指数三方面对东北区热量条件的稳定性和低温冷害的风险进行了讨论和评估;并将上述三种风险指标极差化,以求取低温冷害的综合风险指数,最后以综合风险指数为指标,并参考变异系数、正态分布风险概率、风险指数,给出了东北区低温冷害风险区划。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及水汽异常输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东北地区91个站46a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资料,通过旋转正交经验分解法分析了该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各分区旱涝年的水汽异常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独立的区域。分别分析了各区域旱涝年与降水正常年水汽输送的差异,发现各区域旱涝年的异常水汽输送路径和关键区均存在明显的不同,且旱涝年异常水汽输送并不是简单的反位相。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及其区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东北地区19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冬季(12-2月)的逐日降雪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突变分析、t-检验、EOF(经验正交函数)、R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和CAST(聚类统计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a来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45a冬季降雪呈下降趋势,每10a下降0.2mm.降雪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为偏少时段,1970年代中期以后到1980年代中期为偏多时段,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降雪基本持平,在2000年之后降雪量有所增加.东北地区冬季降雪在45a间始终存在着10a左右的长周期,1980年代以后存在着6a左右的周期,而在1970-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后存在着4a的短周期.EOF分析结果表明:全区一致由北向南的正变化趋势为主要模态,大值区主要位于吉林东部和辽宁西北部,西北-东南反向变化,黑龙江北部同其它区域表现出反向变化特征,也是重要的异常模态.REOWCAST方法的区划表明:东北地区降雪主要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辽宁-吉林东部、吉林北部-黑龙江南部、辽宁西南部和黑龙江北部地区,不同区域降雪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以往对低温冷害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将低温冷害成分不同的发育阶段进行分析,结合发育期日数和初霜日研究等,讨论分析了东北地区玉米的低温冷害问题,提出一个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该指标生物学和农学意义明确,计算较为方便,便于在预报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洪水灾后恢复重建行动与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国洪水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践 ,总结了中国洪灾灾后恢复重建的结构体系 ,并依此讨论了洪水灾后恢复重建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指出 ,应明确洪水灾后恢复重建与备灾和防灾的关系 ,并提出了洪水灾后恢复重建的结构体系与程序。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第6届国际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的主要内容,并就中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风险与商业和产经界面临的挑战。论坛除主题报告外,共设置了16个分会场,就综合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平台(DRH)的建设、产经界如何迎对灾害风险、地震与洪水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灾害风险教育与减灾意识的养成、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以及土耳其国家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等进行了深人的研讨。针对上述进展,从我国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综合减灾与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即: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从综合的角度完善减灾战略、规划和能力建设;全面改进产经界迎对灾害风险的能力,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防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灾害自保或参保机制的完善;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