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零碳工业园区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园区探索绿色发展的最新实践。推动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我国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历程,梳理了零碳工业园区发展现状,指出了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存在顶层设计有待加强、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碳排放家底有待摸清、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等加快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并构建了零碳工业园区实施路线,以期为推进我国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碳中和     
《环境保护》2008,(9):28
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推动不少国家作出自愿承诺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一种自愿的市场机制,以促进个人和机构在特定时期的零碳排放。其他类似的名称有“气候中和”、“温室中和”、“零碳”等,碳中和对于那些不能参加国际行动,如京都议定书的实体尤为重要。这些实体可包括国家、当地行政机构、各类组织、公众活动、家庭和个人。碳中和的最终成果是实现碳的零排放。实现碳中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3.
碳中和已成为我国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尽管碳中和是国家面向2060年的长期愿景,尚未转换成针对企业的政策约束,但全球很多企业已经快速响应,主动制定自身的碳中和战略。本文从企业环境行为的驱动理论出发,分析了企业做出碳中和承诺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因素,论证了企业"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实行碳中和战略,不但有助于在未来更加严格的气候政策规制中获得先机、赢得行业竞争优势、拓宽绿色市场份额、规避可能的经济风险,而且具有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能源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碳中和战略及模式,总结分析了国内企业实现碳中和承诺的机遇和挑战,为国内企业制定零碳发展战略、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了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4.
林艺 《环境》2023,(9):54-55
<正>2023年8月4日,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Ⅲ区块光热系统正式并网运行,标志着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零碳示范区建成投运。这一区块通过多能综合利用和新能源技术集成,成功实现了区块零碳生产和零碳排放的目标,中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在此诞生,实现了“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滕飞  冯相昭 《环境保护》2012,(10):72-74
日本是较早践行碳市场的发达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其国内共设计建立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碳排放权市场及碳信用抵消市场7个.虽然这些碳市场绝大部分是试验性系统,但日本碳市场的体系较为完备,既有全国性的碳市场,也有城市级的碳市场;既有总量交易市场,也有抵消信用市场,几乎覆盖了目前主要的碳市场类别.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对外承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驱动的数字化变革;77个国家和100个城市提出的2050年零碳排放承诺;23%的世界500强企业提出的2030年零碳排放承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排放差距报告》提出"各国整体的减排力度须在现有国家自主贡献(NDC)基础上提升大约3倍才能实现2摄氏度目标",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不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但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还关系到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对于我国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把握城市群发展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趋势与战略作用,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城市群在脱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科学谋划好重点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协调好城市群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互促、互通关系;要坚持站在城市群发展全局,科学谋划城市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路线,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与差异;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平衡好城市群高碳产业脱碳改造与零碳、低碳产业的培育;要高度重视城市群零碳、低碳能源系统对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先锋引领作用;要坚持城市协同、优势互补的原则,平衡好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双碳”工作推进现状,指出上海在政策法规、碳评价标准、碳中和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立法经验提出建议。为了更好地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上海可以在职责明确、目标分解落实、标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制度突破等方面加快立法探索。  相似文献   

9.
天津动态     
<正>所谓零碳建筑,指建筑不消耗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全年能耗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为人类、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天津首座零碳建筑多种节能技术成标杆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公屋展示中心通过应用先进建筑技术、多种可再生能源,整栋建筑实现零碳排放,成为天津市首座零碳建筑。公屋展示中心的外形是一个超大的菱形结构,设计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还原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及燃料是实现零碳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何高效、可持续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高值的长链分子仍是巨大挑战。相较于传统热化学等技术手段,电催化还原可以在更温和条件下实现产物的高选择性,并且可与生物转化技术耦合,将短碳链分子转化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长碳链产物。本文系统综述了二氧化碳电还原过程中电极、催化剂、离子交换膜和电解质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整铜基催化剂的电子结构、表面结构和配位环境,可以有效强化碳-碳偶联反应,从而可显著提高安培级别的电流密度下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随后介绍了电还原二氧化碳耦合生物发酵延长碳链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原位耦合和异位耦合两个角度阐释了该耦合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区域耕层土壤碳密度及碳储量的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了上海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上海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库,结果表示上海市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5.82tC/hm2,低于全国水平;耕层有机碳库含量为1.15×108t;碳密度分布为:西部东部中部岛屿;在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黄棕壤四种常见土类中,水稻土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库在研究区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因此在上海农田耕层土壤中,保护水稻土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6月24日,欧莱雅中国宣布其苏州尚美工厂开启"零碳"模式!欧莱雅的另一家宜昌天美工厂已于2015年7月正式启动"零碳"。至此,欧莱雅在中国的两家工厂二氧化碳排放都已符合国际碳中和标准,皆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目标。2019年5月,在与2005年相比产量提升3.5倍的基础上,苏州尚美工厂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00%。苏州尚美工厂通过使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供电供  相似文献   

13.
张静  杨萌  张伟  曹东  赵静  李勃  薛英岚  蒋洪强 《环境科学》2024,45(3):1285-1292
电力行业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并加快脱碳进度,对河南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排放-能源集成模型(iCEM),对河南电力行业“双碳”目标下控煤降碳路径开展情景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电源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等措施,河南省电力行业碳排放将于2028~2033年实现碳达峰,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在“十四五”期间仍呈持续增长趋势,达峰区间为2027~2031年.大力发展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采用更多低碳零碳热源、提高外调电比例、加大煤电节能改造是碳达峰目标约束下河南省控煤主要措施.碳中和阶段,布局内陆核电是缓解河南省控煤压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需要提前开展论证研究.加速推进落后机组淘汰和现役机组节能改造、加速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超前规划外调电,并配套完善煤电退出和调峰的市场机制、增加系统灵活性、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障等政策,是河南省电力行业控煤降碳路径有效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4.
<正>能源绿色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绿色发展的部署,加快落实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我国首个零碳研究机构——零碳发展研究院(下简称"零碳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动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从低碳向零碳过渡。  相似文献   

15.
自然垂直带典型温带原始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对碳估算及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比长白山北坡垂直小样带3种典型原始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并将岳桦林(海拔1996 m)采集土柱分别置换到云冷杉林(海拔1350m)和阔叶红松林(海拔740m)样地,将云冷杉林采集土柱置换到阔叶红松林样地中进行1年野外模拟增温培养。结果发现,土壤碳、氮、磷含量表现为岳桦林>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并且0~10cm>10~20cm土层。0~20cm土壤碳、氮、磷密度表现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云冷杉林,分别为5.64~12.75、0.24~0.89、0.04~0.14 kg·m-2。3种林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差异不显著,经过1年野外土柱置换模拟增温培养后,DOC有增加趋势,土壤溶解性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7月14日,欧盟公布"Fit-for-55"一揽子计划,它是确保实现《欧盟气候法》的工具箱,主要针对加快欧盟减排力度、欧盟碳市场改革及制订新型车辆碳排放的标准。2021年6月28日,欧盟成员国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气候法》,这是继6月24日欧洲议会通过该法后,欧盟确立依法迈向2050年零碳之路的里程碑之举。  相似文献   

17.
碳普惠机制作为一种创新的碳减排机制,能够带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推动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探索实施了碳普惠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碳普惠模式。本文梳理了我国碳普惠建设实践进展,构建了碳普惠机制基本运行框架,分析了碳普惠在制度体系、方法学开发、平台建设及消纳渠道等方面的建设特点,并总结了建设经验及成效。基于碳普惠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明确定位、充分评估、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四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虽然近年来上海在低碳金融的发展方面已经起步,成立了专业的碳金融交易机构,在绿色信贷、碳减排交易和低碳产业直接融资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进。但是,上海碳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碳市场的相关制度、规则等市场相关要素均未制定和完善,仍然停留在初步的个别交易中,碳市场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3):I0005-I0005
作为天津市区首个具有使用功能的零碳建筑.天津解放南路起步区礼区文体中心即将完工.预计将存2014年交付并投入使用。与其他建筑不同,文体中心是真正具有使用功能的市区首个零碳建筑,结合了BIM与绿色建筑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低温热水发电、微电网等节能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水平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水平的1%~2%,为实现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满足建设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的需要,污水处理行业碳减排技术的开发及碳中和路线图的搭建迫在眉睫.本文是国家水专项“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课题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总结,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污水处理技术体系,从污水处理厂“碳减排”和“碳中和”角度出发,在污水“碳转向”、污水处理过程“碳减排”、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智慧水务3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对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工程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凝练,以期为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碳减排”及“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