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城市街道内机动车排放污染物中的NO扩散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街道中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对流扩散取决于屋顶风向和风速,随着建筑物顶部气流速度的增大,街道内同样位置的污染物浓度相对减小;当风向垂直于街道轴线时,街道内同样位置的污染物浓度最大;同时街道内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与车流量成正比关系,即机动车流量越大污染物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依据城市机动车空气污染评价方法确立了天津市空气污染物机动车污染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具有准确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采用科学的方法估算天津市城区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及总量对环境空气污染的分担率。科学地给出了天津市现阶段机动车污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夏季近地层大气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臭氧是影响城市大气环境的重要污染气体之一,近地层臭氧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所排放的NO和NMHC(非甲烷烃)等污染物在大气中经光化学过程产生.目前近地层臭氧浓度的形成和变化已成为大气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北京市为案例,介绍一种包括污染物排放清单建立、环境空气质量模拟及区域环境影响分析等方法在内的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特征分析的整体技术方法,从而确定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分布及浓度分布特征、行业排放分担率及浓度贡献、地区排放分担率及浓度贡献以及区域污染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等多方面特征,为城市大气污染的控制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对北京市的研究结果表明:对PM10,扬尘和工业为主要当地污染源;对SO2,采暖和工业为主要当地污染源;对NOx,交通和工业为主要当地污染源;对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石景山、朝阳南等工业区以及老城区对北京市的大气环境造成重要影响,为需要优先控制的地区;北京市周边污染源对北京环境气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RM10的影响最大(高达47.3%),北京市应同时加强对局地污染与区域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不同结构形状的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不同的城市街道峡谷结构形状,通过求解二维不可压缩N-S方程和K-ε湍流模型方程及污染物对流扩散方程,数值模拟了街道峡谷内的流场及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浓度场,从而说明了街道峡谷的结构是影响街道峡谷内污染气体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风、干湿沉降在城市内大气污染物清除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平均风速对大气质量起主导作用,但在清除污染物方面干湿沉降为主要过程。要改善城市大气环境,除限制排放及高烟囱集中排放外,还可在低源群四周设置防护林带及人工雨装置来清除低源烟云,并给出了林带及人工雨带宽度的计算公式。由计算可知分割设防护带方法优于区域隔离带法。  相似文献   

7.
机动车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空气污染防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选取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研究未来长三角城市群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措施的减排效果。应用COPERT Ⅳ模型构建1999—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机动车污染物CO、NMVOC、NO_x、PM_(2.5)、PM_(10)、CO_2、CH_4、N_2O、NH_3和SO_2排放清单,以2015年为基准年,设置8种减排情景评估2025年各情景下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果,并对新能源车推广情景采用GREET模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1999—2015年间不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趋势存在差异,除污染物CO_2和NH_3排放增长趋势显著外,其余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均呈现下降趋势;与基准情景相比,不同情景设置下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果不同,淘汰高排放车辆情景对污染物NO_x、PM_(2.5)和CH_4削减效果较为显著,削减率分别为14.41%、16.65%和12.49%;实施激进新能源车推广情景对污染物CO、NMVOC、PM_(10)、CO_2、N_2O和NH_3减排效果较为明显,削减率分别为13.66%、20.03%、15.48%、20.56%、18.31%和21.46%;提升燃油品质情景对污染物SO_2减排效果最为明显,削减率为93.64%;激进综合情景综合所有削减控制措施并对污染物CO、NMVOC、NO_x、PM_(2.5)、PM_(10)、CO_2、N_2O和NH_3达到最大的削减效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未来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需结合多种污染减排措施,以达到最佳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污染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污染是城市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对街区机动车污染排放量的预测和排放模拟对了解城市街区环境污染状况有重要价值。文章中将CAR模式的模拟计算和GIS集成在一起,通过VisualBasic进行了一个样例开发,其中GIS功能由MapX控件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机动车10种污染物的排放量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为了定量分析中国道路交通过程机动车污染状况,综合利用MOBILE5模式和燃料消耗计算方法,在调查分析中国1995年(基准年)机动车基本数据基础上,建立了THC、NMVOC、CH4、CO、NOx、CO2、SO2、Pb、PM10、N2O等10种主要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和排放总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的02、CH4、SO2、PMl0等污染物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统计学和GIS对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190个监测城市的NO2、PM10、PM2.5和SO2的监测数据进行时空特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采暖排放、机动车排放、工业排放与风沙天气。各污染物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污染物浓度总体趋势是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河北南部以及山东东部等重工业密集且人口密度大的地区污染较为严重。而中西部及东南部等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较为稀少的地区污染较轻。PM10污染呈明显的季节变化,采暖期PM10主要来源于燃煤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非采暖期受风沙天气影响显著,且在春、秋的风沙时期保持较高的值。采暖期PM2.5、SO2和NO2的浓度上升明显,其中SO2受到采暖期的影响最为显著。NO2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因而工业布局密集且交通发达的城市污染较为严重。采暖期与非采暖期NO2、PM10、PM2.5和SO2的浓度对比变化显著,采暖期燃煤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用排放情景分析系统研究北京市机动车污染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北京市动车污染非常严重,机动车排放控制涉及的方面较多,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特点,开发了城市机动车排放情况分析系统,以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为基础,采用系统化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对北京市未来车污染控制的几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证明了北京市目前实施新排放标准,采用车辆定期报废制度对控制污染的巨大作用,提出进一步强化I/M制度,完善在用车监测维修体系等控制机动车污染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及不确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上,总结了清单编制的基本程序,介绍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包括技术路线和计算方法,以及清单的管理、改善及质量保证与控制计划。不确定性分析是完善清单的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清单不确定性的来源及定量、定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睿  翟相彬 《生态环境》2014,(7):1164-1169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果无法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到2030年将有超过1亿人因此而失去生命,且全球经济增长将削减3.2%。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燃煤发电是中国CO2主要排放源之一,因此实现燃煤发电碳减排对降低中国碳排放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地计算燃煤电厂产生的碳排放量是进行碳排放权交易、低碳火电厂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最终实现燃煤电厂碳减排的前提条件之一。本研究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计算工具首先界定了本研究对于碳排放计算的范围,其次阐述了不同电厂应针对其使用的燃煤进行工业分析的精细化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对两组不同机组类型的中国火电厂进行了碳排放量计算和对比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了大容量、高参数的燃煤发电机组相比小容量发电机组不仅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能相对减少因生产电能而产生的CO2排放。其次,燃煤电厂CO2排放中煤炭固定燃烧占有绝对比例,脱硫及外购电力所占比例较小,但排放的绝对总量并不小。再次,由于大容量、高参数机组与小容量发电机组相比在生产单位电能所消耗的燃煤量更少、其排放的废弃中的CO2浓度相对较高,应此更适合安装碳捕捉系统,有助于提高捕捉效率,降低捕捉CO2的成本。因此,建议在未来建设碳捕捉系统时应优先选择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单个燃煤电厂的煤质、考虑电厂脱硫、外购电力的因素,根据电厂对煤质不同程度的工业分析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目的在于更?  相似文献   

14.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农业管理措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至1992年对北京地区的麦后稻区及单季稻区进行了三年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测定,麦后稻区的甲烷排放通量约17.5mg/m~2·h;单季稻小区约在8.5-10mg/m~2·h。有机底肥的用量是影响甲烷排放通量的首要因素,旱直播及仅使用化肥可降低甲烷排放通量。在一定量有机底肥的条件下,采用间歇灌溉的方法既可保持或提高水稻的产量,又可抑制或降低甲烷的排放通量,但也观测到干干湿湿的状态下温室气体N_2O的排放通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大气污染源监测采样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气态污染源共同的排放特性及平均排放浓度,排放速率的概念,导出气态污染源监测中常用的三种采样方法: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限加合近似法。根据分析化学的要求,提出样品采集时间的设计方法。由此得出不同类型排放源的监测时间和采样频率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环境学习曲线的中国省际COD排放及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8年COD排放量,对人均COD排放量和万元产值COD排放量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了定最分析;同时,基于1999-2008年cOD排放量和经济发展数据,建屯了31个省区万元产值COD排放堪随人均GDP变化的环境学习曲线,并以所建立的环境学习曲线为依据,分析了1999、2002、2005和2008年4个时段的减排潜力变化及COD减排潜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万元产值COD排放的负荷越小,万元产值COD减排的潜力越小;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万元产值COD排放的负荷越大,万元产值COD减排的潜力越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天然雌激素排放清单和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雌激素由于其较强的内分泌干扰特性,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环境雌激素中,人和动物排放的天然类固醇雌激素(E1、E2、EE2、E3)干扰性最强。建立天然雌激素排放清单,对于了解中国环境雌激素的排放状况,以及进一步的污染风险分析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天然雌激素的主要排放源按人、猪、牛和家禽分为10种不同类型,根据各...  相似文献   

18.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进行典型抽样和地形→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综合信息提取的方法,选定了代表川中丘陵区类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研究区域中不同固定耕作制度下代表性田块的选取,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田块管理者进行作物田间管理、作物产出等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调查和分析,进行土壤理化性状、水样的测定,并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利用DNDC模型模拟川中丘陵区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冬水田-水稻田(PF)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2.24 kg.hm-2.d-1,占年排放量的80.73%;水稻生长期和冬闲期N2O通量分别为0.033和0.003 6 kg.hm-2.d-1,水稻生长期排放量为4.28 kg.hm-2,占年总排放量的83.59%。CH4和N2O排放量在水稻整个生季节存在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油菜-小麦田(RR)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1.16 kg.hm-2.d-1,是休闲期的20.71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占年排放量的90.48%;水稻生长期和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通量分别为0.070和0.027 kg.hm-2.d-1,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为8.01 kg.hm-2,占年排放量的54.19%。小麦-水稻田(RW)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1.24 kg.hm-2.d-1,是休闲期的21.02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占年排放量的89.75%;水稻生长期和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通量分别为0.089和0.030 kg.hm-2.d-1,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为9.61 kg.hm-2,占年排放量的55.23%。PF年CH4排放量是RR和RW的近3倍,且少一季作物产量,应尽量将冬水田改为两季田。  相似文献   

19.
湿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宋长春 《生态环境》2004,13(1):69-73
湿地是大气CH4的主要自然来源。天然湿地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H4占全球CH4排放总量的15%~30%。在厌氧环境条件下,CH4通过甲烷产生菌的作用而产生;在氧化条件下,CH4通过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而被氧化和迁移。CH4从土壤中的排放和吸收经过几个生物和物理过程。湿地中CH4通量在时空两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这种在空间上的变化与CH4产生、氧化和迁移过程有关,同时受不同地域的特殊因素如水文状况、植物群落、土壤温度等的影响。湿地水文条件是决定CH4排放的关键控制因子,表层土壤温度与CH4排放通量成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氮含量也对CH4排放通量起作用。环境因子与CH4排放间的交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与CO2相比,CH4的产生在时空两方面更易于变化。目前关于湿地CH4排放的模型多为一维模型,主要模拟CH4在土壤中的产生过程,以及从上覆土壤、植被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迁移过程;模型一般涉及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水位和净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