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探究信号分子联合菌对同步脱氮除硫效果的影响,发现同时投加信号分子和脱氮硫杆菌可以加快硫化物和硝酸盐氮的去除且相比单独投加时更有利于单质硫的稳定积累和氮气产量的增加,并通过FISH技术检测了反应结束后微生物总量,信号联合脱氮硫杆菌可以增加微生物总数,因此能够实现较好地脱氮除硫效果.实验从不同信号分子浓度中找出了有利于单质硫稳定积累的最佳浓度,进而在此浓度下分析了单独投加信号分子、单独投加脱氮硫杆菌,以及同时投加信号分子和脱氮硫杆菌3种情况下的脱氮除硫效果.结果表明,当硫化物浓度为200 mg·L-1时,延长反应时间至72 h后,信号分子联合脱氮硫杆菌使硫化物的去除率提高至99. 8%,硝酸盐去除率提高至96. 9%,且单质硫转化为硫酸盐的速率减慢,氮气的产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其单质硫和氮气的量分别达到59. 0 mg和80. 0 m L.当硫化物浓度为300 mg·L-1时,单独投加2. 5μmol·L-1的信号分子在72 h时其硫化物和去除率达到99. 0%,硝酸盐的去除达到93. 9%,单质硫和氮气的产量分别达到63. 1 mg和79. 5 m L.  相似文献   

2.
人为活动导致大气氮和硫沉降的增加及其随后产生的诸多不良生态效应。定量农田大气氮和硫沉降输入可以为农田氮硫的养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国家大气清洁行动对大气活性氮和硫的排放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关于华北农区氮和硫的综合沉降研究并不多见。该研究在河南省北部农区采集大气NH3、NO2和SO2浓度,研究大气PM2.5中PNO3-、PNH4+和PSO42-浓度的季节变异,定量大气氮和硫干沉降量。采集大气降雨获得大气氮和硫湿沉降量。结果表明:2020年试验点大气NH3、NO2和SO2月平均浓度分别为13.9μg/m3(以N计,下同)、10.38μg/m3和4.1μg/m3(以S计,下同)。大气PM2.5浓度61.3~110.8μ...  相似文献   

3.
用紫外荧光法和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油品中的痕量硫和氮含量,确定了油品中硫和氮转化为SO2、NO的最佳条件;测定了试样中硫和氮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2%、3.63%,回收率为92%~104%.  相似文献   

4.
固定床自养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装填固体填料硫和石灰石的生物膜反应器对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结果表明,基于电子供体硫的自养反硝化菌对水中的硝酸盐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停留时间超过3h,即反应器处理量小于5.2L/h,去除率可达80%以上.沿反应器高度,亚硝酸盐氮浓度先增加后降低,硫酸根浓度增加,其增加量与氮的去除量呈化学计量比关系.pH值沿反应器高度降低.反应器运行5个月以来,运转良好,未发生阻塞现象.  相似文献   

5.
大气环境中氮,硫污染物的循环,正在自然系统改变。人为活动已明显冲击了氮、硫元素的循环过程,它们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局地气侯变暖,土壤,水体,人体健康等逐渐带来严重影响。氮、硫污染物亦是大气酸沉降的主要来源。通过对甘肃平凉市大气湿沉降中氮、硫污染物特征分析,掌握氮、硫污染物动态变化,分析它们在大气湿沉降中的化学变化及污染循环特征,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使氮、硫元素的循环趋于平衡,防止酸沉降在我市发生,进一步提高我市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
3BER-S耦合脱氮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强化三维电极生物膜脱氮工艺(3BER)的脱氮效果,将3BER与硫自养反硝化技术耦合成3BER-S工艺,用于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厂尾水的深度脱氮处理.与3BER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BER-S工艺在TN去除率、系统pH平衡能力和NO2--N积累方面均优于3BER工艺;当进水C(NO3--N)= 35±2mg/L,TOC:N:P=10.7:10:1,pH=7.0~7.5时,3BER-S耦合工艺对TN和NO3--N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5%和94%,分别比3BER高15%和10%;出水中NO2--N的浓度为3.04mg/L,比3BER低2mg/L.3BER-S中硫自养反硝化作用定量分析表明,硫自养脱氮作用在整个脱氮过程中所占比例为14.07%,单质硫的有效利用率达到79.5%,硫自养反硝化过程对稳定3BER-S系统出水pH值起重要作用.根据3BER-S中微生物基于反硝化细菌特异性基因nirS的克隆文库结果,系统中反硝化细菌都与β变形菌纲中的细菌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61.41%的反硝化细菌属于陶厄氏菌属(Thauera);脱氮硫杆菌和嗜酸菌属(Acidovorax)分别占3.50%和19.30%.表明当碳源比较充足时,3BER-S工艺的脱氮作用主要以异养反硝化过程为主,以单质硫和氢为电子供体的自养反硝化脱氮作用也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7.
为明晰人为干扰影响下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特征,该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先锋物种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实验探究了泥沙埋深及氮输入对碱蓬硫元素吸收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埋深及氮输入显著影响碱蓬根、茎及土壤中总硫含量,而叶中总硫含量则保持相对稳定;碱蓬根茎叶累积系数均受到泥沙埋深及氮输入的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随着埋深的增大,根茎叶中总硫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最大值在M3(12 cm)处理时取得(根N0M3:2.76 g/kg;茎N1M3:6.25 g/kg;叶N1M3:21.34 g/kg),此时累积系数也相对较大,仅次于M0处理,表明无泥沙埋深干扰最有利碱蓬对硫元素的吸收利用,而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泥沙埋深的增加,碱蓬对硫元素的吸收增强。随着N输入的增加,碱蓬根、茎、叶对硫元素含量及累积系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适当的N输入有利于碱蓬对硫元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投用后出现的环保问题。由于原料中硫、氮、重金属增加,使得反应生焦量、含硫污水、酸性气、再生烟气和废催化剂等污染物排放量增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环保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其他     
X799.3 9502514厌氧一缺氧一好氧处理城市废水系统缺氧相中的脱氮硫杆菌/杨秀山(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二//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1994,14(6)一429~433环信X一58 利用厌氧一缺氧一好氧处理城市废水的中试规模系统,对其缺氧相中的脱氮硫杆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氮硫杆菌的最高脱氮作用率、氧化NaZs的最高浓度、52一的最高污泥负荷率和污泥中脱氮硫杆菌的最高含量(MPN)分别为3.6mg一NO:一/gVSS·h、1 75Omg/L、25mg一52-/gvss·d和2.1只10日/g、55。脱氮硫杆菌在氧化二价硫成硫酸并还原硝酸为氮气的过程中起着相当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城市废水的中试规模系统,对其缺氧相中的脱氮硫杆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氮硫杆菌的最高脱氮作用率、氧化Na2S的最高浓度、S2-的最高污泥负荷率和污泥中脱氮硫杆菌的最高含量(MPN)分别为3.6mg-NO3/gVSS·h、1750mg/L、25mg-S2-/gVSS·d和1.1×108/gVSS。脱氮硫杆菌在氧化二价硫成硫酸并还原硝酸为氮气的过程中起着相当有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欧洲的酸雨分布状况随着欧洲各国经济不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矿物燃料消耗量逐渐增加,燃烧矿物燃料排出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数量越来越多,到七十年代初期,欧洲国家以硫氧化物形式排出的硫每年达3000万吨,以氮氧化物排出的氮每年达600万吨,在北欧地区,人为排出的硫量占该地区总排硫量的90%左右。从排放口排出的硫与氮的氧化物,通过大气传输,除降落在排放口附近地区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漂移到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之外降落。分析沉降物的组分表明,在污染源附近,硫与氮的化合物大都以干沉降的形式回到地面,经过长距离输送后,硫与氮的氧化物一部分形成硫酸与硝酸,以湿沉降形式回到地面,另一部分则以硫酸盐与硝酸盐等形式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养分累积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三江平原两类典型沼泽湿地(毛果苔草沼泽和芦苇沼泽)沉积物剖面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硫的垂直分布规律,初步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的沉积速率与沉积通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和富聚现象,自上而下,有机碳的含量逐渐降低;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毛果苔草沼泽全磷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V"型分布,芦苇沼泽全磷含量逐渐降低;全硫的分布和有机碳的分布规律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全磷和全硫与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有机碳与容重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植被类型是影响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硫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137Cs、210Pb测定沉积年代,并结合恒定放射性通量(CRS)模式推算年龄的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湿地平均沉积速率为0.33 cm·a-1,沉积通量为0.03~0.48 g·(cm2·a)-1,平均为0.29 g·(cm2·a)-1.  相似文献   

13.
高含固污泥水热预处理中碳、氮、磷、硫转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杨  韩芸  程瑶  彭党聪  李玉友 《环境科学》2015,36(3):1006-101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为对象,探讨其在165℃下经50 min水热预处理的碳、氮、磷、硫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水热预处理可有效水解污泥中有机组分,VSS水解率达43.35%.碳、氮、磷、硫在水热预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转化规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率分别为54.36%和65.12%,溶解态有机物的主要组分为溶解态蛋白质(52.18%);不溶态有机氮的水解率54.23%,氨氮占溶解态凯氏氮的22.13%,水解液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形式存在;总磷水解率为30.52%,磷酸盐占溶解态总磷的79.84%,说明在水热预处理过程中聚磷酸盐在聚磷菌细胞破碎后极易被水解为磷酸盐;总硫水解率为50.03%,硫化物占溶解态总硫的0.50%,而有机硫很难水解为硫化物.通过水热预处理后物质转化及组分分析,旨在为高含固污泥有效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饮用水硝酸盐污染和固定床硫自养反硝化脱氮负荷低等问题,开展流化床型硫自养反硝化脱氮研究,探究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活性炭悬浮填料对硫自养反硝化的影响,并对比了不同硫源(升华硫、硫代硫酸钠和生物硫)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填料可显著提升反硝化脱氮效果,升华硫与硫代硫酸钠效果优于生物硫.在最佳条件下,TN去除率可稳定保持在98.49%,TN脱氮负荷达2.84 g·L-1·d-1.机理分析表明,悬浮填料中海藻酸钠可作为异养反硝化的有机碳源,实现自养与异养反硝化相结合,减少了副产物NO2-和SO42-的生成,并提供碱度,保持体系pH的稳定.加入悬浮填料后,反硝化微生物生长得到促进,优势菌属为Thauera(兼性自养反硝化菌)和Brachymonas(异养反硝化菌).  相似文献   

15.
全球大气污染物排放继续增加最近对全球一些大气污染物(硫和氮的化合物)的排放作了估计,还对将来排放的趋势作了分析。估计结果是人为硫排放为6500万t,而自然界排放约2500万t。但另一些研究表明,人为硫排放可高达7000~8000万t。人为二氧化硫排放...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火电厂实施2003版排放标准和2011版排放标准两种排放情景,运用Models-3/CMAQ模型系统分别模拟各情景到2015年的硫、氮沉降量,探讨2011版火电排放标准对我国大陆地区酸沉降的影响.研究表明,2011版火电标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的硫沉降状况,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2011版标准实施后至2015年我国大陆硫沉降总量降低了18.58%,年均硫沉降强度大于3.2t/km2的面积减少了86.40%;2011版火电标准对我国氮沉降状况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标准实施后到2015年我国大陆氮沉降总量降低了9.28%,年均氮沉降强度大于4.0t/km2的面积减少了27.27%.  相似文献   

17.
同步脱氮除硫燃料电池可同时去除氮硫污染物并产生电能,其同步脱氮除硫功能受到生物驱动和电能驱动的双重作用.为探究该新型工艺中生物驱动和电能驱动的贡献,分别构建了电能驱动型、生物驱动型和生物-电驱动型同步脱氮除硫系统,并考察了其基质去除性能、产物类型分布和电能产生情况.结果表明,生物驱动型和生物-电驱动型系统皆具有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硫功能,而电能驱动系统仅具有硫氧化功能.通过衡算不同驱动型系统对基质去除的贡献率以及对产物产生的贡献比,发现在生物-电驱动系统中,电能驱动和生物驱动在硝酸盐还原,硫酸盐和氮气的生成以及电量产生方面皆具有协同效应.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别从门和属分类水平对生物驱动系统和生物-电驱动系统阳极室内污泥细菌群落进行分析,相对丰度较高的菌门都是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而生物驱动系统的优势菌属为Halothiobacillus和Thauera,生物-电驱动系统的优势菌属为Marinilabiaceae和Rhodanobacter.  相似文献   

18.
缺氧附着生长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硫除碳运行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巍  赵庆良  刘颢 《环境科学》2008,29(7):1855-1859
在缺氧环境下,应用附着生长反应器,通过降低水力停留时间增加进水底物负荷,对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降解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水硫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有机物浓度分别为200、52.5、20和20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99%、95.5%和80%,实现了兼养脱硫反硝化氮、硫、碳的同步去除.随着底物负荷的增大,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逐渐变小;硝酸盐降解对进水负荷冲击的适应性强于亚硝酸盐;与增加进水负荷对反应器带来的冲击相比,缺氧环境的破坏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降解影响大;去除硫化物的60%被生物氧化为单质硫;缺氧反应器中发生了自养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作用,自养反硝化占主导地位,异养反硝化的发生力度为21.76%.  相似文献   

19.
一体式厌氧-好氧流化床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硫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竺美  杨平  郭勇  郑德会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1993-1999
采用一体式厌氧-好氧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含氮和含硫化物的废水,分别考察了硫氮比(硝氮和亚硝氮)、碳氮比(氨氮)等因素对同步脱氮除硫效果的影响,并对厌氧区固体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混养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脱氮、脱硫、去除COD的效果;s2-浓度增加对厌氧COD去除、反硝化过程无显著影响;当S2-浓度小于4.6mmol·L-1时,对厌氧氨氮去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N(NO-3-N和NO-2-N)在0.2~1.7范围内.可以获得20%~75%单质硫转化率.C/NH4 4-N的降低对厌氧脱氮效果无明显影响,但可促进硫化物的去除.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厌氧区固体产物为单质硫.好氧进水中硫化物浓度增加对好氧区COD去除影响不明显,但S2-浓度大于15mg·L-1时会对硝化过程产生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20.
在缺氧环境下,应用附着生长反应器,通过降低水力停留时间增加进水底物负荷,对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降解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水硫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有机物浓度分别为200、52.5、20和20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99%、95.5%和80%,实现了兼养脱硫反硝化氮、硫、碳的同步去除.随着底物负荷的增大,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逐渐变小;硝酸盐降解对进水负荷冲击的适应性强于亚硝酸盐;与增加进水负荷对反应器带来的冲击相比,缺氧环境的破坏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降解影响大;去除硫化物的60%被生物氧化为单质硫;缺氧反应器中发生了自养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作用,自养反硝化占主导地位,异养反硝化的发生力度为21.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