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于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目前通行的做法是适用民法保批但民法对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不仅力度不够,而且作用有限。事实上,大学生在企业兼职具有明显“从属性?”特征,符合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我国应当扩大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将大学生在企业兼职作为特殊劳动关系予以调整,进行专门立法,切实保障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2.
10年来,《劳动法》极其有效地推动了劳动关系市场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调整和规范,新型劳动制度、劳动法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保证。以法定最低劳动标准与契约自由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和调整市场化的劳动关系,既有效地保护了劳动关系弱势一方——劳动者的权益,为职工组织起来建立工会和通过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科学》2007,(12):36-37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裁员作出了许多特别规定。《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行使裁员权利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规范处理裁员,以减少法律风险?本期圆桌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因学生的实习活动被排除在劳动关系之外,不受劳动法律保护,所以,实习生无论在劳动权益保护及权利救济方面都面临着困境,成为一个制度性社会弱势群体。建议扩大《劳动法》调整范围,明确实习生特殊劳动者的身份,为其搭建一个权利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5.
《劳动法》颁布已经十年。《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十年来,劳动保障立法步伐大大加快,迄今为止,已出台50余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初步建立起以《劳动法》为核心的比较系统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6.
劳动平等作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保障各个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劳动关系中都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获得同等的劳动权益,反对和禁止歧视任何劳动者,并主张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劳动者群体实行特殊保护,包括择业自由、职业安定、劳动条件、民主管理和法律救济等方面的平等。劳动者赖以实现劳动平等的权利相对人,即保障劳动平等实现的义务人,包括雇主、劳动服务主体、国家等。劳动派遣中的雇主有两个层次——派遣机构和要派企业。与此对应,劳动平等有两种考察视角:一是相对于同一个派遣机构的各个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即同一个派遣机构派遣到不同要派企业的劳动者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律关系中,政府具有何种地位和作用,这既是劳动法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更直接涉及到政府在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中的定位。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了解和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并且更有实践意义。但目前我国劳动法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劳动法学界和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讨论。  相似文献   

8.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职业劳动行为所发生的特定社会关系,为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其效力与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当事人的利益得失,也关乎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都应对此表明妥切的立法态度。  相似文献   

9.
记者:《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劳动保障领域的基本劳动法律,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对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保障体制改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理论研究滞后、渐进式立法等因素影响,工伤保险保障范围明显受到劳动法相关理论和制度的强力制约。本应纳入保障范围的人员,受劳动法上劳动关系制约未予保护;本应通过行政程序即可解决的事实争议,要先进行劳动争议之民事程序,后接行政程序,甚至再接民事程序;本要透过保险法律关系体现社会保险属性,权利人身份却至今未明。滞后的理论不能发挥相应指导作用,必须依据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属性进行调整;要明确其社会风险理论基础、承认其雇员认定要件和扩张其保护客体等,彰显其社会保险属性后,再通过保险人、被保险人、保护情形和因果关系等要件的矫正,对工伤保险相关制度进行相关的废、改、立。  相似文献   

11.
事实劳动关系在我国的产生,与《劳动法》第19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的规定密切相关。尽管《劳动法》对此未明确规定,但随着学界将法条中的“应当”理解为“必须”、将书面形式理解为成立或生效要件,及原劳动部若干规范性文件对此概念的不断重复,事实劳动关系成为劳动法中常见概念之一。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任何劳动法律或文件明确界定其概念,相关规定还时有抵触。((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能否结束对事实劳动关系的理论争议及实务中的困惑,直接涉及劳动合同形式与效力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系统分析,拟为《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科学》2005,(12):18-21
我国《劳动法》颁布已经10余年了,这部法律的出台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这10余年的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劳动合同的立法为完善劳动法律制度提供了契机,劳动合同法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因此,劳动合同立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着重研究了当前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形成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3.
在实施劳动仲裁,或调解、协商,或司法审判时我们发现,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劳动惩戒制度的立法立规中,漏洞较大,矛盾重重。立法的缺陷必然带来法律适用的混乱。同一类性质的争议往往出现完全相反的裁决判决。不同的单位处理同样的问题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最终损害到劳动法及劳动争议裁判文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为此,有必要对我国劳动惩戒制度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作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4.
劳动法是用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工具,这一点恐怕不会存在争议。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对于现行劳动法所规定的保护范围,大都持批评意见,认为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不尽合理,属于保护对象错误。原因是这类主体已经不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本身代表着资方的利益,代表资方行使着管理权,应属于“雇主”范畴。但是,批评归批评,遇到具体的争议,还是要按照现行的法律来作出裁判。请看案例。  相似文献   

15.
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佘厅向社会公布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公众意见。作为我国第一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劳动合同法(草案)》,涉及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法律的适用范围、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后果、劳动合同短期化、试用期期限、经济补偿金标准、解雇条件、劳动力派遣的法律规范等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对一些反映强烈的问题,本刊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分析和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1994年7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虽然没有明确保护劳动者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却指出《劳动法》制定的目的之一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当然成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该原则既是《劳动法》存在的基础,又是《劳动法》与其他法律区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级管理人员劳动关系的法律困惑 高级管理人员是界干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特殊群体,高级管理人员的劳动关系具有与一般劳动者不同的特征。许多国家在劳动法的适用方面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的例外情况,而我国《劳动法》对此并无涉及。《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的一般定义可以界定为: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生产过程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从宏观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所谓个别劳动关系、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或产业关系。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既是一种互相联系的逐级包容关系,又是在性质和法律特征上有所区别的具有相对独立形态的社会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一下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并兼及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对劳动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国家监督检查是俄罗斯劳动法最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也是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俄联邦劳动法典》于2002年2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期间几经修订。新《劳动法典》(《俄联邦劳动法典》在俄罗斯历史上是第四部法典式劳动法,因此,也可称为新《劳动法典》)是俄罗斯转制以来制定的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共分为14编,424条。法典第五部分第五十七章专章(第三百五十三条~第三百六十九条)规定了国家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20.
举证责任分配作为一项法律问题,直接关系到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前,我国关于该问题的立法不断完善,学界对此问题的争论也更加科学。在举证责任分配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诉讼经济、保护弱者的原则,考虑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和举证能力,依据形式分配标准和实质分配标准,切实提高劳动争议案件中举证责任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