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苯酚在金刚石膜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降解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恒电位计时电流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了苯酚在金刚石膜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降解过程.结果表明,苯酚在电化学氧化降解中经历了苯二酚、苯醌的形成和进一步被氧化的过程,苯二酚在反应过程中的积累很少,迅速氧化为苯醌,而醌类中间产物则较难进一步氧化,在反应过程中积累的浓度较高.苯酚在金刚石膜电极上有不同的电化学氧化反应途径,在低于金刚石膜电极析氧电位下,发生单纯直接电化学氧化过程;在高于金刚石膜电极析氧电位下,间接电化学氧化和直接电化学氧化将同时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电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优越性,综述了电化学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基本方法,总结了电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分析了电化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电化学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电化学技术因具有工艺灵活、易于控制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倍受研究者关注.简要介绍了常用的电化学技术,包括内电解、常规电解和膜电解等基本原理.综述了上述电化学技术在印制电路板含铜废液再生或铜电解回收中的应用概况,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处理含铜废液电化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黄连素制药废水的电化学预处理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Ti基RuO2涂层形稳电极为阳极,研究了电化学方法对黄连素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 考察了废水初始pH,电极板间距及电流强度对废水中黄连素及CODCr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电化学法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的最佳条件. 结果表明,废水初始pH为5.13~9.07,电流强度为50.0 mA/cm2,电极板间距为1.0 cm,处理120 min,电化学法对黄连素制药废水处理效果较好;初始pH为7.05时黄连素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5%和60.5%. 同时,研究了处理过程中废水可生化性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电化学法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的能耗. 结果显示,电化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黄连素制药废水预处理方法,出水的可生化性明显提高,ρ(BOD5)/ρ(CODCr)(B/C比)高达0.800左右.   相似文献   

5.
张业 《环境工程》2011,29(3):128-130,90
电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是目前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论述了电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所具有的优势,着重列举了电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阳极氧化铝、TiO2纳米管和纳米ZnO及其应用,最后,对电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发光是一种不需要外加激发光源,而且背景信号低,线性范围宽,不需要昂贵设备的方法.分子印迹却是一种具有高度识别性和选择性的新技术.通过结合两者,可制备出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限低、易于操作等特点的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近年来,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农药、药物质量检测以及生物传感器制备等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综述简要介绍电化学发光、分子印迹技术以及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应用概况,为今后的检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电化学噪声技术的原理和主要特点,介绍了电化学噪声技术在工业领域,特别是炼厂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比较了常用的腐蚀监测技术和目前基于电化学噪声技术比较成熟的产品,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Concerto MKII电化学噪声腐蚀监测系统在某炼厂常压塔顶低温部位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化学方法对湖北黄麦岭磷矿选矿废水进行了处理与利用研究,提出了电化学处理最佳条件,处理水回用比.结果表明,尾水经电化学处理返回选别流程,不仅可大大减少 Na_2CO_3用量,而且还获得较清水流程更好的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9.
疲劳裂纹扩展对高强钢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线性极化、电化学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施加疲劳载荷前后高强钢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施加疲劳载荷后,开路电位变化值在裂纹扩展过程中经历先负移后稳定最后稍有正移,由线性极化和交流阻抗拟合得到的极化电阻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pH值对氨氮电化学氧化产物与氧化途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銮  施汉昌  徐丽丽 《环境科学》2008,29(8):2277-2281
研究了含氨氮废水在循环流动式电解槽中的电化学氧化.讨论了pH值对氨氮电化学氧化效果、产物及其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有利于电解过程中羟基自由基和游离氯的生成.氨氮的电化学氧化速率较大.在有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氨氮电化学氧化过程中有氯胺生成,氯胺的组成与体系的pH值有关.当pH>9时,一氯胺占优势;当pH=7时.一氯胺和二氯胺同时存在,并且近似相等;当pH<5时,主要是二氯胺;pH值>5时,可以避免三氯化氮的生成.在电流密度为20mA/cm2时.电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5×10-15mol/L,氨氮电化学氧化的2种途径中间接氧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属/有机涂层体系环境失效的电化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简要介绍了金属/有机涂层体系环境失效的现代电化学研究和评价方法,包括交流阻抗技术、局部交流阻抗技术、扫描Kelvin探头技术、电化学噪声技术等.综述了这些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使用原位无损评价方法,多种技术综合研究,将有助于进行涂层性能的评价和金属/有机涂层体系环境失效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快速促进涂层失效,准确评价涂层耐蚀性能,介绍了AC-DC-AC电化学加速试验方法这种非传统的加速试验方法,回顾了AC-DC-AC电化学加速试验方法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它的理论基础,讨论了该方法能加速涂层失效的机理以及试验方法中的三个关键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AC-DC-AC电化学加速试验方法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试不同厚度冷轧塑变304不锈钢试样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腐蚀速率随位错密度、马氏体含量、残余压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 试样板材原始厚度为5 mm,制备的冷轧试样的厚度分别为4.5、4.0、3、2.5、2.0、1.0 mm.采用Х射线衍射法测量不同厚度试样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再求差值,得到马氏体体积分数.通过 Х 射线应力测定仪测量不同厚度试样表面的残余压应力.利用IM6ex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不同厚度试样的极化曲线、阻抗谱和电化学噪声,电化学噪声采用不相关的三电极电解池体系.通过电化学测试,对不同厚度冷轧塑变试样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随着冷轧厚度的递减,马氏体含量和残余压应力增加,冷轧试样马氏体含量最大值在45%左右,残余压应力最大值接近600 MPa.经电化学测试,随着冷轧厚度递减,腐蚀速率先是增加,随后又降低,腐蚀速率峰值为7.7×10?4 A/cm2,最小值为3.2×10?4 A/cm2.对冷轧厚度为4.0、3.0、1.0 mm的无塑变试样进行电化学噪声时域曲线、频域曲线测试分析,腐蚀速率变化趋势与极化曲线、阻抗谱测试结果一致.结论 随着冷轧厚度递减,位错密度增大,马氏体含量增加,加速了冷轧塑变试样的腐蚀.冷轧厚度很薄时,较高残余压应力与晶体取向削弱了位错密度、马氏体含量对腐蚀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14.
电化学方法治理废水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叙述了近几年来电化学方法治理废水污染的一些进展,尤其是在难生化的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氧化解和卤代烃的脱及电渗析和重金属回收等方面的工作,研究进展说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以及电化学方法与其它技术的组合衍生,提高了电化学方法的治理废水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泛影酸盐(DTZ)的高效还原脱碘为目标,通过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钯负载有序介孔碳(Pd/OMC)作为粒子电极,以碳纤维(CFP)电极作为主阴极,建立了三维电极电催化还原体系.该体系在低阴极电位下(-0.6~-0.8 V)可实现电化学/感应电化学的耦合还原,其脱碘速率是单独阴极体系的2.38~3.65倍;在阴极电位高于析氢电位(-1.5 V)时,可实现电化学/感应电化学/化学催化加氢多还原过程协同去除碘代有机物,其反应速率为单独阴极体系的1.27~4.69倍.进一步研究了DTZ初始浓度、Pd/OMC投加量及Pd的负载量对DTZ还原去除的影响.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三维电化学体系具有良好的电子传递能力与电还原性能.利用自由基淬灭实验与ESR自由基捕获对活性还原物种分析,表明原子H~*在三维电化学还原脱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伟康  刘振中  项晓方 《环境科学》2024,45(2):1210-1221
微/纳塑料(M/NPs)因颗粒小、易吸附和迁移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分散在土壤、大气与水环境中,近年来在各大水体中均有检出.M/NP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其生理毒性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该研究领域遇到的瓶颈在于对M/NPs的精准检测和高效去除.电化学技术因其在M/NPs的检测上表现出简携、灵敏和低成本等优势,对M/NPs的去除具有环保绿色、反应可控和效率高等优点,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以M/NPs的污染现状为出发点,对电化学技术应用于水环境中M/NPs的检测和去除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分析了M/NPs的电化学传感方法以及传感器识别M/NPs的原理和特点,讨论了电絮凝、电吸附、电氧化和电还原技术对水体中M/NPs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电化学传感方法检测M/NPs颗粒表现出良好的表征性能,通过电化学技术(电絮凝、电吸附、电氧化和电还原),M/NPs可被高效去除.电化学技术对M/NPs检测和去除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传感器装置、电极材料、材料界面调控、参数条件和反应器体系有关.研究者未来应从传感器的设计、电极材料的开发和反应过程的优化这三方面聚焦,有望实现M/NPs从实验室的检测和去除转化到实际水体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机械方法、无损检测方法和电化学方法3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常用的腐蚀检(监)测方法,并对各种检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依据可靠性和适用性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达到高效、准确的检验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电化学消毒法对水中大肠杆菌的灭活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通过电化学消毒小试装置,系统考察了电极板材料、极板间距、p H、水温、Na Cl浓度等因素对水中大肠杆菌CGMCC 1.3373灭活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电化学消毒对抗生素抗性大肠杆菌CGMCC 1.1595的灭活效果及其抗性变化.结果发现,在相同的电化学消毒条件下,阳极采用钌铱涂层的钛电极板的灭活效果显著优于铅涂层和铱钽涂层电极板,并且极板间距为50 mm时灭活率最高.进一步研究表明,电化学消毒法对大肠杆菌的灭活率随水的p H升高而降低,随水温和Na Cl浓度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消毒条件下,电化学法对四环素抗性大肠杆菌的灭活率显著低于普通大肠杆菌.消毒后存活的抗性菌对四环素、青霉素、氯霉素的抗性,随消毒时间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外加电压、初始浓度对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卡马西平(CB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BZ初始浓度为100μg/L的条件下,随着电压的升高,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对CBZ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在外加电压为2V,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对CBZ的去除率达到88.0%;外加电压为2.0V的条件下,CBZ初始浓度为50~500μg/L时,电化学耦合膜对CBZ的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而与粉末活性炭/微滤膜(PAC/MF)工艺的比较可知,电化学耦合膜工艺的去除效果更为稳定,运行成本也更低.考察了水中的离子强度和腐殖酸对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去除CB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对系统中·OH的竞争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大及腐殖酸浓度的提高将抑制CBZ去除.  相似文献   

20.
化学镀锡添加剂对镀层厚度及表面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化学等方法研究了硫酸镍和水合肼对化学镀锡层厚度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镍起到了细化镀层的作用.而水合阱的加入使镀锡层的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