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环保情境教学模式的界定: 环保情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环保色彩的生动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环保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习和运用环保知识,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环保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  相似文献   

2.
席德强 《环境教育》2010,(12):57-58
"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就必须确保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操作性,即教育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因此应该注重活动探究。在活动中,尽管有时学生并没有找到对于环境治理的答案,但通过活动,学生无形中使自己的环保知识得到一定的积累,并获得情感体验,增强了环保意识,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并表现出环保行为,这才是最大的收获。正因为此,新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大都使用了指向明确的行为动词,使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的可操作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虚拟旅游体验是旅游元宇宙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通过对2016—2022年虚拟旅游体验英文文献进行梳理,总结虚拟旅游体验的内涵、前因、过程及后效研究。研究发现:(1)虚拟旅游体验是游客虚拟旅游过程中,受虚拟现实技术、内容、感官等刺激所引发的认知、情感反应。(2)虚拟旅游体验产生的前因包括:内容质量、技术支持质量、感官刺激和个体特征等方面。(3)虚拟旅游体验的过程主要分为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两阶段,其中,认知反应包括技术体验、心理意象和价值体验,情感反应包括心流体验和情感体验。(4)虚拟旅游体验的后效主要关注对虚拟旅游及旅游目的地的态度和行为意愿方面。  相似文献   

5.
马宝建 《绿叶》2012,(7):87-90
本文不囿于已有生态旅游的成论,而是以发生学——即回溯的思想方法,从本源上探讨了生态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对"走行(move)"欲望和亲近自然的回归。因此作为回归和"返祖"的生态旅游,正是要跋山涉水去体验原真的自然,体验与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相反的诸多"不方便",从而提高人类的感知能力,恢复人性中所包含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6.
画家用其个人的心灵审美体验去调节人们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试图用一种更为纯粹、更为直观的表现方式,去唤醒人们内心真实的状态或者忘却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旅游美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之一,对游客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强,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吃"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之首,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综合分析美食旅游本身特征、美食旅游研究成果和大连游客样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美食感知维度——文化价值、美食特性、服务质量、餐饮信息化和美食价格;三个美食体验维度——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美食感知影响美食体验的质量。其中,饮食文化因素对美食体验的影响最大,但却是游客感知最弱的因素。游客获得的体验主要是情感体验,其次是感官体验。如何增强赴大连游客对美食的文化感知对提高美食体验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白云区瑶台小学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环保小组,定期开展环保活动;在校外,则开展经常性环保体验活动。学校教导处、少先队根据环境教育计划,周密组织全校环境教育和环保活动的开展。学校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宣传有关环保的知识和活动,通过自办的“三自”广播天地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吴宁五校的“绿色”系列体验活动丰富多彩.孩子在绿色活动中体验环保,在绿色体验中创新环保,在创新环保中成长自我。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管理是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培养忠诚的旅游者,塑造高质量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游客管理多偏向生态旅游与遗产旅游,城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应该加强对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城市旅游管理水平。本文对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概念、特点以及内容等理论问题做了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自然打动心灵,用心灵引导行动,让环境教育与心灵体验相结合,从小入手展开“心”环保。这是北京府学胡同小学环保小分队同学们的活动心得和体会。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环保行动,成立了玩具文具医院,用废旧报纸制作了一座可站20人的纸桥。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调查、监护北京水域,组织家庭耗能节能等调查行动。  相似文献   

12.
主题活动     
黄宇 《环境教育》2002,(6):35-3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中国的环境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诸多的新理念、新方法引入到环境教育中来,冲刷着我们多年固化的许多传统。教师们发现,中国的学校环境教育过多地让学生理性地去认知、去理解、去分析,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让学生感性地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活动式教学是发展教育对象的个性、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当教师致力于扭转当前环境教育的理性倾向,开展活动式教学的时候,却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教师们缺乏适当的方法、经验和指导,教师们还不“习惯”进行活动教学。教师开发、设计和实施活动的能力已经成为制约环境教育的瓶颈!在这方面,西方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他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开发出大量教学活动案例,大部分形式活泼,构思巧妙,内容深刻。有些已经形成了经典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大量国外的活动资料中,选择编译部分案例,构成一个“环境教育活动系列”,奉献给大家,以期对广大环境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燃烧的大火,一个人所能做的,也必须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在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 在人生“火灾”中,用6年时间,你可以做些什么?一个新生儿可以用6年时间由呱呱坠地到咿咿学语;一个学子可以用6年时间由懵然无知到迈入知识殿堂;一个创业  相似文献   

14.
《绿色视野》2012,(8):71-71
“JMC轻卡低碳中国行暨全国巡回节油体验营”系列公益活动日前启动。活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年环境友好行动委员会、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主办,以“绿动?心动?行动”为主题,在全国20个城市组织开展低碳环保系列公益活动。杭州是此次活动的首站,随后在哈尔滨等18个城市连续开展公益宣传和节油体验活动,最后在北京收官。  相似文献   

15.
体验经济时代下诸葛八卦村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及其产品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而在现实旅游开发中却存在很大的不足.在旅游与体验的内在关系分析基础上,根据发生学的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曲方法,结合诸葛八卦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创新设计了诸葛八卦村古村落旅游的行程和活动安排,进行了深度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挖掘课文内涵,捕捉环境教育契机   高中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题材的内容约占所学内容的六分之一,见下表:   以上是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环境教育契机,完成环境教育渗透。 学习课文,培养意识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潜在的环境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学习“ 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一文时,可让学生在欣赏 Tangsa山清水秀的同时,用环境观点去观察事物,认识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李绍凯 《环境教育》2011,(11):68-69
通过在古诗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与自然的融合的回归,一种关注万物变化,与万物同喜同悲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一、基于情绪调节的环境道德教育的界定情绪在人类行为和认知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将现代心理学有关情绪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环境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环境道德教育中的情绪、情感因素,通过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调节和学生自身的情绪体验达到提高环境道德教育实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植树节,不但是植树的大好季节,也是对幼儿进行热爱大自然,爱护树木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组织幼儿和家长共同在小区内种植树木,以一家人领养一棵树的方式;促使大家经常去关心小树,培护小树,并通过领养牌上的内容教育影响小区内的其它居民,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来爱树、护树的良好风气。活动目标:·认识几种常见的树种,知道树对环境的作用。·学习种树的方法,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能主动关注树木的生活情况,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活动一:认识小树苗准备:用于种植的树苗、图片。过程:(1)教师让每个孩子领…  相似文献   

20.
雷钧 《环境教育》2002,(3):12-13
12环境教育的核心问题“促进全世界所有的人意识并且关注环境及其问题,并促使个人或群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并推动和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是公认的环境教育目的。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就是环境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教育,作为学生社会化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方面,就是树立学生的环境相关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等。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教育,忽视环境意识教育、缺乏对形成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深层次的本质认识。虽然这种环境教育极大的提高了人们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