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闽江口秋茄湿地、芦苇湿地及漳江口白骨壤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互花米草入侵湿地前、后土壤铁氧化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此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土壤铁氧化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的河口湿地土壤中铁氧化菌数量对互花米草入侵后的反应不同,互花米草入侵闽江口秋茄湿地和芦苇湿地后,湿地土壤铁氧化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入侵漳江口白骨壤湿地后,湿地土壤铁氧化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2)互花米草入侵使秋茄湿地铁氧化菌多样性提高,使白骨壤湿地和芦苇湿地土壤铁氧化菌多样性降低;(3)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铁氧化菌是湿地优势菌门,尤其是互花米草入侵秋茄湿地后,其变形菌门铁氧化菌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铁氧化菌的相对丰度降低;(4)互花米草入侵后,秋茄湿地中优势菌地杆菌属(Geobacter)铁氧化菌的丰度显著降低,而沙雷氏菌属(Sediminibacterium)的丰度显著提高;芦苇湿地中互花米草入侵后披毛菌属(Gallionella)的丰度显著提高;(5)盐度、pH...  相似文献   

2.
互花米草是河口湿地典型的入侵物种,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以闽江口秋茄湿地、闽江口芦苇湿地和漳江口白骨壤湿地3个典型的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互花米草入侵前后土壤铁还原菌群落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入侵使白骨壤湿地和芦苇湿地土壤铁还原菌多样性升高,使秋茄湿地铁还原菌多样性降低;②互花米草入侵白骨壤湿地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铁还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③互花米草入侵使湿地土壤铁还原菌的优势菌属发生演替.互花米草入侵后,秋茄湿地中优势菌属除硫单胞菌(Desulfuromonas)的丰度显著降低成为非优势菌属,而厌氧粘细菌(Anaeromyxobacter)的丰度显著提高成为第三优势菌属;白骨壤湿地中互花米草入侵后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丰度显著降低成为非优势菌属;④环境因子及碳组分影响湿地土壤铁还原菌的相对丰度,Geobacter的相对丰度与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Halothio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治理互花米草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闽江口秋茄湿地、漳江口白骨壤湿地和闽江口芦苇湿地为研究地点,采集土壤样品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以此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入侵河口湿地后,改变了湿地土壤细菌种类的相对丰度,且入侵不同的湿地群落,细菌优势菌属及相对丰度具有差异;②互花米草入侵秋茄和芦苇湿地后使土壤细菌多样性升高,互花米草入侵白骨壤湿地后使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③互花米草入侵并未明显改变细菌门水平的群落组成,湿地土壤主要的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④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湿地土壤细菌的优势菌属,使白骨壤湿地土壤Ruminococcus_2、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降低,同时白骨壤湿地土壤出现了Thiohalophilus、Hallea等优势菌属;⑤环境因子和活性碳组分能够影响湿地土壤中细菌的相对丰度,细菌Thiohalophilus的相对丰度与湿地土壤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Sideroxydans的相对丰度与湿地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1),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易分解有机碳(LOC)呈显著负相关(p<0.01);BlautiaBacteroidess的相对丰度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呈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互花米草入侵机制及生态影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盐沼土壤甲基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跨越11个纬度选取了4个典型滨海盐沼湿地,通过对比分析互花米草湿地和其他盐沼湿地(没有互花米草的本地种单优或者共优群落湿地)的汞(THg)和甲基汞(MeHg)含量特征及环境因子,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我国滨海盐沼湿地土壤甲基汞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研究区THg含量高低顺序为闽江口((115.327±18.220)μg/kg) > 杭州湾((37.792±3.761)μg/kg) > 黄河三角洲((27.690±4.359)μg/kg) > 盐城((8.843±1.688)μg/kg);MeHg含量为杭州湾((0.589±0.134)μg/kg) > 黄河三角洲((0.511±0.059)μg/kg) > 闽江口((0.361±0.065)μg/kg) > 盐城((0.191±0.027)μg/kg).(2)综合4个研究区进行分析发现,互花米草入侵对盐沼湿地土壤MeHg和% MeHg的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互花米草入侵著增加了黄河三角洲的MeHg含量(95.0%).(3)在两种湿地类型中,% MeHg(甲基化率)和THg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临界值(20~30μg/kg之间),当THg小于临界值时,% MeHg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弱;当THg大于临界值时,% MeHg与环境因子显著相关.本研究从较大的空间尺度回答了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盐沼湿地甲基汞特征的影响,为全面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我国滨海地区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为研究滨海滩涂地区汞的迁移转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基于时空互易原则,选择胶州湾湿地互花米草区(SA区)和光滩区(MF区)为研究靶区,分析了互花米草入侵后湿地土壤中总磷(TP)、无机磷(IP)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湿地土壤中TP (472.70 mg ·kg-1)和IP (239.00 mg ·kg-1)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入侵前光滩区TP (386.19 mg ·kg-1)和IP (212.68 mg ·kg-1)含量,增幅分别为22.40%和12.38%.研究区无机磷组分以钙磷(Ca-P)和铁磷(Fe-P)为主,分别占IP的45%~61%和31%~49%.互花米草入侵后,10~30 cm层土壤Ca-P含量显著降低(P<0.05),7月尤为明显;Fe-P含量显著增加(P<0.05),0~40 cm土壤层含量高于40~60 cm层(P<0.05),并且7月在10~40 cm土壤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互花米草入侵后有机质(OM)对TP和Fe-P有显著正向影响(P<0.01),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75和0.724.入侵后Fe-P对Ca-P有显著负效应(P<0.01),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35.结果发现互花米草入侵总体增加了湿地土壤磷含量,同时促进了Ca-P向Fe-P转化,提高了湿地磷的生物利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利用配对的试验设计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的高潮滩和低潮滩各设置1条入侵种互花米草与土著种的配对样线.结果表明,与土著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了长江口湿地的植物碳库、土壤微生物碳、土壤总碳库和有机碳库,而对占土壤总碳库60%以上的无机碳库无显著影响,意味着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土壤总碳库改变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库来实现的.高潮滩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的年均土壤呼吸强度分别为(210.02±4.90),(157.79±6.39)mg/(m2·h);低潮滩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年均土壤CO2排放速率分别为(157.41±5.27),(110.90±5.16)mg/(m2·h),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长江口湿地的土壤呼吸.上述结果意味着互花米草入侵同时增加土壤碳输入和碳输出,但入侵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碳库表明入侵增加的土壤碳输入显著高于增加的土壤碳输出.本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可能会增强了长江河口湿地的土壤碳汇强度和固碳能力.但仍然需要长期系统的监测研究,以便全面定量评估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滨海湿地的综合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效应,选择典型亚热带河口湿地(闽江鳝鱼滩湿地)中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A、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以及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C三个典型区10个不同深度的Co、Ni、Cu、As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三个采样点Co、Ni、Cu、As含量均随着互花米草入侵过程显著增加,即C>B>A,相比入侵前增量分别达到26.31%、19.66%、50.79%和16.93%;(2)地累积指数法显示,研究区域Co、Ni、Cu为轻度污染状态,As则处在强污染向极强污染过渡状态;(3)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显示,研究区域Co、Ni、Cu的潜在生态风险轻微,As在A、B两点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很强,C点为极强。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互花米草的入侵将一定程度上加剧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区域内As污染需引起重视。进一步分析表明沉积物Co、Ni、Cu、As与总碳、总氮、碳氮比、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互花米草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机制可能与其发达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密集的根系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CH4排放的影响以及入侵至不同潮位对CH4排放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采用邻近互花米草与土著植物群落相配对的试验设计,在长江口东滩湿地的高潮滩和低潮滩各设置1条样线.结果表明,与土著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的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微生物碳和氮含量.高潮滩互花米草群落年均CH4排放强度为(0.68±0.08)mg/(m2·h),显著高于芦苇群落(0.21±0.01)mg/(m2·h),低潮滩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年均CH4排放速率分别为(8.31±0.50)和(3.93±0.18)mg/(m2·h),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此外,高潮滩互花米草与芦苇群落之间年均CH4排放强度的差异为(0.47±0.08)mg/(m2·h),显著低于低潮滩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群落之间年均CH4排放强度的差异(4.37±0.48)mg/(m2·h).上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通过改善CH4产生所需底物的质和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的量,从而显著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CH4排放量.互花米草入侵至低潮滩增加的CH4排放量是互花米草入侵至高潮滩的10倍左右,表明互花米草入侵至长江河口湿地对CH4排放的影响程度可能会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互花米草入侵至更厌氧的土壤环境可能会对CH4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本研究可为准确估算互花米草入侵对中国海岸带湿地CH4排放的影响程度,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海岸带湿地资源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成为我国沿海危害严重的恶性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特别是互花米草入侵对环渤海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本文综述了环渤海地区互花米草引种历史和入侵情况,简析了互花米草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环渤海各沿海省市应形成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制定互花米草分区防治措施,形成“最优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综合去除技术+去除后长效维持技术”三位一体的互花米草“长效治理”技术与管理体系,同时加快互花米草利用的研发进程。  相似文献   

10.
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C、N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爱军  陈坚  李东义  卓志强 《环境科学》2007,28(10):2361-2368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介于9.2~18.5 μm之间;水头光滩湿地沉积物TIC含量约为0.137%,高于附近互花米草湿地的含量(0.014%~0.038%),TIC主要集中在粗颗粒部分.沉积物TOC、TN含量分别介于0.939%~2.057%和0.163%~0.260%之间,互花米草对C、N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红树林对C、N的富集能力很弱;周边的排污活动使水头地区的TOC含量明显高于洛阳江河口地区.沉积物TOC、TN含量与中值粒径之间的相关性很弱,TOC与TN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互花米草湿地TN含量与C/N、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湿地的TOC与C/N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这些初步说明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的TOC主要来源于周边污染物的排放及植被自身生产.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为全国最大的互花米草人工盐沼区,面积达1.25×104hm2以上。江苏滩涂围垦由来已久,随着条件较好的潮上带已大部分被围垦,自然盐沼日趋减少,互花米草已成为许多岸段的主要建群物种;同时,新围区的起围高程逐渐降低,围垦难度也在增加。互花米草具有强生命力、高生产力和扩张优势,其立地条件、生态位对滩面的动态变化、拟围区起围高程及围堤走向有着指示作用。以海州湾顶区为例,选择3个实测断面及1978-2003年8个时相的卫片,分析了海州湾顶区海岸动态变化及互花米草盐沼的扩展,得出该岸段稳定淤长,最大速率为20m/a,老海堤外高滩面积已超过300hm2,高滩外互花米草分布宽带在200~1200m之间,已具备围垦的初步条件;根据互花米草生态位及平均高潮线,确定拟围区起围高程为2.84m。但是,围垦活动必须考虑到海州湾开敞型海湾的复杂性及其对临洪河口和排水闸的影响,并保证盐沼湿地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2.
滨海盐沼湿地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盐沼湿地碳汇能力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探明乐清湾盐沼植被分布的基础上,采用野外采样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典型盐沼植被的固碳能力,定量估算乐清湾盐沼湿地的碳储量,并系统地分析了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乐清湾主要优势种为入侵种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3352.87 ha,另有盐地碱蓬、芦苇等本地盐沼植物呈零星分布;(2)互花米草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其碳密度由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沉积物碳密度构成,共计(102.97±9.52)Mg C/ha,其中沉积物碳密度的贡献最大,达(91.11±9.49)Mg C/ha;(3)乐清湾互花米草盐沼湿地总碳储量达(345244.99±31935.38)Mg C,不确定性为12.01%。其中,地上生物量碳储量为(16700.11±4814.43)Mg C,地下生物量碳储量为(23076.19±10005.75)Mg C,沉积物碳储量为(305468.70±31823.15)Mg C。研究结果可为海湾盐沼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完善的碳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提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国产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影像为数据源,辅以现场调查数据,发展了一种结合空间位置与决策树分类的互花米草信息提取方法。首先基于互花米草适宜生长于高潮带下部至中潮带下部区域的特点,利用高潮时获取的Landsat 5遥感图像缨帽变换的湿度分量,通过二值化处理和矢量后处理提取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生长的向陆边界,进而对高分图像的互花米草生长区域进行掩膜;基于掩膜后的高分图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互花米草分布范围进行提取。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信息提取实验,表明提出的分类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识别和提取互花米草信息,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7.05%。通过对提取的互花米草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互花米草总面积约有3278.1100 hm2,主要分布于黄河故道西侧、五号桩、孤东油田东南侧和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等四个区域,其中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是2002年之后出现的新生互花米草区域,互花米草面积最广,占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总面积的91.39%;其次为孤东油田东南侧及五号桩,自首次引种互花米草至今都有互花米草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6.22%和1.59%;本文首次在黄河故道西侧发现互花米草,在此前的研究工作中均未报道,互花米草面积最小,约为26.1527 hm2。  相似文献   

14.
2014年秋季对全国14个典型潮间带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沉积物粒度、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隙水中氮的浓度均受到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氮输入是导致河口区间隙水氮浓度高于非河口区的原因之一。不同粒径沉积物对氮的保持能力也是影响其浓度的重要因素。在河口区,人口密度、农田面积和污水排放量对间隙水中DIN浓度有一定影响,海水养殖面积对间隙水中DON浓度有重要影响。其中大辽河口、九龙江口和珠江口潮间带间隙水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大沽河口主要受人口密度和农田面积的影响,闽江口主要受人口密度和污水排放量的影响,黄河口主要受海水养殖的影响。在非河口区,污水排放量对潮间带间隙水中DON影响显著,由于非河口区养殖降低了氮营养盐尤其是硝酸盐浓度,海水养殖面积和种类对DIN的浓度和结构有明显影响。其中苏北浅滩间隙水中氮主要受污水排放的影响,北戴河沙滩、四十里湾和英罗湾均受海水养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琰  牟秀娟  徐承芬 《海洋环境科学》2021,40(6):823-831, 837
本文基于2015年以来莱州湾海洋环境公开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莱州湾海域水质、富营养化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况,并针对海湾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建议。结果表明,2020年莱州湾海域水环境和富营养化状况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无机氮的含量大幅降低,富营养化面积显著减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小清河和黄河入海口附近污染依然严重,海湾水环境质量较2001年有所退化,主要表现为平均pH和溶解氧浓度小幅降低以及氮磷比失衡加剧;海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限制因素为生物密度波动较大,互花米草入侵亦对海湾生态环境健康状况造成负面影响。建议按照“陆海统筹、河海兼顾、协同共治”的治理思路,强化对污染物采取“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的综合防控措施,建立莱州湾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科学核算总氮、氨氮等重点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采用“削减排放”和“增加容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重点污染物有效防治,推动莱州湾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三八河河口潮滩有机碳、油类、硫化物及微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烟台市牟平区三八河河口潮滩中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及土著微生物的修复潜力,研究了潮滩沉积物中w(TOC),w(油类),w(硫化物)和微生物的水平及垂直分布规律. 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各因子污染指数由大到小为有机碳(TOC)>硫化物>油类,河口区域w(TOC),w(油类)和w(硫化物)明显高于对照点,越靠近河口表层(0~≤20 cm)沉积物污染越重,说明潮滩污染主要由河流排污引起. 垂直深度上污染物主要集中在亚表层(5~≤20 cm),0~≤50 cm深度范围内w(TOC),w(油类)和w(硫化物)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微生物分布规律显示,外源有机物的输入可提高沉积物中异养菌总数和呼吸强度,潮滩微生物可通过呼吸过程实现有机碳的矿化和输出,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7.
滨海湿地碳、氮储量的分布可能受盐沼植被和外源沉积物的综合影响.本文以长江口典型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崇明东滩湿地北部、中部和南部设置3条样线,根据外源沉积物的区域特征研究了3种主要盐沼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土壤中的有机碳(TOC)、总氮(TN)的季节变化及空间特征.结果显示,崇明东滩湿地北、中部为淤积型滩涂,南部呈侵蚀态势.盐沼植被中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物量TOC、TN累积量均显著高于海三棱藨草带.北、中样线的相同植被类型中的土壤TOC、TN显著高于南样线.高潮滩的芦苇带土壤TOC储量高于中潮滩的互花米草带,而互花米草带土壤TN储量略高于芦苇带,海三棱藨草带和光滩土壤TOC、TN储量最低.盐沼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土壤各层次TOC和TN储量的分布,其中,0~10 cm层次储量受植被类型和表层外源沉积物空间特征的交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