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氧化渠技术的新进展和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般情况近十余年来,氧化渠技术受到愈来愈多国家的重视。它的发展很快,使用也愈来愈广泛。 1978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发表了Ettlich的“氧化渠厂与城市废水次级和先进处理过程竞争的比较”报告书。指出,“氧化渠能够始终如一地得到高水平的BOD_5和TSS(总  相似文献   

2.
对氧化渠动力学的理论分析及公式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氧化渠内活性污泥及悬浮固体各组分性质,建立了物料平衡方程式,最终导出了氧化渠工艺设计计算公式——最小剩余污泥量临界污泥负荷率表达式。并对推导过程所涉及的条件及参数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及相关的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丙芬 《环境》1997,(4):30-31
氧化沟又名氧化渠、循环混合式曝气池,是一种物理和生物化学相结合的处理构筑物,属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采用氧化沟技术处理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是国外应用较普遍的污水处理方法,近年来在我国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氧化沟具有投资省、处理后水质达标而稳定、剩余污泥量少、动力消耗低、运行管理简单等优点。氧化沟的构造和运行方式多种多样,如car-  相似文献   

4.
一、福井市住宅小区的氧化渠福井市住宅小区活动处理厂的氧化渠建于1966年,这是日本最早的氧化渠之一。众所周知,北陆地区于1982年降了大雪,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冬季积雪  相似文献   

5.
蔡建国  石洪雁  李爱民 《环境科技》2003,16(4):39-41,44
对Fenton试剂法、光催化氧化法、电催化氧化法、湿式催化氧化法及其它催化氧化法的研究现状和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并且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有机物、氨氮浓度高的难处理废水,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主要介绍了臭氧氧化、光催化氧化、Fenton试剂、电氧化以及湿式氧化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应用,分析了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原理,对国内外各种氧化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当前应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实验室模拟试验为基础,试验结果为依据,主要分析、讨论了氧化渠污泥沉淀性能及二沉池工作性能,得出了氧化渠污泥沉淀性能低于传统活性污泥法及为改善污泥沉淀性能而应在设计氧化渠时考虑反硝化过程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高级催化氧化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催化臭氧氧化、UV-Fenton、TiO_2光催化氧化、电催化氧化、湿式催化氧化、超临界水催化氧化、超声波催化氧化、微波辅助催化氧化等常用高级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局限性,讨论了工艺创新和新型催化材料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预氧化技术是随着油田污水处理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预氧化的目的就是把二价铁离子转化为三价铁,并在后期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沉淀出来,从而提高水质稳定性,降低后续处理过程的结垢现象。目前采用的预氧化技术主要有两种:化学预氧化和电化学预氧化。详细介绍预氧化技术,并通过与传统工艺技术的对比总结了预氧化技术的特点;分析了两种预氧化技术的异同;并通过这两种技术在油田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它们的应用水质、运行管理、加药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两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水质,并对该技术以后的推广应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OH的形成机理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以产生大量·OH为特点的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已逐渐成为各国水处理技术研究的热点。在讨论·OH氧化能力的同时 ,重点讨论了Fenton法、纳米光催化氧化法、电化学催化降解法以及超声降解法·OH的形成机理 ,介绍了它们在水处理中的工业化应用及进展情况 ,展望了今后在该领域中多种氧化降解方法协同作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由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教研室设计的重庆针织厂印染废水氧化渠处理设施,于1980年初建成,同年5月投入运转,至今已一年多了。采用氧化渠型式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目前国内尚罕见。为了探索这种类型处理构筑物设计运转规律。总结经验教训,现对该厂氧化渠运转的情况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12.
难降解毒性有机污染物废水高级氧化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着重介绍处理废水中难降解毒性有机污染物的高级氧化技术──湿式空气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声化学氧化法及其相应的催化氧化法,评价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废水脱氮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氮对水体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在废水脱氮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SHARON工艺、ANAMMOX工艺和生物添加剂等生物脱氮技术,光催化氧化、湿式氧化和催化湿式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以及人工湿地系统3大类方法在废水脱氮中的应用,并对它们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曝气接触氧化法处理含铁煤矿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曝气接触氧化处理含铁煤矿废水的试验原理和正交试验结果,并提出了曝气接触氧化法处理含铁煤矿废水参考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5.
光催化氧化处理水中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89,自引:3,他引:89  
论述了光催化氧化的机理,介绍了光催化氧化在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有毒无机物和回收贵金属方面的应用。讨论了光催化氧化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光催化氧化速率的方法,并预测了光催化氧化的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臭氧氧化技术发展前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在给水和废水处理中有一定的应用。分析臭氧氧化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介绍目前发展较快的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和臭氧联用技术,展望臭氧氧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水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在整个甲烷氧化中的贡献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松土水田土壤中>0.02mm的颗粒和<0.02mm的颗粒按不同比例组合成的土壤、不同绝对含水量的黄松土水田土壤、不同温育时段的水田土壤和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的水稻田土壤中的甲烷好氧氧化和厌氧氧化的速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当一致,不仅证实了水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存在,而且表明水田土壤中的甲烷厌氧氧化活性远较甲烷好氧氧化活性要低,如以两者的氧化活性作为对甲烷氧化的贡献来计,则甲烷厌氧氧化的贡献率一般都在整个甲烷氧化的10%以下.但在水田土壤被水淹没的情形下,由于土壤厌氧条件的形成和甲烷扩散受阻,甲烷厌氧氧化的速率明显超过好氧氧化的速率,甲烷厌氧氧化在整个甲烷氧化中的贡献率可到达30%以上.长期施肥对于水稻田土壤的甲烷好氧氧化活性和甲烷排放通量影响显著,而对甲烷的厌氧氧化活性有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长期施肥处理的土壤中甲烷好氧氧化活性在(9.072~41.088)×10-6mol·(d·g)-1之间,而甲烷厌氧氧化活性仅在(0.325~0.671)×10-6mol·(d·g)-1之间,仅及甲烷好氧氧化活性的1.31%~4.43%,占整个甲烷氧化的1.3%~4.14%.  相似文献   

18.
聚乙烯醇(PVA)因其良好水溶性及环境友好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但PVA属于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且PVA废水化学需氧量值较高,必须进行处理才能达标排放。针对聚乙烯醇废水的处理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其中高级氧化工艺(AOPs)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处理含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废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处理PVA废水。根据引发自由基产生的物质,将AOPs分为以下3类:(1)高活性催化剂引发氧化类;(2)外加能源引发氧化类;(3)杂化引发氧化类。文章探讨了各方法氧化降解效率及优缺点,并介绍了各个方法的机理,提出了现有处理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的思路,为PVA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华  李光明  张芳  黄菊文 《环境科学》2009,30(7):1925-1930
在自行研制开发的一套固定床和复合三维电场一体化连续式催化湿式氧化反应器中,采用浸渍法制备的Mn-Sn-Sb-3/γ-Al2O3催化剂,实验研究了苯酚催化湿式氧化、电催化氧化以及电场效应下的催化湿式氧化过程的行为.结果表明,一体化反应器在较低反应温度(t=130℃)和氧分压(PO2=1.0 MPa)下即可获得相当满意的处理效果,空时仅为27 min时苯酚和TOC的去除率就分别可达到94.0%和88.4%.电场效应下的催化湿式氧化协同降解苯酚的反应速率常数大于单独电催化或催化湿式氧化降解苯酚的反应速率常数,而且还大大超过两者之和,电催化氧化对催化湿式氧化工艺存在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硝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化反应包括NH4^+氧化为NO2^-和NO2^-氧化为NO3^-两步,其中NH4^+到NO2^-的氧化不是唯一的限制步骤;已发现叠氮化钠(NaN,)能有效的抑制亚硝酸盐氧化;丙烯基硫脲(ATU)抑制氨氧化反应。用呼吸仪的综合参数——细菌最大氧吸收速率(OUUmax/X)来描绘好氧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比生长速率具有准确性和唯一性,并得到了较多学者一致认可。浓度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分别抑制氨氧化反应和亚硝酸盐氧化反应,用抑制性动力学方程来分别描述高浓度氨氮浓度和亚硝态氮浓度对氨氧化反应和亚硝酸盐氧化反应的影响;对比氨氧化动力学和亚硝酸盐氧化动力学参数值与一步硝化动力学参数值可以看出,参数值差异较大;因此,要准确地描述NH4^+氧化为NO3^-的动力学模型,必须将氨氧化与亚硝酸盐氧化反应独立出来,将NH4^+氧化为NO2^-和NO3^-氧化为NO3^-这两步综合在一个反应动力学公式里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