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来入侵物种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威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外来入侵物种的界定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准确界定外来入侵物种,明确防控对象,是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首要条件。综合分析了各类国际公约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定义方法,并从表述方式、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影响和层次性5个角度分析界定了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主要问题。通过辨析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与内涵,探讨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重要问题,为我国未来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专门性法规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外来物种入侵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吉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目前对吉林省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共计51种,分别为外来杂草38种、外来害虫10种和外来病菌3种。其中危害性较强的丰要有7种,分别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日本松干蚧(Matsucoccrs matsumurae)、栗山天牛(Mallambyx raddei)、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松针红斑病菌(Dorhistroma pimi Hulbary)。这些外来物种的传播和扩散速度较快,传播途径多以无意引入为主,对吉林省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危害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地多为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的农田或人工林系统;入侵地多为吉林省气候温暖湿润的东中部,且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植物入侵的内因、外因、驱动力和入侵过程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1)外来植物由于预适应性较强或由于杂交和多倍体化而具有较强的侵染力:(2)外来植物由于逃脱原生区域的自然天敌,或由于土著种竞争较弱、生物多样性较低、植食动物或疾病较少等导致的生物抵抗力较低,或因良好的资源可获得性及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等造成新栖息地可侵人性的增加;(3)自然或人为引入外来植物及对新栖息地的扰动是植物入侵的驱动力;(4)外来植物可能通过基于事件的入侵、入侵崩溃和协同入侵等人侵过程机制实现其成功入侵,分析了各入侵机制对入侵植物防控、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意义以及待解决问题.结果表明,植物入侵机制高度复杂,不同的外来植物种、新柄息地类型及植物入侵的不同阶段,各入侵机制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为针对性地设计植物入侵防控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对植物入侵机制理论及其在植物入侵预测、危险性分区和防控中的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密码子的使用频率分布能够反映一定的生物特性,因而可作为一种基因签名。本文使用CGR方法来研究外来入侵物种不同组织序列的基因签名及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首先得出了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等6种外来入侵植物的31条序列核苷酸字串长k=1到k=6的情况,并选取k=3,即基因序列的密码子,作为生物特性的一个重要表达。并且构造序列间的CGR欧式距离,进而对外来入侵植物序列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对所获得的6种外来入侵植物的31条序列的基因签名,得出如下结果:CGR是一种简便且计算量小的方法,且基于CGR方法的基因签名,具有典型的生物特性;入侵植物的基因序列在密码子的使用上是非均衡的,且物种亲缘关系近的,则基因签名相似越高;而且基因签名也揭示出了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偏好使用碱基T的现象,与一般物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偏好G/C情况有强烈反差。此外,从获得的6个物种的31条序列聚类谱系图可以直观看出,入侵植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由于我们所建立的基于CGR方法的基因签名,不仅能够反映植物特性和进化关系,而且能揭示序列中密码子和碱基的偏好使用情况,因而该方法有利于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风险评估及预防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外来鱼类的入侵现状,分析了建立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蕈要性、必要性和应用前景.在现状调查、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的可定量化的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举例说明了该评估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外来种豚草入侵的过程与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仅会威胁到当地生物生存,还有可能导致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原产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索诺兰沙漠地区,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外来恶性杂草,研究豚草的入侵过程及入侵机制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豚草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豚草人侵阶段,定居阶段和稳定阶段的特点,并从豚草自身的强大的繁殖特性、种子的休眠特性、遗传性质、种子的传播特性、化感作用、竞争机制及入侵环境的可能性等方面综述分析成功定居在新环境中的豚草成为入侵种的机制,同时预测了豚草成功入侵可能还存在的其它机制,即豚草的适应性进化、协同入侵以及豚草的传粉特性.这几种机制的进一步的研究,将使我们能够洞悉豚草在新人侵地的生态环境下的扩散机制,预测其潜在的入侵区域,发现其适应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豚草的防治做准备.因此,认识豚草成功成为入侵种的原因对深入研究豚草入侵机制,对预测豚草入侵,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豚草物种所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来物种入侵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是对外来物种引进、扩散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事件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其对  相似文献   

8.
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及入侵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近十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外来植物入侵为背景,综述关于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和入侵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不同起源地的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区域不一样,在控制了起源地的作用后,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人为活动较多的省份或地区(大尺度),以及干扰较严重的生境(小尺度)。入侵能力强的多年生植物常有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高光合速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感作用、以及适应异质生境的能力;起源于美洲的入侵能力强的1年生植物常能产生大量的易传播的种子、可自交亲和、强化感作用等;起源于欧亚大陆的入侵能力强的1年生植物常与作物非常相似,在农田中危害严重。未来需要研究干扰促进入侵的机制、化感作用与野外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化感物质通过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间接促进入侵的机制研究、1年生和多年生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与其物种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对弱入侵性外来植物的预警研究。这些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深入理解外来植物发生入侵和危害的规律,也可为人侵植物的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的入侵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瓣海桑因其具有速生性的特点而被广泛的用于滩涂海岸造林和控制外来杂草互花米草。但是同样作为外来种,无瓣海桑其自身的入侵性及生态风险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大热点。依据外来种风险评估的侧重点,分别从定居特性、传播特性及其影响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无瓣海桑的入侵生态特征的相关研究,表明无瓣海桑具有速生、高生产力、对低温和土壤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已在澳门等地出现扩散入侵现象等利于入侵的特点;但是同时它生态位宽度中等,繁殖率较低,并且它的种植会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有利于乡土红树植物的生长。现有对无瓣海桑入侵生态特征的定性研究并不能完全确定其入侵性和生态风险。因此今后需采用风险评估模型等手段对无瓣海桑入侵性进行更为深入地评估。  相似文献   

10.
外来入侵植物簕仔树若干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簕仔树Mimosa bimucronata在广东为外来入侵种,对其种子形态及生理、叶片生理生态特性进行测定,并与原产地(南美洲)和3种本地(中国广东)植物的相关指标对比,以了解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种子长4.29mm,宽3.30mm,大小、含水量(6.23%~8.23%)与原产地的无显著差异;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2.00、8131.06和2487.04μg·g-1(以干质量计)。活种子比例98.89%~100.00%,萌发率仅32.80%;相对电导率5.35%~11.66%。叶片绿色度29.39,但叶绿素b含量高;对比本地植物,在低光照高湿度下,簕仔树净光合速率(以CO2计)1.339μmol·m-2·s-1低,呼吸速率(以CO2计)1.828μmol·m-2·s-1高,在测定时间内未检测出其蒸腾速率;生理生态指标的表现与阳性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类似,而明显与耐荫植物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幼苗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不同。利用其阳性植物特征,可进行遮蔽以减轻潜在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1.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特征、区系类型、繁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有外来入侵植物64种,隶属于23科52属。从种类组成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多为菊科(Asteraceae)和苋科(Amaranthaceae);从分布特征上看,滇池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多,泸沽湖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少;从原产地上看,超过50%的入侵植物来自美洲;从生活型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几乎均为草本植物,且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从物种分布上看,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分布最广;从区系类型上看,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类型均具有明显的广布与泛热带分布特征;从繁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河流滨岸带作为一种典型的开放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条件下极易被外来植物所入侵并受到严重影响。以上海青浦区为例,通过对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入侵植物分布及现状调查,以及对两种入侵植物: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和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土壤特性的实证研究,探讨外来植物入侵对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河流滨岸带外来入侵植物共有14科24种,其科、种数分别占到该生态系统所有植物的48.3%与26.1%。入侵植物白花三叶草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春、秋两季均显著降低了河流滨岸带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此外,两种人侵植物也对当地河流滨岸及土壤特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土壤含水量、pH值的影响最为显著。该研究填补了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外来植物入侵研究的空白,有助于今后开展对该生态系统的评价、恢复及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云南省和四川省5个受紫茎泽兰入侵的样地中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了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5个样地采得本地植物87种,其中常见本地植物32种,隶属19科31属.紫茎泽兰入侵造成5种生境条件下物种丰富度指数下降显著或极显著.除样地d外,其他样地紫茎泽兰入侵的样方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下降显著或极显著.而紫茎泽兰入侵对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影响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有所不同,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趋势较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的群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