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下颌骨侧位传统采用卧位投照 ,常因被检者颈部粗短、合并有颈部外伤、投照角度不当等原因造成影像显示不满意 ,给诊断带来困难。笔者经过 2 0例下颌骨侧卧位投照和 2 0例下颌骨侧立位投照对比试验证明 :其中侧卧位投照中有 4例下颌骨与颈部重叠 ,5例肩部软组织与下颌骨重叠造成伪影 ,而侧立位投照无一例产生伪影 ,使得影像一次成功率大大提高 ,既降低了成本 ,又减少了辐射损伤。兹介绍如下 :1 方法 胶片 8″× 10″横放 (高速屏 ) ,焦片距离 10 0 cm;立式固定滤线栅 ,毫安秒 2 5 m As,电压 6 5 k V。位置摆法 :被检者侧立于摄片架前 ,双…  相似文献   

2.
在摇瓶试验中通过投加4种对应不同蛋白酶的抑制剂,研究了白腐真菌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固定化发酵过程中所产的胞外蛋白酶对其MnP的产生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在培养1d后投加 Pepstatin A 可使MnP峰值提高且提前1d出现,而投加PMSF、EDTA后MnP峰值出现时间不变但峰值皆下降;培养4d后投加 PMSF 和Pepstatin A可使MnP酶活提高且稳定性增强;培养过程中投加 HgCl2 均会抑制菌体生长,使 MnP酶活水平较低.在培养1d后直接补人初级蛋白酶浓缩液.MnP 峰值酶活稍有提高.且第3d补入初级蛋白酶浓缩液会使MnP提前1d出现.在离体条件下,EDTA 和 HgCl2均可抑制MnP酶活;初级蛋白酶和次级蛋白酶均会导致MnP不稳定,但投加 PMSF 和 Pepstatin A 后,MnP稳定性增强.以上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初级蛋白酶部分组分对MnP的产生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初级蛋白酶和次级蛋白酶会导致离体MnP迅速失活,且证实其中2种组分--丝氨酸蛋白酶和天冬氨酸蛋白酶--可导致离体MnP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含藻高含盐杨埕水库原水藻类特征,采用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S)、聚合硫酸铁(PFS)和氯化铁(FC)4种混凝剂进行混凝除藻试验,用图像法对藻类絮体的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分析混凝剂种类及投量、二氧化氯投加量等因素对混凝除藻效果及藻类絮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杨埕水库夏季藻类种属相对较为单一,以小型色球藻、微小平裂藻、不整齐蓝纤维藻为优势藻类;4种混凝剂的除藻性能优劣依次为:AS>PAC>PFS>AC。在AS最佳投加量(以Al2SO4计)70 mg/L下,藻类的去除率为85.3%。此时,杨埕水库夏季藻类以藻类絮体分形维数值为1.54,形成的絮体密实且沉降性好。以AS为混凝剂,投加量为70 mg/L下,二氧化氯投加量为0.8 mg/L时助凝效果最好,藻类的去除率比单独投加AS时提高了6.3%,藻类絮体分形维数值为1.71,形成的藻类絮体更加密实。二氧化氯过量投加无益于藻类去除。  相似文献   

4.
饮食业油烟气快速检测-检气管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敏  张健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1):840-843
针对GB18483—2001附录A《饮食业油烟采样方法及分析方法》在执法成本与执法手段上的局限性,提出了替代的饮食业油烟气快速检测——检气管法。通过对检气管法原理.方法可行性,经济成本的分析,认为利用检气管,通过该管内的油烟气使显色层显色。与标准色列进行比较.可以快速定性判别油烟气的浓度达标情况。检气管法较适用于低浓度(1~5mg/m^3)油烟气的检测判别,对排放标准2mg/m^3的油烟浓度能够给予判别是否超标或达标。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峡库区水域的底质、水深、流速、鱼类体型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礁体材料的使用寿命等综合因素考虑,设计了全钢制六边台型的江河鱼类资源增殖(保护)性鱼礁体,同时类比于鱼礁体在海洋中的诱鱼效果和环境功能,对该鱼礁体在小江生境改善的效果上进行预测,主要体现在鱼礁体将会有很好的诱集效果、对仔稚鱼也有很好的庇护效果,最终会导致渔获量的大大增加;同时,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极大可能会高于投礁前;礁区内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生物量也会逐年递增,密度明显高于投礁前;最后,投礁数年后,礁区内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也会比投礁前有大幅度地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病变中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诊断价值,以提高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单侧发病17例,双侧发病3例;上颌窦发病20例,累及同侧筛窦4例;多数窦腔病灶部位可见高密度不均匀的钙化影,多为斑点状、棉絮状、条状等,可伴有局限性骨质吸收破坏、增生硬化、窦口扩大等表现。结论窦腔软组织内散在的不均匀高密度钙化影是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主要的CT征象;多表现为单侧发病,上颌窦最易受累;CT检查对于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诊断、病变范围以及受累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紫外光(UV)激活过硫酸盐(PS)的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水中三氯生。研究了紫外光照强度、PS投加量、初始pH值、共存阴离子(Cl-、CO32-)和腐殖酸(HA)对三氯生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强紫外光强度、提高PS投加量可提高TCS降解率;酸性条件有利于TCS降解;水中Cl-、CO32-和NOM的存在均对TCS的降解具有抑制作用。初始TCS浓度为5. 0mg/L,紫外光照强度I0=9. 94 m W/cm2,PS浓度为0. 6 mmol/L,初始p H值为7. 0,反应时间为120min时,TCS降解率达到96. 6%。  相似文献   

8.
员建  徐楷  罗小平  苑宏英 《环境工程》2017,35(12):25-29
针对UV/H_2O_2对氯化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TCM)和一溴二氯甲烷(DCBM)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UV/H_2O_2方法对TCM和DCBM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有过氧化氢(H_2O_2)投加量、紫外光照强度、反应p H值和反应物初始浓度。通过不同的反应条件得出:H_2O_2在一定投加量变化范围(10~35 mmol/L)内,随投加量的增加,TCM和DCBM的去除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H_2O_2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5,20 mmol/L;增大紫外光照(UV)强度,TCM和DCBM的去除率均显著提高;随初始p H值的增大,去除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 H值为7.0时,去除率达到最佳;TCM和DCBM反应初始浓度分别为150,160μg/L时,其去除率最高,在有效时间内去除率分别为95.88%、92.56%。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絮凝剂与聚合氯化铝复配的响应面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多粘类芽孢杆菌(GA1)所产絮凝剂(MBFGA1)与聚合氯化铝(PAC)配合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过程进行了优化.设定的5 个影响因子分别为MBFGA1 投加量、PAC 投加量、pH 值、CaCl2 投加量、快搅速度.2 个响应值为絮凝率和絮体粒径.响应面实验分别拟合出了关于絮凝率和絮体粒径的二次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449 和0.8029,表明拟合情况良好.根据2 个响应值的分布情况,推算出最适粒径为0.7mm.同时,以絮凝率100%、絮体粒径0.7mm 为目标值,确定了最佳复配絮凝条件: MBFGA1 99.75mg/L, PAC121mg/L, pH 7.3, CaCl2 27mg/L, 快搅速度163r/min.通过分析比较, 发现PAC 在改变胶体表面电位使其脱稳聚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有利于MBFGA1 在絮凝后期吸附架桥作用的发挥.对提高絮凝效果、降低MBFGA1 运行成本具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Fenton氧化联合氧化钙调理对污泥脱水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使用Fenton氧化联合氧化钙全过程(第一阶段:使用硫酸调节污泥p H值;第二阶段:投加Fe2+;第三阶段:投加H2O2;第四阶段:投加氧化钙)对污泥脱水效果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处理可以改变絮体的大小,降低Zeta电位,分散絮体,同时去除部分胞外聚合物(EPS),进而改善了污泥脱水性能.此外,在Fenton氧化的过程中,污泥颗粒、Zeta电位、EPS和比阻(SRF)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时生成氢氧化铁胶体会覆盖在污泥颗粒表面,形成保护性的硬壳,进而使污泥的脱水性能大幅提高.当加入氧化钙时,形成稳定的刚性的结构使污泥颗粒重新聚合,促使生成多孔的脱水通道.中试结果阐明,Fenton氧化过程是实现污泥的深度脱水的关键,并表明各个阶段污泥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滤液水质状况.总的来说,本研究提供了在高压下实现污泥深度脱水的新思路,包括:絮体酸溶分散与重聚-保护性氧化-骨架构建.由此看来,Fenton氧化联合氧化钙是一种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污泥调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聚硫酸铁(PFS)为混凝剂,微砂为载体颗粒,系统考察了采用加载絮凝-超滤联用工艺净化含高岭土、腐植酸和锑[Sb(Ⅲ)]的模拟原水过程中,不同PFS和微砂投加量条件下加载絮体形态特性以及其对超滤膜通量衰减、膜污染可逆性和宏观出水水质等的影响,并分析了膜污染机理.结果表明,PFS投加量对絮体形态及膜滤效能和膜污染影响显著,且投加量过少或过多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以30mg/L为宜;与不投加微砂的工况相比,加入微砂更易于形成大而结构较为松散的絮体,可有效削弱不可逆膜污染,并获得较为稳定的超滤出水水质;超滤末端膜比通量与絮体平均粒径呈良好的正相关性(R2=0.8774),但因加载絮凝体系中引起分形维数变大的不同类型颗粒(包括小粒径范围絮体和未被加载絮体捕获的微砂)对超滤净水过程产生的影响各异,致使膜通量与分形维数的负相关性较差(R2=0.5760).  相似文献   

12.
32P后标记新法研究DNA-苯醌加合物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以加P_1核酸酶提高灵敏度的~(32)P后标记新法研究了离体活细胞培养及试管反应形成的DNA-苯醌(BQ)加合物.4个被检加合物中有两个相应于苯醌与DNA上的胞嘧啶和鸟嘌呤作用形成的共价键加合物,其中较大的为首次发现的胞嘧啶-苯醌加合物.测得其相对标记率(RAL)试管条件为6.70×10~(-8)和8.93×10~(-9),细胞培养为8.23×10~(-9)和6.91×10~(-9),达到了在基因水平上研究DNA加合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抽水-示踪联合检测垂直柔性污染阻隔屏障(VFBS)渗漏的可行性、灵敏度和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利用等效渗透系数(EHC)方法耦合井筒-含水层水流运动,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物理场仿真数值模型模拟了人工水力诱导下示踪剂通过VFBS缺陷的穿透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在抽水诱导下,VFBS两侧形成人为的水力压差加速了示踪剂穿过漏洞的速度.但整体上,穿过漏洞的示踪剂仍然是极少部分,大部分示踪剂围绕注入井分布.在典型条件下(漏洞深度2.2m、大小0.5m、注入浓度1000μg/L和流速1L/h),示踪剂在对侧监测井中于第4d检出,第5d达到峰值.漏洞越深,峰值浓度越低,检出时间越长.深度增至4m以上时,示踪剂无法在对侧检出.以典型条件中4m漏洞深度为例,漏洞水平位置的偏移也会降低峰值浓度,偏移4m时,示踪剂无法在对侧检出;投加浓度越大,峰值浓度越大,但峰值时间不变,浓度小于2000μg/L时,示踪剂无法检出;漏洞尺寸越大,峰值浓度越大,均在第6d达到峰值浓度,但均不能检出,预测漏洞边长至少为1.07m时,示踪剂方可在对侧检出.总体上,按照对示踪剂穿透过程影响大小排序:水平偏移距离 > 漏洞深度 > 漏洞大小 > 投加浓度.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自来水的出厂水水质及克服现存石灰投加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全自动石灰投加系统的组成及工艺设计方法,并提出了该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环保疏浚底泥堆场和强化自然沉淀的设计方法,并针对环保疏浚工期短、产生的余水量大及其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对不同余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了加药促沉法余水处理工艺,在太湖环保疏浚示范工程堆场进行了生产规模试验.结果表明,在堆场中设置溢流堰和导流墙,改善堆场的水力条件,延长水流路径,有利于颗粒的自由沉降,提高了颗粒在堆场中的沉淀效率.向输泥管投加絮凝剂,使其在输泥管中快速混合,在堆场中反应、沉淀;向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通过隔板混合池快速混合,折流反应池反应,在沉淀池中沉淀,这2种投药方式都能保证余水达标排放,其中向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的方式加药量少且容易控制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香料加工污水处理系统和工艺,工艺流程如下:(1)污水送至污水处理站后自流入格栅池,格栅池的格栅间隙为5mm~8mm;(2)格栅池流出的污水进入调节池,调节池预先有COD为3000mg/L~6000mg/L的污水;(3)使用污水泵将调节池出水抽至混凝沉淀池,往混凝沉淀池内投加絮凝剂PAC及混凝剂PAM,PAC浓度是5%,投加量是100t的废液投加20kg;PAM浓度是0.1%,投加量是100t的废液投加2kg,本工艺处理效率高,效果好,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磷酸氯喹(CQP)作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的药物之一,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CQP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水生态安全隐患。该文考察了紫外/亚硫酸盐体系对CQP的降解效能,探究了典型水质参数对体系降解CQP的影响规律,并借助降解产物分析推断了CQP的降解路径。结果表明:紫外/亚硫酸盐体系可以高效降解CQP,初始浓度为10 mg/L的CQP经紫外光照45 s,降解率可达到100%,表观速率常数为0.165 7 s-1。紫外光强、亚硫酸盐投量及溶液pH的提高有助于反应体系对CQP的处理效果,而天然有机物的存在会抑制CQP的降解。CQP在紫外/亚硫酸盐体系中主要存在2条降解路径,均为侧链的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均匀试验法设计城市污泥过滤脱水实验,分析了聚合氯化铝和生石灰对城市污泥过滤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聚合氯化铝有利于更大絮体的形成,随着加药量的提高,污泥的比阻、压缩系数以及过滤时间均显著降低,最优剂量为10wt%左右;生石灰的添加破坏了污泥的絮体结构,提高了滤饼的渗透性,降低了污泥的压缩性和过滤阻力;对于超高可压缩的污泥,较高的过滤压力无益于脱水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采用烧杯搅拌实验研究了用粉末活性炭作前助凝剂提高聚合氯化铝(PAC)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粉末活性炭作前助凝剂的除藻效果并不好,而先投加20 mg/L高岭土,再将15 mg/L PAC与粉末活性炭同时投加,除浊除藻效果明显提高。考虑首先充分发挥粉末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在除浊除藻率仍然较高的情况下,采用粉末活性炭先于高岭土2 min投加的方式,粉末活性炭的最佳助凝剂量为10mg/L。采用粉末活性炭、高岭土和FeCl3依次投加的完整助凝技术路线,除浊除藻效率最高。碱性水体比酸性水体有利于联用三种助凝剂除藻。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助凝技术,藻细胞主要与高岭土无机颗粒发生凝聚,投加粉末活性炭有助于絮凝体体积增长,而在絮凝阶段投加FeCl3可使絮凝体的分维数达到1.947的最高值。联用粉末活性炭、高岭土和FeCl3是非常有效的助凝除藻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以污泥中磷酸铁(FePO_4)沉淀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Na_2S投加量以及温度对FePO_4释磷的影响,分析了在厌氧条件下Na_2S投加量对含FePO_4污泥释磷以及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中Na_2S投加量越大,磷释放率越高,当S/Fe摩尔比为5:1及以上时,FePO_4释磷率可以达到100%,温度主要影响反应的速率;在含FePO_4混合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投加Na_2S可促进释磷,且FePO_4释磷率随着Na_2S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S/Fe摩尔比为分别为1:1、3:1、5:1时,FePO_4释磷率分别为60%、93%和100%,相较于未投加Na_2S的污泥释磷率提高了26%、59%和73%;此外,投加Na_2S还可以促进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投加量为S/Fe=3:1时,厌氧发酵7d后产酸量最大,是不投加Na_2S时污泥产酸量的4.3倍,但投加Na_2S对产甲烷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