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2005年~2013年对西沙群岛中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监控数据,利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相似性指数等对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隶属于4目25科61属131种,科级多样性平均值为3.03,属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71,标准化的G-F指数平均值为0.13;鲈形目珊瑚礁鱼类种类及相对丰富度均占有绝对优势,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具种类较多、相似性较低特征,随着珊瑚礁环境质量下降、西沙群岛渔业活动的频繁以及超负荷的捕捞导致鱼类数量及密度减少,珊瑚礁鱼类密度呈下降趋势,平均鱼类密度从2005年的3.10尾/m2,下降到2013年1.23尾/m2,个体较小、游泳能力较强的礁栖鱼类更适合礁区生存,平均体长在6.00~10.00 cm。  相似文献   

2.
鱼类群落空间格局对于区域人为活动的干扰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基于2014年5月-2015年8月北京市主要河流(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64个采样点的河流鱼类监测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法,研究北京市主要河流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鱼类在空间上形成了3个主要类型,包括分布于北京市主要河流上游山区的山溪型河流鱼类类型(组1),分布于北京市主要河流上游山区向下游城区过渡区域的山溪向城市河流过渡鱼类类型(组2),以及分布于北京市主要河流下游城区的城市河流鱼类类型(组3).鱼类优势度指数分析表明,组1优势种主要为拉氏鱥、宽鳍鱲、棒花鱼、北方须鳅和中华花鳅,组2优势种为鲫鱼、宽鳍鱲、棒花鱼、麦穗鱼、黑鳍鳈、中华花鳅和波氏吻虾虎,组3优势种为鲫鱼、麦穗鱼和泥鳅.与历史监测资料比较,北京市鱼类生物多样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共有12种野生鱼类未能在野外监测中发现.北京市山区和过渡区域河流中保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受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城市河流的鱼类退化明显,物种组成以高耐污类群为主,群落结构呈现单一化.研究显示,北京市城市化过程对区域鱼类生物多样性下降具有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分异加剧,与区域人为活动扰动的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广东省海域24种代表性经济鱼类肌肉中的 Cu、Pb、Zn、Cd、Cr和 Ni 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还测定了部分鱼样的内脏、鳃、骨、皮、鳞5种器官组织中的重金属。广东省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与国内外一些非污染海域或轻微污染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含量相近,远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和“人体消费卫生标准”,这反映了栖息于广东省海域的经济鱼类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不明显,基本上处于良好状态。重金属在鱼体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苏杨  鲍恋君  曾永平 《环境科学》2018,39(4):1861-1871
为研究香港周边海域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评估,采集了香港周边海域中31种野生鱼,分析鱼体中两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结果表明,香港周边海域野生鱼类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44~17 ng·g-1和0.028~6.3 ng·g-1,与国内外其他地方相比处于中低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大屿山西部的鱼体内DDTs含量最低,而吐露港鱼体中PCBs含量最低.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食性影响其在鱼体内DDTs与PCBs的富集程度.来源分析显示野生鱼体内DDTs来源主要为历史残留,迁徙的鱼类可能受沿海岸河口DDTs污染影响.此外,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香港青少年和成年人长期食用香港周边海域的鱼类可能会存在潜在的终生致癌风险.因此,香港当地居民应尽量减少对其周边海岸野生鱼类的摄入.  相似文献   

5.
珊瑚礁沙洲是珊瑚岛形成的前一地貌类型,大多无植被生长,易受气候条件和水文动力条件的影响,位置不稳定,形态多变。本研究利用2005-2020年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西沙群岛珊瑚礁沙洲的大小、形状变化以及平面位置移动过程,评估了珊瑚礁沙洲稳定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1)北沙洲、中沙洲、盘石屿和筐仔北岛相对稳定,而西新沙洲、三峙仔、全富岛和银屿仔尚不稳定;(2)珊瑚礁沙洲稳定性是沙洲沉积物供应、海洋动力环境条件和珊瑚礁地形地貌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相同的季风浪和台风浪作用下,各个沙洲由于在礁坪中所处位置和岸滩沉积物类型等不同,在不同的水动力作用下,形成了8个沙洲不同的演变过程和稳定状态;(3)建议在相对稳定的北沙洲、中沙洲、盘石屿和筐仔北岛上人工种植抗风、抗盐碱的植被(如木麻黄),促使其更快地由珊瑚礁沙洲发育成为珊瑚岛。西沙群岛珊瑚礁沙洲监测与评估结果可为南海珊瑚礁沙洲发育研究和西沙群岛岛礁建设与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夏季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根据1964、1982、1999和2005年6月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64、1982、1999和2005年间,4次监测中出现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64、78、64和47种;4次监测中主要优势种类均为带鱼,但其资源量正逐渐降低;其它优势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底层优质鱼类,转变为80年代的中上层鱼类,随后转变为现在的群落结构简单、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均较少的状况;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1964年到1982年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1964-2005年间鱼类群落长度谱变化状况表明,该海域内的鱼类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部沿海近岸西加鱼毒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查清我国南部沿海珊瑚礁鱼类体内的西加鱼毒素状况,首次在海南三亚、琼海、广西涠洲岛、珠海担杆列岛、广东徐闻县灯楼角和福建东山岛收集渔民从附近珊瑚礁海域捕捞的野生鱼类,采用酶联免疫法、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6个调查海区均检测出染毒鱼类,总阳性检出率达50%,其中福建东山岛(77.8%) >广东徐闻县灯楼角(66.7%) >广东珠海担杆列岛(55.6%) >广西涠洲岛(37.5%) >海南三亚(37.5%) >海南琼海(16.7%),与海域环境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鱼组织毒素含量为0~169ng P-CTX-1/kg肉,8个样品 (占总样17.4%) 超过100ng P-CTX-1/kg肉,达到可致人中毒水平.染毒鱼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鹦嘴鱼科(Scaridae)、鳂科(Holocentridae)、笛鲷科(Lutjanidae)和鮨科(Serranidae).酶联免疫法与小鼠生物法对鱼毒定性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仅在福建东山岛2个鱼样中检测到P-CTX-1成分.染毒鱼类的毒素含量和鱼体重/体长没有相关性,也与其食性无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近岸海域天然鱼类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生态风险,为湛江港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分析湛江港海域26种鱼5个不同组织器官(消化系统、肝脏、鳃、背部肌肉和骨骼)的Cu、Cd 2种重金属富集特征,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单因子污染评价和食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u和Cd在鱼类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呈消化系统>肝脏>鳃>背部肌肉>骨骼;按鱼类的食性不同,Cu和Cd在鱼类富集程度也不同,分别为植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被调查的26种鱼的Cu和Cd含量基本符合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Cd的含量高于"人体消费卫生标准",其食用价值可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福建宁德晴川湾是闽东渔场的中心区域,但针对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相对欠缺。本研究在2020年4月和10月开展了两次底拖网调查,旨在通过对晴川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动的分析,探究环境因子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1目29科49属55种,其中,30种为洄游性鱼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孔虾虎...  相似文献   

10.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沿海珊瑚白化现象日趋严重,台湾珊瑚礁学会在进行台湾地区珊瑚礁总体勘检后认为,沿海珊瑚礁正面临一场大浩劫,气候因素与人为破坏使得珊瑚礁奄奄一息,台湾珊瑚礁有可能在10年内全部灭绝。从印度到太平洋群岛一带为世界珊瑚分布的中心地带,台湾位居其间,珊瑚的资源相当丰富,南部垦丁地区是台湾珊瑚礁最发达的区域,而小琉球、绿岛海域珊瑚礁资源更为丰富。珊瑚礁学会完成在台湾海域7个主要珊瑚礁分布区域的调查后发现,台湾地区海域珊瑚礁面临大量白化和死亡的威胁,情况如果不能改善,预计再过10年台湾地…  相似文献   

11.
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文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监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并以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为研究案例,对我国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评估,进一步探讨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扭转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提高其生态承载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沙永兴岛环境质量状况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8月对西沙永兴岛的近岸水质、空气环境、声环境和珊瑚礁生态等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永兴岛目前环境质量良好,珊瑚物种丰富,覆盖率较高;但是同时也发现了该岛存在三大环境问题:珊瑚存在较明显的退化趋势,岛上垃圾无序堆放,以及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最后针对这三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05~2006年三亚鹿回头珊瑚礁现状调查共记录石珊瑚13科24属69种,礁坪以滨珊瑚占绝对优势(重要值百分比>50%),礁坡以鹿角珊瑚最占优势(28.33%).Pielou、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均高于礁坪.对比历史资料发现近50 a来该岸段珊瑚礁呈衰退趋势:七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岸段珊瑚种类繁多、群落垂直分带,生物多样性较高;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礁坪已不见成片的活珊瑚,礁坡繁茂程度降低;20世纪90年代珊瑚种类虽仍比较丰富,但总体多样性下降;本次研究显示澄黄滨珊瑚已成为礁坪优势种,鹿角珊瑚在礁坡的优势度降低,物种多样性继续缩减.过度捕捞、大规模挖礁、海上和沿岸养殖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岸段珊瑚礁现有衰退的主要原凶,三亚河和近海上程建设带来的泥沙和污染物以及正向鹿回头扩展的潜水旅游可能是影响其发展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截线样条法调查了海南文昌椰林湾海域珊瑚礁分布状况,并利用健康指数评估了研究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围填海建设可能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以椰林湾研究区内的南海度假村、东郊两个围填海区为例,对比分析了围填建设前后几年研究区内珊瑚礁分布数值(种类、覆盖率等)变化、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珊瑚礁对围填海建设有明显的生态响应,据此明确了围填海建设是对椰林湾区域珊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海水中多环芳烃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8月,对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采用固相萃取,GC-MS检测,分析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单体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中16种PAHs的总平均含量为87.06±90.62 ng·L^-1,变化范围为43.31~435.64 ng·L^-1,与世界其它一些近岸海区海水中的PAHs含量相比污染较为严重。A1站位的PAHs含量偏高,主要来源于陆地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渔船油污。PAHs含量的增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影响,最终将影响到人类的自身健康。  相似文献   

16.
张睿  孙若愚  曹蜚  刘羿 《地球与环境》2022,50(3):426-438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快速的物质循环等特点,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维系全球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绝大部分珊瑚礁位于近海,有害金属元素如汞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珊瑚礁生长水域,在珊瑚礁生物中富集并经过食物链放大,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危害。本文简单介绍了珊瑚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生态功能,并汇总了目前报道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海水、沉积物、食物网、珊瑚中的汞的含量与形态。总体上,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汞研究极其有限,目前对该重要系统中的汞循环并不清楚。未来可结合稳定汞同位素方法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汞的来源、迁移与转化进行示踪,认清珊瑚礁的汞汇通量,发展珊瑚骨骼对生长水域汞污染的监测技术和理论。  相似文献   

17.
涠洲岛珊瑚礁分布特征与环境保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年来对涠洲岛珊瑚礁所观测的资料,初步研究了该岛珊瑚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征,以及珊瑚礁的形成及发育过程,并提出了涠洲岛珊瑚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