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开展思想文化工作,需要回答什么是人、什么是最美的人、如何培养最美的人、如何认识人的现实环境等问题。当前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变化对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挑战,提示我们要对"人"的问题加强研究。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人的升华、人类幸福和实现幸福途径的思想,就是把握住了引导人类进步的方向和阶梯。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溯论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关系的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演绎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红色文化要建构自己的天人关系,就一定要辩证地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基于西方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二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都遭遇难题的状况下,红色文化应该深入发掘自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早日实现历史性时代性的"转型升级",为人类开拓文化前景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难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全球性问题的理论反思是其提出的三大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仁爱观、大同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社会有机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全球性问题严峻、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文明范式出现困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取中西文化之长,又立足世界发展的现实,充分显示了中国方案在解决世界发展走向问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河北环境保护》2008,(4):42-47
一、我国历史上的生态文化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观 人类与自然为一体,这是生态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思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吴大磊 《环境》2022,(2):76-7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体现了以"生态文明兴衰论"为总体原则、以"生态文明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环境思想史和环境科学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与环境客体的相分导致明确环境概念的产生。人类产生过“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和“人类中心论”等环境思想。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认识中产生“环境报复论”和“环境和谐论”等思想,推动了环境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环境科学发展了“环境质量学说”,正将注意力转向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上。环境科学仍处于发展与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流行、中国社会津津乐道的时尚术语,说的是中国以不同于当年西方殖民主义的特有方式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它不考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程所付出的各种巨大代价,不反思这样的发展模式耽误了中国精神文化创新、中国人内在素质提升等急迫问题。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崛起而成为世界大国过程,会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思想提出。其中,俄国现代化进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总量大国,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便由此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把成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帝国及其问题,纳入现代性后果的框架下查考,分别提出并各自论述了"俄罗斯理念"。这个影响力巨大的概念及其提出过程和结果提示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改造不计成本的功利主义的"中国模式"概念,重建能容纳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价值、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中国思想",从而为人类提供正面发展经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接连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必须要扔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推广到整个自然界。而研究如何用这种先进的文化影响和教育少年儿童是目前小学教育尤其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小康社会成人的许多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于童年时期,对儿童进行生态教育,有利于他们接受生态学所提出的价值平等、世界多样化等先进思想和理念。生态文化有物质和心理两个层面。优美的自然环境、感人的文艺作品、典型的人物形象等,不…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一生著述颇丰,所关注的内容涵盖了哲学、语言学、历史诗学、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等,"我与他人"问题一直是他理论思考的主线。他在该问题视域下考察了我与他人相处的对话性——对话理论,我与他人之间的审美创造关系——作者与主人公之关系,我与他人相处的理想状态——狂欢化理论。从理论层面来说,他的思考有助于破除主体性哲学所导致的"唯我主义"和"自我中心论";从现实层面来说,有助于解决当前网络社交中出现的诸如网络暴力等问题;尤其是他的外位性思想对于如何构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文化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之于人类好似大写的"他人",巴赫金对"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类的生物性去探索人类发展历史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源于其生物利益最大性.因此,要实现环境文明,应以"道法自然"为人类行为的起点,借鉴"中庸"思想,抑制生物利益最大性,提倡"制衡"思想和"家庭"观念,促进全人类的更广泛的公平.  相似文献   

11.
王鹏伟  贺兰英 《环境》2022,(1):75-77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对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的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从本体论层面超越了现代...  相似文献   

12.
罗京宁 《环境工程》2023,(3):296-297
<正>目前,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于让人们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发展,自觉养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个人素质。由王雨辰编写,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思想源流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分析了生态文明思潮的兴起过程,讨论了世界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理论,重点构建了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并针对全球环境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严整的逻辑体系,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是其形成的起点,从宏大的人类历史叙事以及党、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前途命运视角深刻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问题,体现了其世界观;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是其落脚重点,从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层面为我们描绘擘画了最终要建成"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美丽图景,体现了其价值观;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是衔接起点和终点的支撑桥梁,从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和方法,体现了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探索生态文化之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生态文化"的发展过程、组成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互关系、环境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等方面对"生态文化"的内涵作了充分的解析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化"的内涵提出了较为简洁的表述:人类运用生态学原理能动的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和谐共生的文化形态.该研究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思想交锋对当今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否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及拒绝接受人类一切传统文化遗产的错误思想,列宁通过批判的方式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并以扬弃的态度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1,(6):119-125
南宋著名宰相周必大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与佛禅结缘有着时代、地域、个人经历等三方面的因素,他对佛教既"近"又"远"的态度使他合理接受佛学思想的同时又保持儒家进取心。佛教启迪了周必大的世界观、人生观,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周必大运用禅宗的般若空观思想来帮助自己解决世间烦恼,求得心之安宁。同时,禅宗思想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使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喜用佛禅语、通俗语入诗,善用与佛禅有关的典故和意象来传达诗情。  相似文献   

17.
邹晶 《世界环境》2010,(6):10-11
<正>中国环保开始时间应该说不晚。1972年,当中国污染问题还不是"问题"的时候就派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翌年中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这在当时发展中国家中算是先进的。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特别是地方政府唯GDP论和招商引资的"指挥棒"的指引,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相对中国近十年来GDP高于10%的骄人业绩,环保  相似文献   

18.
正回顾近40年来全球对"新时代"的内涵定义,可谓复杂而又多样,包括后工业时代、"后喻文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等,"生态文明"也已逐渐成为新时代不可忽视的关键词之一。相比科技、文化、政治等引申出的时代概念,生态文明关注的是人、自然、生态之间的本质问题,打破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体系的壁垒,这势必撼动人类社会原有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19.
<正>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危机的根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使命。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只有以生态文明为舟,人类才能渡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自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就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渊源,在探索生态文明的道路上,面对关系全球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责  相似文献   

20.
发展观与环境伦理之间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玲龙  姚建  洪敏  朱静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6):145-148,172
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因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文章针对当前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中外传统发展观及环境伦理问题出发,阐述了环境伦理与发展观的密切关系,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观,构筑新的发展观和环境伦理观,当前中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