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享年40岁,孔子悲痛欲绝。因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回是被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追悼会现场,孔子还没从悲伤回过神来,颜回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先生节哀顺变,为表达您的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无疑是一位影响力巨大的古代人物.他集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同时也是一位注重养生之道并身体力行的先驱者.在医学落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一生游历、居无定所,然而,乱世飘零的孔子却能得享73岁高龄,不能不说这与他注重养生有密切关系.从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可窥见他对于养生之术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无疑是一位影响力巨大的古代人物。他集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同时也是一位注重养生之道并身体力行的先驱者。在医学落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一生游历、居无定所,然而,乱世飘零的孔子却能得享73岁高龄,不能不说这与他注重养生有密切关系。从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可窥,见他对于养生之术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4.
璎洛 《安全与健康》2011,(12):38-39
开车是一种责任作为孔子第75代孙,孔海钦先生自幼遵从孔子的德性思想——仁、义、礼、智、信。这种遵从不仅仅适用于对待父母,在人类社会整个礼制体系中也都适用。所以他开车时同样遵循着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准则。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有学问、有修为的人应该是心怀天下,允文允武,无所不能,而不能像一个器具那样定型,仅仅当作为一种功用。由此可见,“君子”之称,不仅仅是对某个人品格的评价,更是对其思想的鉴赏。在先贤典籍中对君子的思想性要求是极高的,有“君子九思”之说。孔子十分推崇见义勇为的行为,体现出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精神。“君子之争”是孔子对人们处世为人的要求和赞誉,讲求的是一种谦和与公平的态度。信守天道,不媚权贵,也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哲学。这些思想,对我们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语·述而》记载,一次,子路问起孔子,如果孔子当了大将,选怎样的人做助手?孔子说:“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庄子·秋水篇》记载,后来,孔子困于匡,子路见孔子脸无惧色,不禁感到奇怪。孔子又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临事而惧”与“临难不惧”同出孔子一人之口,岂不矛盾?然而仔细想来,这不同的两句话不仅无矛盾,而且有着发人深省的道理。前者告诫人们办事需小心谨慎,不可鲁莽,要防患于未然,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后者告诫人们遇有突发事变,不要惊慌失措,而应镇定自若,处置得当,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总而言之,前言也…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养生保健的内容十分丰富,很多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有孔子的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那个大动荡、大变革时代,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治理天下的明主,周游列国,然而到处碰壁,晚年退而教书与整理典籍,坚持以德修身,养生保健,最后活到七十三岁而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8.
与重耳政治流亡形同而神异的是孔子的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有点政治流亡的色彩,但却不仅仅是为了某种具体的政治抱负的实现,而是在政治诉求的形式中兼容有更高的求道与行道(更多的是行道)的形而上的关怀;名曰“周游”,但绝不是为了好玩,更不是像今天的出国者一样是为了谋生或求利。孔子的政治流亡与重耳有很大的不同,也复杂得多,历史意蕴也更加丰富与重大。  相似文献   

9.
政治名片看车马 与日常生活不同,贵族的政治性活动更是离不开车子。一般的“上班族”都是乘车上下班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死了,颜渊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弟子)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椁下葬。孔子不肯,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183;先进》)。孔子是下大夫,属于贵族阶级,上朝出行赴会周游等等都不能步行。诸侯更是如此。鲁国与楚国会盟,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中,孔子以德领政的思想十分突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复礼”。对于“礼”,历代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注释。有人认为孔子重视“复礼”就是梦想复辟旧的政治制度。其实,如果单纯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孔子更多的是强调遵守既有制度和规章。这从《为政》篇中的“先行其言”“举直错诸枉”和《八优》篇中的“林放问礼之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先行其言,讲的是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举直错枉”是说要坚持唯贤是举的用人标准。守礼之本,则是强调要从内容实质和真实感情上去遵守法章。这三点精神,对于当代应急管理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徘徊于陈蔡之间 匿求走后的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迁于蔡国。有人认为孔子所投奔的不是被吴国逼迁于州来的蔡,而是“故蔡”即“上蔡”。上蔡靠近楚国,并已被楚军占领。蔡人被集中起来南迁到负函(在今河南信阳县、市一带.那是更靠近楚国中心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无疑是一位影响力巨大的古代人物。他集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同时也是一位注重养生之道并身体力行的先驱者。在医学落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他  相似文献   

13.
中华先贤的哲学思想,十分重视独立思考,从独立思考中获得新的思维角度、专向i知识、实行方法,也就是对创新思维和实践操行的提倡和强调。诚信,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柱。信则立,不信则颓;有信则昌,无信则废。言而有信的教诲在先贤哲学典籍中不胜枚举,以信殳事的成功事例也在历史的长卷中屡见不鲜。善举贤良,也是先哲们公认的一种美德和处世原则。创新、诚信和举贤荐能,这三个方面对于应急管理工作,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守望的回忆     
张炜曾经在散文《木车的激情》中如是写道:"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孔子乘坐木车,燃烧激情,排除万难,而今的我们,拥有了汽车、火车、飞机、飞船,却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在困境时,我们无力解决,选择逃避;在收获喜悦时,我们感受到空虚无奈;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却感受到生活的匮乏;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却感受着人心的冷漠。在流于形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给心灵一个栖息点,一剂良药,让我们找到那个温暖、安适的幸福世界,而在我看来,《人车  相似文献   

15.
以德修身 ,仁人长寿 孔子一生倡导“仁”。仁的核心是“忠恕” ,“恕”就是 :爱人”。“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孔子就是这样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他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济众” ,“修已以安百姓”。他用广施仁德 ,博爱民众来要求自己与学生 ,也希望统治者能用“仁”治理天下 ,真是一片拳拳的爱人救世之心。他特别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观 ,倡导用“仁”来修身立命 ,讲求心胸广阔 ,内心平静。对外物没有贪恋之心 ,遇事能泰然处之 ,待人则宽厚仁爱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这样的人对…  相似文献   

16.
以火救火     
张平 《安防科技》2013,(6):45-46
拼音:yi huo jiu huo释义: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危险或恶行不仅不能够制止,反而助长其势。出处:《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如果不幸中毒,要想办法去毒才能获救。有一种观点,不是去旧毒,而是用新毒化解旧毒,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以毒攻毒。以毒攻毒是可以期待一个好结果的。但是,如果哪里失火,却不能试着以火救火,以火救火绝对没有好结果。以火救火这则成语源于庄子的《庄子·人间世》。《人间世》以义名篇,所谓"人间世"即指人间的社会,主要是庄子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处世哲学。孔子字仲尼,颜回是孔子的学生。文章用孔子与颜回的对  相似文献   

17.
读书亦养生     
<正>全力向小康社会迈进的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的方式很多,有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却最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读书。经常读书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显然是他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爱国诗人陆游,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清代沈复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相似文献   

18.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弟子。曾子的这段表述翻译如下: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记者张弘)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9月16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开幕。研讨会为期3天,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北京市道教协会、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国学院等机构联合主办。300多位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的国学、生态文明、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业家,出席了会议。举办这一研讨会的宗旨是力求继续提升人的境界,激发创造力,以更加开放和包容  相似文献   

20.
正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嚴墙之下。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安全观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人们对维护安全利益形成的认知,虽然安全学科成立的年代并不久远,但安全观在我国古代的许多论著中早有体现。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过"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