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固定化微生物用于废水生物脱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军  袁林江 《陕西环境》1998,5(2):19-21
本文通过试验确定了用聚乙烯酸(PVA)对微生物进行固定化的最佳条件,对低温下未包埋和包埋反硝化菌脱氛的效果进行比较,探讨了固定化细胞用于有毒废水生物脱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在低温时的脱氮效果明显优于未固定化细胞,且固定化做生物对毒性有很强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定化细胞包埋技术制备固定化小球藻.考察了包埋材料、接种游离藻与固定化试剂的配比(v/v)、固定化小球的直径、机械强度等因素对固定化小球藻去除人工模拟废水中N、P的能力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固定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接种游离藻与固定化试剂的配比为1∶3,固定化小球直径1.0 mm,海藻酸钠含量为3%,...  相似文献   

3.
包埋法固定化细胞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固定化细胞技术(主要为包埋技术),由于方法简单、条件温和、较高的稳定性及细胞容量,在废水处理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固定化细胞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对固定化细胞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BOD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选用一株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种作为敏感材料可以实现BOD的快速测定。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和聚乙烯醇包埋法两种细胞固定化方法并进行了比较。就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进行了渗稼压和重金属离子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处理焦化废水的A2/O工艺曝气池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能利用喹啉作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的细菌,经鉴定为皮氏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ickettii)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采用PVA-硼酸-纱布复合载体法包埋固定了该菌,用电镜观察研究了该菌在固定化载体中的分布及形态.固定化细胞降解动力学试验表明,喹啉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比较了固定化细胞与游离态细胞降解喹啉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游离态细胞利用喹啉的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紫色非硫化合细菌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聚集-交联法固定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用于处理活性艳X-3B染液,比较紫色非硫光合物细菌和固定化细胞的某些性质。2种细胞的反应最适温度均为30-40℃,固定化细胞的反应最适PH值范围较宽,为7.5-9.4热稳定性较好。Cu^2+对2种细胞毒活力均有抑制作用;比较聚集-交联固定化细胞和海藻钠包埋固定化细胞的脱公能力,前者比后者酶活力较高,半衰期长,成本低,操作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7.
阳宗海中光合细菌对活性艳红X-3B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高原湖泊阳宗海中分离筛选出功能优秀的6株光合细菌,用海藻酸钠进行包埋。探讨了其自然细胞和固定化细胞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菌体数量和不同染料浓度条件下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2种细胞的最佳脱色时间为24h,最佳温度为25~45℃,最适pH为6~9,在最佳脱色条件下固定化细胞的脱色能力比自然细胞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微生物,研究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固定床去除SO2气体的工艺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颗粒填充的固定床适宜的pH值为5~6;当入口气体SO2浓度为5g/m^3时,固定床对SO2的净化效率可达99%以上,生化去除量呈线性增加。运行30天固定化细胞的活性未出现下降趋势,固定化细胞小球也未出现溶胀或变形。  相似文献   

9.
聚乙烯醇-硼酸固定化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固定化细胞技术中,常采用聚乙烯醇作为包埋介质,但聚乙烯醇固定化颗粒水溶膨胀性较大、易碎.笔者采用延时包埋法与加入化学药剂法对其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的聚乙烯醇固定化颗粒的水溶膨胀性大大减少、不易破碎;电镜观察发现,改进后的聚乙烯醇凝胶网状结构明显优于未经过改进的聚乙烯醇凝胶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几种固定化细胞载体的比较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57  
以琼脂、明胶、海藻酸钙、聚乙烯醇和丙烯酰铵凝胶为固定化细胞的包埋固定载体,对其主要包埋条件和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比较。其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和聚乙烯醇与琼脂、明胶和丙烯酰胺凝胶相比较,具机械强度较高、传质性能较好,生物毒性较低和固定操作容易等优点,为较好的固定化细胞载体,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聚乙烯醇包埋厌氧活性污泥处理废水的最优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以聚乙醇为主要包埋材料的混合载体法固定厌氧活性污泥处理有机废水的最优化条件。混合载体由聚乙烯醇(PVA)、0.15%海藻酸钠,2%Fe粉,0.3%CaCO3,4%SiO2粉末组成,结果表明,PVA8%,初始污泥浓度15%时最适宜,凝固凝饱和硼PH对包埋效果有影响,用Na2CO3调节硼酸PH至6.7可使包埋颗粒强度及产CH4活性提高,混合载体法有效地解决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所面临的成球  相似文献   

12.
固定化厌氧微生物处理四环素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PVA-硼酸法固定化微生物作为两相厌氧工艺中的产甲烷相,进行了四环素废水的处理试验,并与一般UASB产甲烷相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产甲烷相具有较高的污泥活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其COD去除率达65%~75%,高于一般UASB反应器,且具有较高的污泥活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乙烯醇(PVA)包埋硝化效能良好的活性污泥制备固定化颗粒,针对不同初始氨氮浓度的模拟废水,基于序批式间歇反应器小试实验,探讨了包埋颗粒的传质效能与氮去除过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颗粒体积投加率为10%,实验水温为26~30℃,pH值为7.5~8.5,反应器DO浓度为4~5mg/L的条件下,各初始氨氮浓度(50~400mg/L)稳定期包埋颗粒最大氨氮去除负荷为61.8~242.3mgN/(L-particles·h).包埋颗粒对氨氮的去除较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最大氨氧化速率(μmax)为271.40mgN/(L-particles·h),半饱和常数Ks为66.69mg/L,包埋颗粒内氨和氧的有效扩散系数(De)分别为0.467×10-9m2/s、0.279×10-9m2/s.SEM观察和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与新鲜颗粒相比,稳定期颗粒内部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增加.包埋颗粒,活性污泥,包埋颗粒与活性污泥混合3种体系对比实验表明,各初始氨氮浓度条件下混合体系可显著强化生物硝化与脱氮过程,并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徐龙乾  文湘华  丁杭军 《环境科学》2010,31(10):2493-2499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体系(pH=3.5)中以聚乙二醇-聚丙三醇-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正硅酸甲酯(TMOS)为硅源,1,3,5-三异丙基苯(TIPB)为扩孔剂合成了具有规则六方形孔道(11.6nm)的微米级球型颗粒.以合成的介孔材料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对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进行固定化,研究了初始酶量和固定化时间等因素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固定化对LiP酶学性质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酶量(E)与载体量(MS)比为76.8mg/g,固定化反应12h时,固定化LiP可获得最大蛋白质负载量(8.87mg/g)和最大表观活性(41.45U/mg).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LiP的最适pH和温度均未有明显变化,但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4℃条件下保存7周后固定化LiP活性几乎没有损失,且在重复使用6次后,可保留近30%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吸附方法将蛋白酶固定于活性炭、大孔树脂和硅胶载体上,分别研究了3种载体蛋白酶固定化效果,酶活性以及对淀粉加工黄浆废水中蛋白质的水解效果.批次试验结果表明,3种载体蛋白酶固定效果分别为:硅胶20.31%,大孔树脂37.85%,活性炭61.95%;酶活性最高时pH均为5.5;酶活性分别为3.6mg/min、21.48mg/min和18.68mg/min .水解后,大孔树脂和活性炭固定酶的水解产物氨基酸总量分别较水解前增加21.26倍和14.6倍;产物中检出1 6种氨基酸,较水解前增加2种.以大孔树脂为载体构建固定化酶反应器进行连续进水试验,结果表明:进水中蛋白质浓度明显影响反应器的水解效果,当其蛋白质浓度与反应器的酶浓度匹配时(500mg/L) ,反应器能获得80 %蛋白质水解率和36.1%有机物水解酸化率.挥发性水解产物组成以乙醇和乙酸为主,分别占50.3%,33.3%.为乙醇型水解.  相似文献   

16.
张博  赵益华  陶君  季民  马同宇  尚辰 《环境工程》2021,39(4):140-146
为解决高固体浓度污泥厌氧消化水解速率慢的问题,采用CaO对高固体浓度污泥进行碱解预处理。采用粒径分析及溶解性COD、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监测考察碱解预处理前后污泥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评估碱解预处理对高固体浓度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及有机物降解规律的影响,研究不同碱量下EPS、细胞壁和细胞膜破解程度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厌氧消化过程的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CaO碱解预处理高固体浓度污泥后,污泥粒径变化不明显,而溶解性COD、蛋白质和多糖的浓度均有增加;碱解预处理的破解程度随着碱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碱解预处理后,高固体浓度厌氧消化的累积甲烷产率提升了22.9%~34.8%;分析机理低碱量预处理时只能释放EPS中的有机质,从而促进厌氧消化的累积甲烷产率,而高碱量预处理时,EPS内的有机质和胞内聚合物都得到释放,使累积甲烷产率增加。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碱解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污泥甲烷产率,加快厌氧消化速率,并明显缩短延滞期。  相似文献   

17.
Alumina supported Pd catalyst(Pd/Al2O3) is active for complete oxidation of methane, while often suffers transient deactivation during the cold down process. Herein, heating and cooling cycle tests between 200 and 900 °C and isothermal experiments at 650 °C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Ox on transient deactivation of Pd/θ-Al2O3 catalyst during the methane oxid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fed of NO alleviated transient d...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对苯系物细胞传感器Pseudomonas fluorescens A506(pTS)进行固定化处理,并对细胞浓度、固定化时间、投加量等检测因素进行了优化.固定化后的细胞与游离细胞对苯系污染物的检测效果进行对比.经过2 h固定化处理的细胞传感器,在检测时间1.5~6.0 h内,信号上升速度为游离细胞的2.26倍,信号最大值为游离细胞的2.23倍.固定化处理后的细胞生长缓慢,且浓度远低于游离细胞,说明了固定化处理后的单位细胞信号强度增加.同时,细胞浓度随着固定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影响因素方面,细胞浓度和固定化时间对于检测信号的影响较大.固定化后,对高浓度的苯系污染物有着更快的信号响应.  相似文献   

19.
针对厌氧甲烷氧化过程,考察了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中气态物质(H2、N2)的影响,阐明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在N2氛围下,存在甲烷氧化、固氮、硝化、反硝化的循环过程;通入H2对于厌氧甲烷降解过程有一定影响,CH4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CO2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明H2可将CO2还原为CH4。经过N2和H2长期驯化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放线菌门中具有硝化、反硝化及固氮作用的菌群增加,出现了具有甲烷氧化功能的Methylococcale菌群。好氧菌(如甲烷氧化菌、硝化菌)对O2的消耗有利于反硝化和厌氧甲烷氧化的进行,为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揭示了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中气态物质影响厌氧甲烷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典型炼化企业温室气体甲烷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变暖和气候恶化的重要根源.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组分.石油加工过程是潜在的甲烷排放源.本文以我国广西某炼化企业为样本,通过现场采样和离线分析的方法,识别出炼化企业潜在的甲烷排放源,核算了不同排放源的甲烷排放量,分析了炼化企业的甲烷排放特征.研究表明,甲烷是炼化企业排放废气中的重要成分;烟气、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储罐和油品装卸过程等均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项,其中烟气和储罐对甲烷排放总量贡献占比超过70%;不同源项甲烷排放特征各异,油品装载过程产生废气甲烷浓度最高;污水处理过程废气的甲烷浓度主要受常减压装置污水影响;该炼化企业每万吨原油对应的甲烷排放速率估算值为72.6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