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分析闽江下游的水环境问题是:南、北港分流比变化造成北港冲刷,南港淤积,并带来严重后果;河道采砂过量使河床下切严重,破坏水工建筑物;水质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生活及工业用水;湿地遭到破坏,导致温地动植物数量与种类大量减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闽江下游水环境问题需要设计南、北港水量科学合理分配方案;设计合理的河道采沙方案;加强污水管理体制;对闽江河口湿地分区保护和管理;加强河道的监测工作;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教育.要使专家研究、政府管理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3.
闽江干流下游河段纳污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建立闽江干流下游河段二维非稳态水质水量模型,根据2004年实测资料对模型中的水质参数进行率定;对各排污口进行概化,应用模型模拟出闽江干流下游河段浓度场,并得出排污口混合带长度与排污量的响应关系;根据概化排污口在限定混合带长度下的平均纳污能力扩展到有效纳污能力计算长度后得到整个水体的纳污能力。经计算,闽江干流下游河段对COD的纳污能力为58195t/a。 相似文献
4.
5.
利用同步的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和实测水质数据建立了闽江福州段的悬浮物遥感模型,结合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水域在1986~2006年间悬浮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悬浮物定量遥感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揭示研究水域长期的水质变化规律.总体而言,闽江福州段的悬浮物浓度在这20年间稳中有降,悬浮物浓度不变和浓度下降的水域面积比例分别占到35.59%和45.79%,而高悬浮物浓度的水域面积所占比例则从8.52%下降至0.13%,整体水质趋于好转;但仍有局部水域的悬浮物浓度在此期间呈现上升的趋势,水质有所恶化,这主要是受到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污水直接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流水流条件,也影响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稀释、扩散、降解和转化过程,其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范围将发生变化.笔者通过对湖南衡阳水源污染事件发生时的水流条件、水质状况的分析,对事件发生的水域进行流场及浓度场模拟计算,研究了河道型水库与天然河流岸边污染带的变化特性,并对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但又易被忽视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连续源和瞬时源的示踪模拟与分析方法,说明怎样利用示踪模拟为大江大河的事故污染和正常纳污的污染输移扩散时空分布计算预测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模式,并讨论了在大江大河中污染输移扩散的某些特性.认为离散系数主要应由摩阻流速U※和湿周P决定。 相似文献
9.
10.
11.
分析闽江下游的水环境问题是:南、北港分流比变化造成北港冲刷,南港淤积,并带来严重后果;河道采砂过量使河床下切严重,破坏水工建筑物;水质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生活及工业用水;湿地遭到破坏,导致湿地动植物数量与种类大量减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闽江下游水环境问题需要设计南、北港水量科学合理分配方案;设计合理的河道采沙方案;加强污水管理体制;对闽江河口湿地分区保护和管理;加强河道的监测工作;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教育。要使专家研究、政府管理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地位重要,但生态背景脆弱,已出现了诸如森林退缩,生态功能然弱,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给本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开发与利用草地,坡耕地的坡改梯,聚落的重建与迁建以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可选择的生态环境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长江南通段污染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应用贴体坐标系和有限体积法求解的二维水流-水质方程的模型,对潮汐河口南通段污染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了水深、水面比降、纵向及横向混合系数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时段与污染带范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各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对灵敏度大小进行了排序:水深>水面比降>横向混合系数>纵向混合系数>排放时段。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北支水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年7月(丰水期)和2004年1月(枯水期)在长江口崇明北沿滩涂潮间带,共设置3个断面,按《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进行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丰水期底栖无脊椎动物17种,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最高(占41.18%),枯水期7种,种类组成以多毛类最高(占57.14%);丰水期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伍氏厚蟹(Helice japonica)、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和无齿相手蟹(Sesarma haematocheir),枯水期的优势种为豆形短眼蟹、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和纽虫(Nemertinispp.)。丰水期的生物量为枯水期的20~65倍,枯水期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无齿相手蟹、伍氏厚蟹、弹涂鱼的生物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随离口门距离减小而呈增加的趋势,丰、枯水期底栖动物均分为3个群落,丰、枯水期群落演替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5.
闽江干一支流众多水利工程的建成和运营,显著地影响和改变了闽江干一支流河流的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时空状态,导致其纳污量(强度)、稀释扩散净化能力、水化学成分和水体质量等水文环境参数发生变化,引起水文环境灾(危)害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概述了闽江干一支流点源污染及面源污染程度和时空状态及其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关系,同时以水口水... 相似文献
16.
河流健康状况评价是河流管理和河流生态系统监控的基础。本文针对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岷江上游开展河流健康状态标识及评价研究。尝试从河流结构、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服务功能3个方面袁征河流的健康状况,其中引入鱼类生物完整因子,结合岷江上游水生生态特点及国外研究现状拟定了12个指标对该因子进行表述;并采用多目标模糊评价模型,在确定岷江上游指标权重与指标标准特征值前提下,开展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由于电站的建设导致枯水期减水河段的河流动力大幅度下降;蜿蜒度以及水质状况良好;减水河段长度比及纵向连通性较差,岷江上游鱼类生物完整性属差的状态,社会环境功能指标一般。河流的综合健康状况处于较差状态,需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以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18.
南盘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盘江上游生态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产生了水体的非点源污染。为此,必须积极造林,改变树种单一结构,严格管理以加强森林建设;兴建水库,坡地改梯田,合理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小流域以控制水土流失;同时控制农药使用,以协调农业生产与水源地水质保护。 相似文献
19.
对三峡水库实验性蓄水172 m回落至166 m后入库支流大宁河回水淹没迁建区浸没土壤、消落带土壤和172 m以上背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该地区Cu,Pb的平均含量较高,Zn,Cr的污染最为严重。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u、Pb、Zn、Cr的相对污染程度较高,Cd处于较为清洁状态。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排序为Cr>Zn>Pb>Cu>Cd。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Cr为极强生态危害等级;Cu,Cd,Pb为低生态风险;Zn为中等或强生态风险等级,生态危害程度的排序为Cr>Zn>Cd>Pb>C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