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棕树蛇外表呈棕色树皮形状,无毒,大者2米多长,小者铅笔粗细,原产菲律宾和巴布亚岛,栖于树上,捕鼠为食,不失为一种“益蛇”。二次大战之后,美国在关岛建立庞大的军事基地,遗憾的是鼠类太多,即从巴布亚岛捕来一批棕树蛇,投放于关岛捕鼠。妙哉,541平方公里的关岛从来没有蛇,故无蛇的天敌。棕树蛇一到新家便无阻碍地生子传孙,大吃其鼠,比在老家快活多了。大约经过20年,关岛不见鼠类踪迹,棕树蛇立下了赫赫战功。  相似文献   

2.
獴蛇大战     
眼镜蛇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毒蛇,即使一头几百斤重的大水牛被它咬伤也难逃一死。为何只有斤把重的小小红颊獴胆敢与蛇博斗并最终杀而食之?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一次有幸现场观看了一场獴蛇大战后,才解开这个谜底。一天,捕蛇高手老李捕捉了一条  相似文献   

3.
世界蛇岛有4个,中国蛇岛世称奇。中国蛇岛奇在哪?数万毒蛇种同一。中国蛇岛在大连市旅顺港西北25海里的海面上。那里生活着数万条黑眉蝮蛇——一种剧毒蛇。蛇,本来就令人生畏,毒蛇,更让人毛骨悚然。但当你真正了解了蛇类的生活情况和存在价值,你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与动物肠道以及土壤,都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同人类社会一样,肠道也是一个细菌社会,它们当中也有敌人和朋友、罪恶与正义之分。肠道细菌有多少?有人测定,在1克人体大便中就有1000亿个以上的细菌,有400多个家族。这意味着人体肠道大便中有一半是细菌,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令人吃惊。实际上,从人体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把蛇看成是仇敌,因而"见蛇不打三分罪"也几乎成了老幼皆知的乡规.不论谁见了蛇,总是非极力以诛不可.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大量收购蛇类出口,很多人捕蛇卖钱,在"见蛇就打"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见蛇就捕",致使蛇类更加遭殃,蛇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少,有的地方甚至濒于绝迹了.就在人们起劲地"见蛇就打"、"见蛇就捕"的同时,老鼠却悄悄地越来越多,鼠患已越来越严重了.难道其中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原来,捕食老鼠是蛇的拿手戏,它能自由钻入鼠洞之中捉拿老鼠,农舍内有时听到鼠洞中发出"咋咋咋"的叫声,就是老鼠被蛇逼上  相似文献   

6.
关岛蛇患     
同已 《环境》1994,(10)
在中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南端,有一个面积532平方公里的岛屿,这就是关岛。在13万岛民中,95%是当地土著夏莫罗人。西班牙于十六世纪下半叶占领了关岛。1898年美西战争后又被美国夺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岛作为美国设在西太平洋的重  相似文献   

7.
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时,难免会遭蛇、狗及毒虫等叮、咬、螫伤。这些叮、咬、螫伤如币及时处理,轻者可引起伤者伤处疼痛、发炎、活动受限,重者还可引起全身过敏、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叮、咬、螫伤部位的紧急处理极为重要,它能阻止毒液的吸收和扩散,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者的安全及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每个野外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叮、吱、螫伤的紧急处理,以防患于未然。l蛇咬伤蛇分有毒及无毒两种。毒蛇头部有毒腺,能产生毒液,毒液经导管注入毒牙,毒蛇咬人毒液就注入人体。蛇毒的成分复杂,但主要为神经毒和…  相似文献   

8.
俊松 《环境》2004,(1):47
在靠近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印度洋上,有一个美丽富饶的火山岛国——毛里求斯。早在16世纪,欧洲殖民者踏上该岛之前,岛上几乎到处是茂密的热带森林。如今,该岛上的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其中卡伐利亚树行将灭绝,几百年前,它们的踪迹遍布全岛。这种树木质坚硬细密,曾经是岛上大量出口的优质木材资源。可是今天,岛上残存的卡伐利亚树已寥寥无几。 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学教授斯坦雷·坦布尔,在岛上对卡伐利亚树作了几个月的深入研究。他惊奇地发现,尽管这种树年年开花结果,竟没有一颗种子发芽,而且以乎几百年来没有发过芽。他翻阅了历史记载,发现人们早就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不少地区苦于鼠患,而掌握诸种新技术的人类对此竞是一筹莫展。老鼠生性狡诈,繁殖力极强,它的生命力和智力较之人类可以说是毫不逊色,要战胜这类“鼠辈”确也委实不易。加之近时人们发疯似地捕杀老鼠的天敌蛇,使鼠害更甚,人鼠之间的生存大战已迫在眉睫。如欲战胜老鼠,固然有不少方法,但掌握它们的生活规律,尤其是吃食的特性,则也许可设计出一些克鼠制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老鼠有三害     
全世界有鼠类2800多种,约120亿只,是数量最多、生命力最强的哺乳动物。它能适应各种环境,什么地方都能居住,无所不食,原子辐射也不怕。人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船舰、飞机也能上,在南北极照样生存。一代生命约一年,一对每年理论繁殖力达1.5万只。由于天敌蛇、猫、猫头鹰、鼬的捕食,抑制其生长,使其维持适当的数量,不致危及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薛峰 《环境导报》2003,(18):36-37
吴中区的前身是吴县市。1985年,考古学家在吴中区太湖水面的三山岛上发现了旧石器晚期的遗址,证实这里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中华文化源出黄河流域的“一元文化论”被彻底动摇了。而对吴中区的人们来说,他们终于知道属于自己的历史竟是如此源远流长,身居天堂的飘逸中因此多了几分厚重。自古吴中多风流,古吴文化的遗迹在吴中区内俯拾皆是。西山岛上的明月弯古村,是当年吴王夫差和绝代美人西施消夏避暑的地方。古村因为这份遥远的传说而更显风流倜傥。与西山岛遥相呼应的是东山岛。东山岛上的陆巷古村保存着最完整的明清建筑。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城市每天丢弃的生活垃圾约50万吨,平均每人3.6磅。如何处理这巨量的废弃物?传统的办法就是把垃圾运往城郊的垃圾消纳场倾倒填埋。这种办法现在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垃圾消纳场地越来越少,大部分已达到饱和。被称为“垃圾之都”的纽约,由于每天每平方英里扔有85000磅垃圾,现已无法容纳。在过去的20年间已关闭了17个垃圾消纳场中的14个。1985年以后只有一处还有些余地;另一问题是,经研究证实,填  相似文献   

13.
生态与环境     
生态学的概念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有1500多万种,但是它们并不是在地球的所有地方都能生存,只能生存在局部地区。生态学就是从环境的角度研究动植物的分布状况及生存情况的学科。例如,长颈鹿生长在非洲、袋鼠生长在澳大利亚、饭匙倩生长在冲绳和台湾。它们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有关,生存之数量因环境不同而异;各种  相似文献   

14.
《河北环境保护》2009,(3):F0004-F0004
“环保之物种的多样性”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在这个地球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论“废物”再利用业:兼论循环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废物 ?从字面上理解 ,所谓废物 ,就是无用之物或失去原定使用功能之物。然而 ,废物的概念是相对的 ,某些物品暂时或部分失去功用 ,并不等同于它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废物。因此 ,所谓废物 ,包括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 ,都是物质性物品。由于人类社会不能利用 ,特别是不愿意利用 ,它们才被弃置 ,才成为废物或有害物。改变这一状况的最好根本的途径只能改变“废物”的身份 ,使之重新成为“资源”加入到自然———社会———经济循环中去。二、人类社会迄今的生存方式是废物产生量越来越多的根源。人类的生存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组…  相似文献   

16.
白鹳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到非洲南部越冬.由于白鹳不善于飞越大海,故需绕道进入非洲.在我国,繁殖于东北和新疆,冬季有少数白鹳在长江下游及台湾省越冬.白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蛙、鼠、昆虫(尤其是蝗虫).3至5月繁殖,在树上、屋顶或烟囱上用树枝造巢.白鹳喜欢跟人类居住在一起,自古就为人们所熟悉,在欧洲,中世纪初期就把白鹳在人类住处营巢看成是吉祥之兆.西德把白鹳选为国鸟,但近年来数量大大减少.白鹳在日本已经绝迹,我国的数量也不多.对这种体型优雅、性情温和,又为人类消灭蝗虫的罕见珍禽必需  相似文献   

17.
在优雅的黑森州山上,使这一地区得名的暗色常绿林在死亡,枯萎病破坏了高度工业化西德的大片林地。在黑森州的中部,10%的云杉消失了。在汉堡北部的城市区,约25%的松树正在经受危害。德国南部受到的打击最大;在黑森州2,300平方英里和巴伐利亚1,800平方英里中一半以上的树林遭到毁坏,荒芜在扩大。据波恩内政部去年的资料,全  相似文献   

18.
<正>塞舌尔是印度洋西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大大小小的花岗岩和珊瑚礁岛多达115座,总面积451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这些岛屿像绿宝石一样散落在印度洋上,大部分未曾有人类的足迹,因此有"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之称。一踏上塞舌尔的土地,栀子花飘出的香味犹如清晨的凉风,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让人如醉如痴。塞舌尔的每一座岛屿都有自己的特点:阿尔达布拉岛是著名的龟岛,岛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大海龟;弗雷加特岛是  相似文献   

19.
水是生命     
水是生命水是生命,亦即它保护着人类的生命。水净化灵魂,赐福于人类。一艘新的小船,如果在使用前船主没能将其整个地放入水中浸泡,并适当晾干,那么它的使用寿命很短。浸泡,在萨摩亚岛上是一整套加工过程,通常需要特殊仪式。水是欢快的,水是有趣的。在美国,父母带...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直接或是间接向环境排放种类繁多,数量难以计量的污染物,直接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危害之大是触目惊心的。因此,人类为保护自身利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先污染后治理”走上“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