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CO2驱油是提高低渗透率油藏采收率(CO2-EOR)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封存部分CO2缓解造温室效应。CO2油溶液的密度影响CO2在储层中的扩散和运移,因此对于EOR技术和CO2地质封存来讲十分重要。文章论述了在实验研究中模拟油的选取标准,目前使用的模拟油从密度和黏度考虑,主要为烃类物质及其混合物,这对于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原油性质具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对CO2-模拟油系统的密度实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国内外CO2-模拟油系统密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范围和溶剂选取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这也要求系统的研究模拟油的选取标准,并对CO2-模拟油系统密度进行更接近工程实际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集旋流分离、过滤分离、粗粒化分离以及重力分离技术于一体的紧凑型固-油-水分离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装置,对重庆市的汽车摩托车制造、机械加工、汽车维修及储运油容器清洗产生的固-油-水混合物进行处理,保护长江、嘉陵江及三峡水库的生态环境,排放水含油量小于10mg/L;由于采用了高效旋流分离等技术,结构紧凑,非常适用于要求移动性好的场合;装置具有自动加热、自动排油和自动排水等功能,实现了无人职守,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3.
由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研制的881-吸油剂,于1991年7月12日,在该所通过了鉴定。 881-吸油剂,以膨胀珍珠岩为基质,经改性处理后,表面形成一层亲油的聚硅氧炕膜。因而,881-吸油剂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能(每克可吸附5克油),同时又保留了基体的物理特性。 881-吸油剂,是一种质轻的吸油新材料,其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吸油的速度也快,可单独用于含油废水的常规处理,也可与其它方法配合,用于处理复杂的含  相似文献   

4.
绿色表面活性剂微乳液膜处理含苯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APG1214-烷烃-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微乳液膜配方及其稳定性,APG1214-辛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和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都有相当大的油包水微乳区,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更稳定。采用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液膜体系处理含苯酚的废水,探讨了氢氧化钠的浓度、接触时间、乳水比、油相的重复使用次数等对除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癸烷47%、水25%、APG+戊醇28%的微乳液,在静置120min时微乳液膜的破损率小于0.31%。采用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接触时间为10min,乳水比为1:5,废水的pH值为4.5时,一次性除酚率不小于97%,而且油相重复使用十次,除酚率不会降低。  相似文献   

5.
选取4种溶剂(水、乙醇、正己烷、水-乙醇共溶济)作为污泥热液化制取生物质油的溶剂,分析溶剂种类和反应温度对热液化效果和生物质油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生物质油产率随溶剂种类变化趋势为:乙醇水-乙醇共溶剂正己烷水,最高产率为54.82%(乙醇溶剂,240℃).污泥有机物转化率随溶剂种类变化趋势为:水-乙醇共溶剂乙醇水正己烷,最高有机物转化率为96.40%(水-乙醇共溶剂,330℃).污泥经热液化处理后,碳、氢、氮、硫元素在生物质油中富集,氧含量下降,热值36 MJ·kg-1(乙醇、240℃除外).不同溶剂油成分差别较大,采用水或正己烷,产物主要是脂肪酸类、烷烃及部分酰胺和腈类,采用乙醇或水-乙醇共溶剂,产物主要是酯类、烷烃类.生物质油沸点集中分布在250~500℃,添加乙醇溶剂可显著提高生物质油轻组分含量.  相似文献   

6.
钻井液的配方和特性对钻井液体系的稳定性与钻进能否顺利完成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周集铁矿ZK1725井钻井液体系的破乳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将OP-10、吐温-80、司盘-80分别加入皂化油中制成乳状钻井液,并测试其稳定性,结果发现含有OP-10、吐温-80的乳状液有防破乳的功效,同时测定这两个样品的润滑性,发现加入OP-10或吐温-80会使水包油型乳状钻井液的润滑性下降;后续试验中测试了加入皂化油和OP-10的某水基泥浆的性能,结果发现加入这两种药品使得该体系的黏度提高较少,而润滑性提高了67%,可见OP-10对于钻井液性能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种不同的工艺 (隔油 -破乳絮凝 -砂滤、隔油 -水解酸化 -SBR和隔油 -破乳絮凝 -SBR)对某油田采油废水进行了对比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某油田采油废水经隔油 -破乳絮凝 -SBR处理后 ,COD、B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95 %和 90 %以上 ,出水指标达到了国家含油废水排放标准和回注水标准 ;经过隔油 -破乳絮凝 -砂滤处理后 ,COD和油去除率分别达到 85 %和 95 %以上 ,COD没有达到排放标准 ,油达到了排放标准 ;经隔油 -水解酸化 -SBR工艺处理后 ,COD、BOD去除率分别达到 85 %左右和 90 %以上 ,BOD达到了排放水标准 ,但 COD没有达到排放标准 ,仍需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8.
在西西伯利亚地台广泛分布的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发现了20多个油、气藏。研究表明,烃流并非来自这些岩石,而是来自其上形成的三叠系-下侏罗统裂隙-洞穴-岩溶风化壳。在风化岩石中,石灰岩和白云岩对寻找油、气最有意义。含油气碳酸盐风化壳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受构造因素的控制。洞穴充填物的成分如何与油气储集性质的优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某钢铁公司油含量6200mg/L、COD含量34000mg/L的冷轧乳化液废水处理进行研究。通过试验选定有机破乳剂SYS和聚合氯化铝联合破乳,二级破乳后油去除率99.58%,COD去除率97.79%。考察破乳剂投加量、破乳时间、搅拌强度、pH等对破乳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二级破乳的最佳运行条件。采用隔油-破乳-气浮-过滤处理工艺,出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复杂气氛下痕量油雾的测量方法,测量某船舱室空气中油雾的成分和浓度。方法采用溶液富集法采集舱室空气中油雾,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油雾成分及含量进行准确测定。结果某船舱室中油雾成分主要包括正十三烷、正十三烷酸、正十二烷,油雾的质量浓度最高值在2.5 mg/m3左右,测量不确定度为16.92%,浓度符合舱室环境要求。结论结合溶液富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可以测定复杂气氛下痕量油雾成分和浓度。  相似文献   

11.
影响海水石油烃溶解度的各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海水中石油烃-正烷烃的溶解特征。测定了在不同盐度、温度,pH和不同浓度的脂肪酸、腐殖酸条件下海水中石油烃的组成和浓度,考查了某些环境因素对石油溶解过程的影呵和垂直扩散规律。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三种油:O#轻柴油、15#机油和渤海原油。  相似文献   

12.
变压器油中多氯联苯的测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着重研究变压器油中多氯联苯(PCBs)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确定了变压器油中PCBs分离的最佳条件,并应用GC/ECD测定PCBs总量.回收率在86%-110%之间,变异系数1%-3%.此外,采用GC/MS联用方法对变压器油中PCBs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微量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海水中石油所含有的多核芳烃组分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射荧光。利用这类组分的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可以表征这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区分油种,并可进行定量测定。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四氯化碳-正乙烷体系测定海水中的微量油(此外也有用二氯甲烷、石油醚、环己烷等作为溶剂的报导)。1973年Keizer和Gordon用荧光法测定海水中痕量油时,对二氯甲烷(正己烷溶解)与四氯化碳两种萃取剂(正己烷溶解)进行了比较。1974年他们使用同一方法评价了北大西洋海水中烃类污染的现状。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海洋站系统(IGOSS)污染(石油)监测实施方案指导中,采用了四氯化碳做萃取剂(正已烷溶解)的荧光法。1977年联合国组织制订全球联合调查海洋石油污染的试验计划及实施方案也推荐用四氯化碳-正己烷体系。因此欧美各国较普遍采用这个体系,1978年美国已将测定海上溢油时采用环己烷做萃取剂和溶剂列入了美国标准方法ASTM中。1979年Shigehara使用四氯化碳-正已烷体系测定了海洋环境中油的污染。1981年黄贤智用环己烷体系分析了厦门海区水中的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用苏联Byprtck的Xom—ck矿区含斜发沸石为60%的沸石)粒度为-2.5+1.25mm和-1.25+0.63mm)除去塔尔油和AHΠ(胺类扑收剂)而使污水净化。处理含稀有金属矿石排放的工业污水中,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在5—20毫克/升范围内波动。按工业卫生标准规定,排放的AHΠ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5毫克/升,塔尔油为0.2毫克/升。为了弄清吸附作用的基本规律和最佳制度,曾对人工配置的AHΠ和塔尔油溶液及实际排放污水都作了试验研究。对浓度为5、10、15、30毫克/升的胺类和塔尔油的单组分和二元组分的人工污水进行了静止状态下的实验。表1列出了含胺类20毫克/升的人工污水净化时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将FR-4型废弃线路板热解,并对热解油中含量最多的组分-酚类物质进行分离提取.比较研究线路板热解油的分离提取方法,探索出"碱液处理-酸化-萃取-减压蒸馏"的新方法,对分离出的组分进行GCMS(气质联用)测试.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对FR-4型线路板的热解油进行提取分离,得到的总酚占热解油的62.0%,其中苯酚的最高纯度可达...  相似文献   

16.
晚石炭世-二叠纪沉积岩中的煤储量占世界之首。这些煤产出并释放出天然气,但油的生成量却很小,比较起来,诸如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阿根廷、委内瑞拉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湖、河、三角洲及半咸水沉积物中沉积的有机质,已产出大量蜡质油,另外,在世界范围的三角洲地区,还产有天然气及凝析油。为何在沉积物中呈浸染状分布的陆相有机质所产出的油比仍属于陆相沉积的石炭纪-二叠纪煤层产出的油多?答案似乎在于氢含量及运移的难易程度上。当有机质和煤的氢含量比碳含量高时即可成油,氢含量低于碳含量时则主要生成天然气。世界上大多数煤的氢含量都很低,而呈浸染状分布在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质,其氢含量都很高,因而后者能生成较多的油。此外,与沉积岩中浸染状干酪根相此,油、气更易吸附在煤上,这就使得油从煤中迁移出比由通常的页岩生油层中迁移出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7.
油田含油污泥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污泥一般含油15%-50%,且泥中污油老化严重。而且油泥中原油、泥砂组份比例变化较大,从而影响油泥处理工艺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油泥成分分析研究了大庆油田采油八厂含油污泥的特性,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石油对海湾扇贝影响的海上围隔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海上围隔实验方法观察了石油对海湾扇贝行为、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其体内石油的蓄积量。当海水中油浓度在0.16mg/L以下时,对海湾扇贝的行为和生长并无影响,当水中油浓度升到0.16mg/L以上时,扇贝的行为和生长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水中油浓度越高扇贝生长越缓慢,体内油的蓄积量也越高。在水中油浓度为1.99mg/L情况下,短期内扇贝还不致引起死亡。扇贝体内油的蓄积量最多可达到999×10-3湿重。  相似文献   

19.
油品收发、储运过程中挥发排放出的大量有机气体,不仅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还会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为完善卧式油罐蒸发损耗的评估系统,介绍了卧式储油罐收发油及静储时损耗的监测试验过程,研究了汽油、柴油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罐内和排放口处油气-空气混合气的温度场及浓度场分布,简化了储油罐收发油及静储时的损耗量计算式。  相似文献   

20.
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吴俊文  郑西来  李玲玲  孙娟 《环境科学》2006,27(10):2019-2023
在对滨海沙滩(胶州湾)沙土-水系统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沙滩进行取样,系统测定不同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分析了含沙量、粒径、温度、pH和盐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沙土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对数型和直线型理想吸附,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10h;沙土对海水中可溶性油的吸附量随含沙量增大、温度升高、pH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盐度增加、沙土粒度变细其吸附量越大.另外,通过试验还发现,当水相中可溶性油低于一定浓度时,不但不产生吸附,反而使沙土中的残留油分解吸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