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曲霉毒素是各种微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它在各种农产品中分布较广,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当然,最根本的措施是防止粮食霉变,杜绝黄曲霉毒素的生成。但是粮油中如果已经污染了黄曲霉毒素怎么办呢?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去除方法。 (1)搓洗法。黄曲霉毒素对粮食的污染,因粮食的种类、质量和颗粒结构的不同而异。在稻谷籽粒中黄曲霉毒素主要分布在米糠层  相似文献   

2.
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如果玉米收获不适时,或保管不当,玉米胚芽就很容易成为黄曲霉菌生长繁殖及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适宜环境。所以,玉米是较易受到黄曲霉菌污染的粮油食品之一,污染往往从胚芽及损坏部分开始。黄曲霉毒素B_1是部分黄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也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当前,我国南方地区还存在玉米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可能性。因此,研究玉米的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食品污染质。早在黄曲霉毒素发现以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一些由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人们将这类有毒的真菌代谢产物,称为真菌毒素。由真菌毒素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疾病,统称为真菌毒素中毒症。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一百多种。黄曲霉毒素就是一种低分子真菌毒素,它的毒性最高,致癌力最强,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最大。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范围很广。凡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污染食品以后,都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在受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的种籽、水果、干果、蔬菜、调味品、乳类、乳制品、肉类、鱼虾类、发酵产品和饲料等,甚至在一些酒类和食品工业用的酶制剂中,均已发现黄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B_1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对许多动物具有高度毒性和致癌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成品粮污染黄曲霉毒素含量,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不得超过20ppb;大米、其它食用油不得超过10ppb;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ppb;婴儿  相似文献   

5.
自然环境里的致癌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人们对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已引起广泛注意和研究。自然环境里的致癌物质除放射性、致癌性烃类化合物和激素外,研究表明,还来自微生物、植物、食品烹调加工、亚硝酸盐转化所产生的各种致癌物。1.微生物。由微生物产生的致癌物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真菌毒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癌与致癌性真菌毒素密切相关。黄曲霉毒素是已知这类致癌物中致癌作用最强的一种,是由黄曲霉(A.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一种毒性代谢产物,有B_1、G、M_1等数种,其毒性以B_1最强。经动物实验证明,黄曲霉毒素(AFT)可诱发从鱼至猿类等多种  相似文献   

6.
预防食品和发酵工业中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有致癌物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真菌毒素,属肝脏类毒素。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粮食、食品和饲料中,又由于其理化性质稳定,不易破  相似文献   

7.
由Aspergillus flavus和A.parasiticus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对人类有毒的强致癌性物质.许多食品都有可能被曲霉菌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也有少量关于抑制曲霉菌生长和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天然抑制剂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是口服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世界各地均受其污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杜绝方法,建立快速和灵敏的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是分析工作多年来关心的问题。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报导很多,有薄层分析,微柱分析,这些方法各有长处,但都  相似文献   

9.
<正>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对人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它的产生是与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生长相关联的。然而很多食品上都能支持这些真菌生长并合成黄曲霉素。这一问题在高温多雨的地方尤为突出。为了防止黄曲霉毒素对人的危害,寻找一种经济、有效和方便的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参考国外资料,结合国内中医的经验,利用大蒜、大葱和洋葱抽提物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该菌的生长是有明显抑制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除黄曲霉毒素外,赤霉菌(镰刀菌)也是一种产毒霉菌,能够引起麦类霉变,危害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原噬菌体诱导法在环境诱变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原噬菌体诱导法检测35种不同化学物质的潜在遗传毒性,S_9作代谢激活系统。试验结果有13个样品具有诱变性(占37.1%),其中有10个样品在S_9激活下和3个样品无论有与无S_9活化均能诱导溶源性大肠杆菌释放λ噬菌体。检出的阳性样品中有些为已知的诱变剂和致癌剂(黄曲霉毒素B_1)或抗癌药(丝裂霉素C)。提示诱导检测法作为环境遗传毒物的预警系统初筛潜在致癌危险物质是一种极为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龙楠 《环境》2001,(9):34-35
近期,广东省发现“有毒大米”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由于这种大米的致毒原因,主要是含有能致癌的黄曲霉毒素。一时间,黄曲霉毒素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在1915年,人们就发现,油料作物的种籽榨油后的剩余残渣发霉后用作饲料时,会引起禽畜中毒。1960年,英国东南部地区,约10万只火鸡不明原因突然死亡,一时间在人群中造成的恐慌和不安,不亚于几年前发现的疯牛病。后来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分离  相似文献   

13.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是不分场合的勤俭节约,就是 吝啬而不是节约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节约,把发霉的食 物重新加热再次端上餐桌,活生生地把霉菌毒素吞到肚子里去,从而因为过分节俭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给“节俭”掉了。 食品专家指出,发霉的食物含有大量的毒素,其中含有一种黄曲霉毒素,它的致癌性极强,可诱发肝癌。人一旦食用后,极容易受其危害。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肯尼亚,莫桑比克、泰国以及我国的江苏、广西等地,都是肝癌高发区,这同这些地区气候潮湿,粮食容易发霉,人们接触黄曲霉毒素的机会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14.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毒性及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巢湖铜绿微囊藻水华为材料,采用昆明鼠腹腔注射法对其毒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有些时期的水华具毒性,其LDmin为60mg干藻/kg鼠重,致毒症状主要是引起实验动物肝脏淤血肿大。该藻毒素呈热稳定性。经分离纯化后,毒素回收率为16.36%,纯度达95.75%,与有毒水华的毒症状相同。毒素在240nm处有一强烈吸收峰。毒素的氨基酸组成为: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 以铜绿微囊藻毒株7820纯毒素为标准毒素,对该藻有毒水华的毒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其毒素含量相当于4.45mg7820毒素/g干藻。纯化所得毒素的LDmin为0.33mg/kg鼠重。  相似文献   

15.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毒素的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2001年和2002年10~11月间的广东省近岸海域15个地点的翡翠贻贝样品,用Oshima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主要毒素成份分析。结果显示:高毒性毒素成分STX、GTX1检出率较低,而低毒性毒素成分C1、C2、GTX5及中等毒性毒素成分GTX3、GTX4检出率较高;各主要毒素成分在地区间存在一些差异;与2001年相比,2002年各主要毒素成分的检出率和检出的毒素含量值有所降低,消化腺在这方面变化尤其明显;不论消化腺或壳内全部软组织,其PSP毒性的平均值,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大亚湾、大鹏湾海域〉深圳湾、珠海海域和粤东海域〉粤西海域。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流沙湾养殖区贝类毒素的特征情况,作者进行了贝类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表明:(1)PSP毒素在各季节均有出现,但含量值较低,且染毒的生物品种不多。春季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较多,有6种,属低毒性值和中等毒性值成分,但其总毒性值相对较高;而在冬季样品中,春季出现的各毒素成分均未被检出,取而代之的是两种新的中高毒性值的毒素成分,但其总毒性值低于春季。污染的主要贝类品种是牡蛎。(2)DSP毒素的含量值较高,季节性和染毒的生物品种均较为普遍。但OA成分未检出。(3)在贝类消费方面,PSP和DSP毒素一年四季均应予以关注,但PSP更应注意春季,而DSP应多注意秋季。在该海域,应重点注意的是DSP毒素的危害。(4)该海域存在能产生DSP毒素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  相似文献   

17.
滇池水华蓝藻中藻毒素光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囊藻毒素是水华蓝藻释放的一类毒性很大的环状七肽物质.通过紫外灯和日光照射滇池水华蓝藻提取液,发现溶液中微囊藻毒素均可被降解,且在日光照射下降解更快.同时发现藻毒素的降解程度与色素含量有关.结果表明,色素催化光降解可能是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过去几十年间蓝藻水华随着营养元素的增加而频发,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对饮用水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微囊藻毒素是细胞内毒素,它在细胞内合成,细胞死亡后释放出来并表现出毒性。藻毒素能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对生物体既能表现出急性毒性也存在慢性毒性,还能使浮游动物和鱼类中毒并能在鱼类和水生动物体内富积,因此藻毒素对动物的毒性和通过植物在食物链中的富积已经成为各国水专家广泛关注的问题。文章查阅了大量文献,详细介绍了水体中藻毒素的种类、特性及其危害,在对藻毒素的性质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技术,并指出今后微囊藻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鉴于PSP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危害,本对如何降低毒素的毒性进行了探讨.①利用不同海域;不同永层藻毒素毒性的差异;②较长时间的冻结保藏;③在海域自然条件下的净化;④去除高毒素含量的组织或器官等等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PSP的毒性.  相似文献   

20.
麻痹性贝毒素的毒理效应及检测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世界各地,特别是我国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赤潮发生过度频繁,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不但使其他海洋生物中毒,更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对赤潮毒素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麻痹性贝毒素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赤潮藻毒素。它们毒性大,作用强,在全球的分布越来越广泛,并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详细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在麻痹性贝毒素检测技术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麻痹性贝毒素的化学结构、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新技术及其毒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