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此文以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和饶阳凹陷留楚构造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斜坡区和隆起区断裂密集带的特征及其对不同构造部位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和已发现油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断裂密集带识别方法和分类方案,识别出文安斜坡和留楚构造的断裂密集带,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对比两种构造部位断裂密集带发育的差异性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隆起区(留楚构造)相对于斜坡区(文安斜坡)断裂密集带发育数量较少,规模大,斜坡区断裂密集带主要以顺向背形断裂密集带为主,而隆起区主要以屋脊背形断裂密集带为主,隆起区油气主要分布在顺向背形断裂密集带内,斜坡区主要分布在屋脊背形断裂密集带内部及靠近生烃中心的边部。  相似文献   

2.
宁蒗地区白牛厂铅锌矿区位于区域性牛窝子-罗卜地帚状构造的内旋断裂带-白牛厂弧形断裂的折拐部位。该部位喜马拉雅晚期隐伏合矿斑岩体发育,其围岩地层一下二叠统(P1x)灰岩亦具一定的含矿性。由白牛厂弧形断裂伴生的低级次日牛厂帚状断裂构造带又为本区矿液运移和矿体赋存提供了良好通道和有利空间。在白牛厂隐伏斑岩体与共围岩(P1x灰岩)的外接触带、构造叠合地段,有望形成斑岩体外接触带热浪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3.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6,(3):182-189
应用埕北断阶带中、低断阶钻井地质及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埕北断阶带构造差异性。埕北断阶带沙二、三段油藏于北东向断裂系以东断块、断鼻区呈集中分布,主要受控于沙一沉积期北东向断裂活动与断块翘倾和部分北东向断裂的继承性发育。在低断阶及中断阶开展油藏构造差异性分析,为该区油藏开发指明方向,对埕北低断阶的储量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4):255-263
文章对江西甲路幅1∶5万重力调查实测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推断并构建了甲路幅断裂构造体系,解释了主要断裂的形态、延伸及性质。结合磁测异常圈定了研究区内的隐伏岩体,并通过2.5D解释确定了主要岩体的外接触面形态与埋深;通过对区域典型矿床地质、物化探异常特征研究,结合地质、化探资料对该区成矿远景进行圈定与预测。通过研究构造、岩体、成矿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断裂控制岩浆与热液的运移,进而控制隐伏岩体及内生型金属矿床的发育与空间展布。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重力调查在解释断裂构造方面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是配合矿产地质调查查明断裂、隐伏岩体及隐伏矿床的最佳物探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断裂构造的分形研究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详细总结了断裂构造分形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可以定量描述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和构造演化的成熟度 ,它是断层数量、规模、发育程度、组合方式及动力学的综合体现。断裂的分形结构特征与流体流动、油气运移成藏和矿床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断裂的分维值越高 ,断裂连通性越好 ,越有利于流体流动汇聚和矿床的形成。此外 ,还可以从活动断裂的分形分析来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进行地震预测。文中总结了目前断裂分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法以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系统与中国东部幔源岩浆成因CO_2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发现的幔源岩浆成因CO2气藏主要分布在与郯庐断裂发育密切相关的东部伸展盆地,两者关系具体表现如下:1.中国东部幔源岩浆成因CO2气藏的空间展布与郯庐断裂保持一致;2.郯庐断裂切割深度达到上地幔;3.沿郯庐断裂岩浆活动强烈,且具幔源特点;4.中国东部伸展盆地自中、新生代以来的演化受郯庐断裂带活动影响。本文主要以郯庐断裂带为主线,结合幔源岩浆成因CO2气藏典型实例,从郯庐断裂构造环境、空间格局和演化过程对幔源岩浆成因CO2的控制作用进行初步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 “原生”水和岩浆水迁移的主要途径是深大断裂——位于深处并长期发育的强烈构造变动带和岩体破碎带。其中常常赋存着很多侵入岩和喷出岩,这说明,深大断裂起着岩浆喷气和各种液体的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较详细地论述了额尔齐斯深(大)断裂的性质和该断裂时金成矿的贡献。笔者认为,多拉拉萨依、阿舍勤、赛都、沙尔布拉克等金矿的金的深源性、空间分布、成矿时代、控矿特征、矿床成因与额尔齐斯深(大)断裂密切相关,该区原生金少而砂金发育同样受额尔齐斯深(大)断裂的控制。最后指出了该区的找金方向。  相似文献   

9.
印支-燕山期NNE向左行平移剪切带切割先成断裂系统,奠定了中国东南地区控矿断裂网络的格架。利用遥感手段建立的控矿断裂网络,主要由NNE向和NE向区域性主干断裂带组成。矿田定位于组成网络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断裂带的复合部位,矿田间距为60-100km;矿集区定位于主干断裂突持的高应变挤压隆起区和拉分火山盆地。在矿田和矿集区范围内,大型金属矿床受一定类型的局部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0.
活动大陆造山带大多以活跃的断裂错断及褶皱发育为特征,这些过程同时改变区域高程与地势,进而影响气候变化的进程。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天山山脉南北两侧均发育有明显的三列褶皱-断裂系统。根据褶皱地层中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均可计算区域地层的隆起高度。东天山北侧近平行分布着齐古、玛纳斯和独山子褶皱-逆冲带,根据前生长地层能够开展区域隆升过程分析和天山生长历史恢复。本文通过三列褶皱-断裂体系地层组成分析及地层变形特征测量,获得天山平均高程在中新世早期约1800米,在中新世晚期约2600米,而晚上新世与现在高度接近。结合前人对中新世以前区域高程的恢复数据,天山北侧褶皱和断裂活动是区域生长的主要构造形式,也造成了区域阶段性隆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