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城湖围垦区池塘河蟹养殖环境影响及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固城湖围垦区不同池塘的河蟹养殖环境效应并筛选出适宜的生态养殖模式,对河蟹养殖周期内不同养殖池塘的养殖情况和水环境进行跟踪研究,并构建模型估算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养殖周期内现有养殖模式的池塘和取水河道水质大多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和Ⅴ类水,明显劣于固城湖水质(Ⅲ类水),其中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为TN和TP;池塘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分别为隐藻、秀体溞及环棱螺,且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河蟹养殖产出呈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现有养殖模式,河蟹的最大养殖容量为9855只hm-2.综合考虑养殖池塘环境、经济效益及养殖容量等因素,认为固城湖围垦区池塘河蟹的适宜生态养殖模式为:蟹苗投放密度(9000±750)只·hm-2;饵料系数0.47 ~0.53;水草覆盖度约70%(其中苦草40%,伊乐藻20%,轮叶黑藻10%);螺类投放量6 000 ~7500 kg·hm-2.  相似文献   

2.
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滆湖浮游动物群落现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对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滆湖后生浮游动物为100种,轮虫25属52种,枝角类12属21种,桡足类14属27种.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桡足幼体(copepodid)和长额象鼻潘(Bosmina longirostris).后生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572 L-1,轮虫数量占后生浮游动物总数的98.7%,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以春季为最大.后生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34 mg·L-1,生物量以夏季为最大,枝角类生物量与桡足类密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516,P<0.01),轮虫生物量与桡足类生物量间呈显著负相关(r=-0.517,P<0.05).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各季节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后生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轻-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3.
戴丹超  马旭洲  张勇  周桢 《环境化学》2019,38(11):2573-2582
为研究宜兴滆湖地区河蟹生态养殖池塘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7年5—10月对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滆湖渔场3个河蟹生态养殖池塘和水源进行水质监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养殖期间池塘T、DO和pH与水源差异较小,TN、NH_3-N、NO~-_2-N和NO~-_3-N总体低于水源,TP、PO■-P和COD_(Mn)总体高于水源,池塘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形式含氮化合物的吸收转化.池塘和水源水质等级在Ⅲ类以上的频率分别为76.7%和50%,主要超标指标均为TN、TP和COD_(Mn).池塘和水源的水质排序结果表明,养殖前中期池塘水质大体优于水源,后期及起捕后劣于水源,若将养殖尾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源,最终汇入滆湖,会对滆湖水体造成污染.高温季节及时割去伊乐藻冠层和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可能是优化宜兴滆湖地区河蟹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生态效益的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重污染河道浮游动物种群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州城市河道水情复杂,氮磷浓度较高,属于重污染的滞流水体.通过对试验区南园水系为期1a的调查研究表明:该河段共有浮游动物33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类2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1种.各河段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78 ind·L-1,生物量为56.028 mg·L-1.从种类数来看,轮虫类大于原生动物大于枝角类大于桡足类.从密度看,全年平均以轮虫最多,其次为原生动物,桡足类最少.从生物量看,以枝角类最高,桡足类次之,原生动物最少.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夏季较多,秋冬季较少.优势种为轮虫类和枝角类,这些种类极耐有机污染,耐低溶氧.在苏州古城区重污染河道中,浮游动物的总量与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植物的数量等均没有线性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这可能与苏州城市河道污染较重有关.城市河道特殊的水域环境决定了浮游动物种群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都有其特殊性.探讨了重污染的城市河道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特点,提出了控制某些优势种群发展的设想,为改善河道水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27种,其中轮虫65种,原生动物107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40种。优势种包括龟甲轮虫(Keratella)、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砂壳虫(Difflugia)、表壳虫(Arcella)、砂壳纤毛虫(Tintinnid)、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象鼻溞(Bosmina)等。文章对南北两支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南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多样都高于北支,南北两支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很低。南北两支水域环境的不同造成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其中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温的季节性决定了浮游动物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盐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决定了其物种生态类型及空间分布。从整体上看,南北支主要受长江径流控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淡水种为主,咸水种在断面3出现较多。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上海黄浦江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7月分别对黄浦江11个断面(82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其中原生动物35种(占总种类数的32%),轮虫33种(30%),枝角类18种(17%),桡足类23种(21%)。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 671.8~70 428.4 ind.·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6~14.97 mg·L~(-1)。丰水期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生物量约为枯水期的2倍。聚类分析显示,枯水期与丰水期各个站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不一致,枯水期可分为5个类群,丰水期为3个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原生动物密度与氨氮呈显著负相关;轮虫密度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枝角类密度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桡足类密度与叶绿素和水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黄浦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温、叶绿素以及水体的营养状况关系密切。淡水麻铃虫(Leprotintinnus fluviatile)、淡水筒壳虫(Tintinnidium fluviatile)、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桡足幼体(Copepodid)、无节幼体(Nauplii)、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等9个种的存在与否以及是否成为水体的优势种可以作为评定黄浦江等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水平高低及污染程度轻重的指示物种。该研究可为后期对黄浦江的生态监测及水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未来黄浦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27种,其中轮虫65种,原生动物107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40种。优势种包括龟甲轮虫(Keratella)、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砂壳虫(Difflugia)、表壳虫(Arcella)、砂壳纤毛虫(Tintinnid)、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象鼻溞(Bosmina)等。文章对南北两支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南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多样都高于北支,南北两支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很低。南北两支水域环境的不同造成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其中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温的季节性决定...  相似文献   

8.
水力滞留时间是反映水体水动力过程的重要参数,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水体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以珠海市6座调水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月和11月进行浮游动物样品采集,同时测定水体的理化因子,分析水力滞留时间对轮虫群落结构的影响.6座水库水力滞留时间为9-585 d,根据其水力滞留时间的长短可将6座水库分为3类,即直流型、中等水力滞留时间型和长水力滞留时间型.共检出浮游轮虫34种,其中臂尾轮科和异尾轮科占所检出种数的53%.6座水库轮虫种类基本一致,以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螺形龟甲轮虫(K.cochlearis)和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为优势种类.水库之间以及同一水库两次采样期间轮虫群落结构差异较大,Bray-Curtis相异系数为0.15-0.83.中等水力滞留时间水库两次采样期间轮虫群落的相异系数显著高于直流型水库(ANOVA,P=0.041)和长水力滞留时间水库(ANOVA,P=0.019),直流型水库和长水力滞留时间水库间差异不显著(ANOVA,P=0.435).由此说明,水力滞留时间是影响水库之间轮虫群落差异的重要因素,而营养水平则是影响轮虫群落动态变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11月对人工湿地循环处理的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放养类型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影响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水体经人工湿地处理后,水质改善,对浮游动物去除率在60%以上,几乎没有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循环水量最大的1号塘浮游甲壳动物隆腺溞占优势,密度较其他塘低,而生物量则高;放养类型相同的循环塘3号塘和静态塘4号塘,浮游动物种类基本相同,但种类数3号塘明显多于4号塘;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显示:1号塘>2号塘>3号塘>4号塘,说明循环塘水质好于静态塘.图4表5参21  相似文献   

10.
贵州草海高原湿地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群落特征、动态演替等很大程度上受到水体理化因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水环境之间关系,对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过程、水质状况等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贵州草海高原湿地浮游动物群落特征、长期变化以及水质现状,笔者于2014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草海浮游动物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了两次调查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水质评价,并通过和以往同季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了30年来草海浮游动物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草海浮游动物种类丰富,研究共检出浮游动物83属151种,其中原生动物31属60种,轮虫26属55种,桡足类15属18种,枝角类11属18种;优势种有5种,主要的优势种为桡足类的大型中镖水蚤(Sinodiaptomus sarsi);草海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低,年均值分别为1.14和0.47。草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上,夏季110种,秋季75种,夏秋共有种有34种,季节更替率达77.5%;数量构成上,夏季丰度为1 505.53 ind·L~(-1),秋季丰度506.66 ind·L~(-1),夏季明显高于秋季。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浮游动物群落参数对草海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草海水质处于中营养-中污染水平。与历史时期相比,草海浮游动物种类变幅较小,但浮游动物丰度却大幅度降低了,优势种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可能与草海水质的剧烈变化有关,但具体的生态过程和驱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1.
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室内受控生态系统进行实验.采用于桥水库原水接种后,人工设置营养盐质量浓度梯度,模拟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水体,以研究浮游动物的生长情况,及其控制藻类生长的作用.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过高的营养盐浓度,可能会对轮虫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甲壳类动物的总数量基本由营养盐质量浓度决定.在四个营养盐质量浓度梯度下,浮游动物与藻类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浮游动物均能够发挥一定的控藻作用.当营养盐ρ(TN)=3mg·L-1、ρ(TP)=0.02mg·L-1左右,浮游动物的控藻作用最明显.当营养盐质量浓度过高时,浮游动物的控藻作用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江苏省扬中市开展池塘养殖试验,以草鱼为主养鱼种,比较研究美国80:20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养殖占80%渔获量的单种主养鱼和20%的滤食性鱼类)与传统混养2种模式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鱼类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传统混养.生态养殖池塘COD、TP、TN、NH3-N和NO2--N等重要水质指标全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0.12、2.06、0.340、0.021 mg·L-1,明显优于传统混养模式的25、0.15、2.56、0.706、0.113 mg·L-1;BOD5、P043--P、NO3-N和叶绿素a含量则无显著差异.生态养殖池塘底泥厚度比传统混养池塘减少了12.5%,底泥中有机质含量较传统混养池塘高11.2%,TP和TN含量分别降低13.5%和5.1%.80:20生态养殖模式较传统混养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轮虫是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因具有生活周期短、对毒物的敏感性高、有两性生殖方式、易培养和实用性强等优势特征,已被用作生态毒理学实验中重要的模式生物,颇有研究前景。本文简介了轮虫作为受试生物的特点及其生活史,并从实验方法、污染物种类、测试指标等角度对近几十年来轮虫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现状、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作了概述,主要包括轮虫在常规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以及对其行为的影响效应;综述了几类典型环境污染物,例如重金属、UV辐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化合物的胁迫对轮虫的毒性效应,特别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热点及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应用轮虫生态毒理学进行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浮游动物对广东大宝山矿区外排酸性废水的响应,以评估周边及下游水域的水生态环境现状,于2010年9月采样调查了广东大宝山矿区周边河流的浮游动物状况,对比分析了受矿山酸性废水影响严重的水域与影响较小的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指标差异,并探讨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检出的46种浮游动物中轮虫类种类最多,有24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10种和9种,原生动物仅有3种.其中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受损组(S1~S3)几乎未发现浮游动物,臂尾轮虫和异尾轮虫在相对受污染影响较小的恢复组(S4~S7)占有较大优势.调查得到的浮游动物最大丰度及生物量分别为378.26 ind./L和1.990 1 mg/L.相关分析表明,pH、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硅酸盐及重金属铅和铬等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对我国东北虎和东北豹的保护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但先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且位于核心区内的矿业开采是否会对周边的水体带来影响,尚无研究。本研究以该区域内典型长白山区山涧溪流香房河为研究区,于2021年10月进行水体理化指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调查,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采样断面水体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香房河浮游植物共3门33属42种,其中硅藻门数量最多,占比64%;浮游动物2类15种,以轮虫为主,占比60%;底栖动物2门22属22种,以昆虫纲物种数最多,占比91%;鱼类2纲6目8科20种,以鲤形目物种最多,占比60%。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河流水质处于β-中污染型~清洁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矿业开采并没有对区域内河流水质及水生生物产生较大影响。以期为分析矿业开采对长白山区山涧溪流水生生物的影响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江苏典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区抗生素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分别检测了江苏高淳和金坛4个中华绒螯蟹养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5类抗生素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水体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抗生素污染。高淳养殖水体中污染物主要为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而金坛养殖水体中5类抗生素分布均匀。4个养殖塘中,养殖塘GC2水体中抗生素检出浓度最高,主要包括盐酸金霉素(241.99 ng·L~(-1))、螺旋霉素(198.53 ng·L~(-1))、环丙沙星(168.81 ng·L~(-1))、沙拉沙星(165.40 ng·L~(-1))、诺氟沙星(126.17 ng·L~(-1))、恩诺沙星(117.42 ng·L~(-1))和依诺沙星(103.08 ng·L~(-1));而沉积物中抗生素含量均较低。水体抗生素浓度与对应的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克林霉素、强力霉素和青霉素G钠盐浓度与COD_(Mn)呈显著相关。采用风险商值法对水体残留抗生素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江苏高淳和金坛中华绒螯蟹养殖环境中残留抗生素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尤其是养殖塘GC2水体中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对相应敏感物种的风险较高,直接影响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建议控制该类抗生素在养殖过程中的使用,以降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7.
富营养化对浅水湖泊轮虫种群结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臼湖和固城湖是长江中下游两个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探索湖泊富营养化对轮虫的影响,于2012年平水期和枯水期对这两个湖泊轮虫种群结构进行了调查,并检测水体理化因子,分析轮虫分布与水环境因子及水体富营养状况的关系。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平水期石臼湖除个别点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50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外,大多数站点TLI50,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生生物调查检出轮虫35种,其中石臼湖33种,固城湖27种,平水期种类多于枯水期。出现的轮虫以臂尾轮虫(Brachionus)和异尾轮虫(Trichocerca)居多,优势种主要有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疣毛轮虫(Trichocerca sp.)、沟痕泡轮虫(Pompholyx sulcata)、异尾轮虫属和臂尾轮虫属等。轮虫平均密度3023.19 ind·L-1,平均生物量745.72μg·L-1。现存量季节变动明显,大部分站点平水期大于枯水期。轮虫多样性指数也是平水期大于枯水期,石臼湖轮虫多样性大于固城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与轮虫种类数和多样性成显著负相关,随着富营养化加剧,轮虫种类减少,多样性降低。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表明,影响轮虫种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NH4+-N、TN、TP和CODMn。按轮虫丰度分布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排序,2次调查的24个站点可大致分成3个组。轮虫种群结构受水体富营养状态影响,每组站点的代表性种类对水体营养状态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组1的代表性种类为曲腿龟甲轮虫,指示营养级别O-β;组2代表性种类萼花臂尾轮虫,指示的营养级别为β-α;组3以O营养级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18.
固定化微生物对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及生物除氮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固定化微生物(含有光合细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以及反硝化细菌)对养殖水体中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以及水体氮素等理化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后,水体中藻的种数增加,藻类细胞(或丝状体)数量及生物量减少;水体中浮游动物种类和生物量增加,从而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微生物经固定化处理后,脱氮率高,有效期长;小球内固定化微生物总数和与脱氮速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6.23×10-3 1.86×10-5x;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水体的总氮、氨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其含量分别是对照的40.8%、36.5%和45.9%.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14年曹妃甸海域2个航次调查资料,运用Levins公式和Petrailis指数测定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曹妃甸近岸海域2014年共鉴定出3大类9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和4种浮游幼虫,优势种更替率达到57.14%,其中,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夏季主要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为秋季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28~0.93,将其划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三大类型。其中,夏季,广生态位代表种类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克氏纺锤水蚤,中生态位代表种小拟哲水蚤等4种,窄生态位的种类包括无节幼虫(Nauplius larva)和蔓足类无节幼虫(Cirripedia larva);秋季,广生态位种类包括小拟哲水蚤、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等8种,中生态位种类包括腹足类幼虫(Gastropoda larv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窄生态位的种类包括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范围为0.31~0.95,两季均呈现出广生态位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均较高,窄生态位的种类与其他生态位较宽的种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的特点。RDA排序结果表明,夏季无机氮、p H、温度、化学耗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生态位分布最大的环境因子;秋季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化学耗氧量、悬浮物、活性磷酸盐和盐度。该研究揭示了曹妃甸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分化程度,可为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磨刀门轮虫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变化反应敏感,调查轮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可以获知水质变化和水体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水质评价依据。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对珠江口磨刀门3个站点(S1滞水区、S2河道和S3水流交汇区)轮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每月两次的调查,同时测定了水温、盐度、透明度、叶绿素、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水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TLIc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并通过轮虫种类组成、E/O指数、QB/T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了生态学评价。调查期间,水温12~29℃,盐度0.11~7.9 PSU,叶绿素a浓度0.89-9.56μg·L-1,叶绿素a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001),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磨刀门水域3个采样站点TLIc处于50~60之间,表明其水质均达到轻度富营养水平,富营养程度按S1、S2、S3依次递减。调查期间,共记录轮虫56种,S1站点轮虫种类最多,其中污染指示轮虫42种。污染指示种占轮虫总数比例表明,珠江口磨刀门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与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作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c的评价结果一致。磨刀门的优势种为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和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调查期间,轮虫丰度在S1、S2、S3变化范围分别为0~199 ind·L-1、1~54 ind·L-1和0~48 ind·L-1,平均丰度分别为31±54 ind·L-1、13±15 ind·L-1和11±13 ind·L-1。丰水期的8月下旬轮虫丰度达到最大值;枯水期丰度均较低。轮虫丰度与水温、总氮、叶绿素显著正相关(p〈0.05),与盐度显著负相关(p〈0.05)。磨刀门河口理化因子变化剧烈,轮虫多样性指数波动范围较大,反映出河口水域轮虫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