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晶  肖金  廖岳华 《四川环境》2010,29(5):54-57
本文以2000~2009年湖南省主要城市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10年来湖南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09年湖南省城市声环境质量虽然得到逐年改善,但是2009年监测的城市主次干道中,有25.96%的路段等效声级超过70dB(A);所监测的约2880个城市区域噪声测点中,有36.42%的测点等效声级超过55dB(A)的标准限值;长沙、株洲、湘潭和岳阳等城市4类功能区夜间噪声超标现象较为普遍,湖南省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治理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类型之一。通过对2019—2021年南充市主城区4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污染水平及噪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得:南充市主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夜间的噪声污染较昼间严重;1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有改善趋势但达标率相对较低,2类、3类和4a类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受城区居民生活、出行和生产的影响,南充市主城区各声环境功能区噪声日变化曲线总体呈“双峰型”。建议今后南充市主城区应加强夜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声环境功能区可分为四类,通过对这些有代表性的噪声监测点进行长期定点监测,了解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特征及受污染情况。通过对近3 a四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昼间、夜间连续等效声级及污染情况的统计分析,掌握乌鲁木齐市噪声污染状况,研究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北戴河2018年声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北戴河旅游旺季(7月—8月)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北戴河旅游旺季声环境昼间等效声级符合声环境2类功能区标准比例为36.8%,夜间等效声级符合声环境2类功能区标准比例(27.1%),较2017年有所提高。7月中旬到8月中旬等效声级明显出现波峰。影响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和自然环境噪声等。应通过加强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强化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力度、完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参与等防治措施改善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构建灰色模型GM(1,1),选取近5~10年的监测数据,对大连市“十四五”期间的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和声环境质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污染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全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市区臭氧浓度、复州河三台子断面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中心城区功能区声环境0类区昼间及夜间等效声级等指标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应采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及区域协同治理、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调整等更加精准的管控措施,持续改善大连市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某天然气净化厂投产初期厂界夜间噪声值超过GB 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3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限值的要求。为降低噪声,该天然气净化厂通过现场测试确定主要噪声源,并将声源噪声类型、噪声值、厂区和周边地势图输入噪声控制分析软件对厂界噪声进行声场模拟,分析计算各声源点需降噪量,再结合声源现场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通过采取加装消声器、隔声罩、隔声墙、隔声门等降噪措施,消减了中控室空调风机和装置区透平风机、离心风机、污水回注泵、冷却水循环泵等的噪声影响,将厂界噪声控制在55 dB(A)以下,满足了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声环境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噪声污染作为城市的四大公害之一,随着城市规模、交通运输和娱乐业的发展,乌市的城市噪声污染在迅速上升。1996-2000年,乌鲁木齐市交通噪声的等效声级超过70dB(A) 的路段占46.47%;城市区域噪声也委严重,乌鲁木齐市昼间暴露在56dB(A)等效声级以上的区域覆盖人口约41.04万人,占网格人口的62.92%;城市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也呈上升趋势,由此而引发的环境纠纷不断。因此,噪声污染综合整治已刻不容缓。以乌鲁木齐市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寻求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川东地区大多数增压场站存在的厂界噪声超标问题,以某气田增压站为例,从生产设备、厂界范围入手,分析了压缩机组噪声超标点位,提出了噪声超标治理方案。经现场改造后,噪声排放满足GB 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二类昼间≤60 dB(A),夜间≤50 dB(A)的要求。该压缩机组 降噪治理应用有效降低了噪声水平,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为气田后期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基于2001~2018年乌鲁木齐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选取SO_2、NO_2、PM_(10) 3种常规大气监测污染物作为乌鲁木齐大气环境体系评价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大气污染物层次构造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2001~2014年期间环境质量为三级,2015~2018年环境质量为二级,大气污染物权重排序为:煤改气前PM_(10)SO_2NO_2,煤改气后PM_(10)NO_2SO_2,说明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占主要作用,"煤改气"能源结构调整使SO_2的浓度也有所降低,大气污染类型从以前的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逐渐转化。各年度大气质量优劣依次为2014~2018呈现逐年变好的趋势,2001~2013年有升高也有降低交替存在,整体评价与乌鲁木齐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公布的一致。表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趋势较明显,研究成果为探索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襄阳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城区面积、人口、功能区划分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城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代表性明显不足,“十四五”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的优化、调整是必然趋势。依据《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等标准,以襄阳市2008~2020年声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等各类因素,从技术角度、科学性、合理性对监测点位优化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优化调整后,监测点位覆盖襄阳市所有行政区域和功能区划,全面、客观、准确的反应声环境质量状况,建立的声环境监测网络更加系统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反映轨道交通建设对声环境的影响,以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采用实测分析法研究轨道交通声源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声环境敏感点多为夜间超标,超标敏感点大都临近既有道路,主要受既有交通噪声的影响,而轨道交通设备引起的噪声增量仅为1.4~1.9 d B(A),对敏感点的影响较小;室内二次结构噪声监测结果显示其噪声实测值与背景值相差均小于0.5 d B(A),说明轨道交通的运行对室内二次结构噪声敏感点影响也较小。因此,轨道交通建设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后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声环境影响是可控的,且轨道交通通过大量吸引客流将使地面交通噪声增量减少。总体上轨道交通地下线的建设对城市声环境的改善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4500 Nm~3/a氢气联产10000 t/a甲醇装置的噪声及减少其对岗位员工和周边居民的影响,辽河油田公司油气工程技术处针对该装置噪声特点及其对员工的健康危害进行分析,采用吸声、隔声、缓声技术对该装置进行整治。治理后,该装置噪声值由97 dB(A)降至80 dB(A),符合GB 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同时,厂界噪声值低于65 dB(A),符合GB 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第四类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输变电技术快速发展,高压输电线路深入城区,引起噪声投诉问题增多。为有效控制户外变电站的噪声影响,提出了一种声屏障模块化降噪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查询降噪材料数据库,进行隔声材料优选;通过建立声屏障仿真模型,结合工程应用经验,获得了不同高度、不同安装位置的声屏障降噪效果。采用该方法,完成了某500k V户外变电站的声屏障设计与应用,经站界和敏感建筑物内噪声检测,声屏障安装后噪声排放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Ⅱ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划分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分析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各系统的协调水平,并运用GM(1,1)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最高,社会次之,经济发展最后。(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系统间交互作用逐渐增强,耦合协调关系不断趋于优化。7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类别呈现出“过渡发展类—协调发展类”的改变,制约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滞后型和社会滞后型两大类。(3)2020—2025年,各城市群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仍不会达到优质协调,实现高水平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仍需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配置土地资源起到显著的优化作用,可为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科学基础。针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开发与利用状况,运用DPSIR(Driving-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模型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可拓学理论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分析自规划实施以来(2006—2015年)该区域土地利用与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基于分析结果,对该地区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和环境质量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自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自然环境质量整体上呈正向发展趋势,但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等指标是影响该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主要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湛江市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的进行的调查,采用单因子法对选取的9个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6年南渡河、鉴江2个水源地年均水质均不达标,水质类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超标项目均为粪大肠菌群;其余7个水源地监测断面水质良好,均达到Ⅲ类标准,其中雷州青年运河水质最好,为Ⅱ类;各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分析了该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管理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水污染防治、完善管理政策和应急预案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文梅  刘丹 《四川环境》2005,24(1):106-108,114
将灰色系统理论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相结合,是研究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的一种改进方法。以成都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影响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4个主要因子:城市非农业人口、气化率、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清扫面积。利用GM(1,1)模型预测上述4个因子的变化情况。建立一个包含这些因子的垃圾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并对2004~2010年的垃圾产量进行预测。该模型预测精度高,实用性强,可为垃圾产量预测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简要分析了四川页岩气勘探钻井现状,监测了单、双平台钻井作业和压裂作业边界噪声。监测结果表明:压裂作业边界昼间噪声平均值高于单、双平台钻井作业平均值约10 dB(A),噪声测量值的最低值和最高值相应高出4~6 dB(A),昼间噪声超标率高于钻井作业,说明压裂作业噪声对周边的影响远超过钻井作业;相对于单平台,双平台发声设备多,造成声叠加影响严重,高发声设备在同一方位声叠加更显著。通过噪声值对比,提出页岩气勘探钻井过程可考虑选取噪声更小的气代油或电代油动力设备、建立隔音设备、根据地形与噪声传播规律调整声源设备摆放位置等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过去,全世界科学工作者对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学的研究已做了许多工作。1964年,当 Horton 第一次将该方法应用于评估水质指数后,使该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研究人员面对众多的参数,最关健的是选准表征环境的参数,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地筛选,以获得正确的信息。因此,被测定环境质量的空间模型能客观地反映其特征,精确地预测到有关项目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某区块煤层气采出水水质均值为COD 170 mg/L,BOD529.7 mg/L,氨氮5.36 mg/L,氟化物6.59 mg/L,4个污染物指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限值要求。文章针对该地区煤层气采出水的可生化性差(BOD5/COD≤20%)、氯离子含量较高等特点,采用“电絮凝+电氧化”法进行中试试验,处理后水质COD≤17 mg/L,氨氮≤0.1 mg/L,氟化物≤1.0 mg/L,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COD、氨氮、氟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使该区块煤层气采出水达到GB 3838—2002标准Ⅳ类水质要求(COD≤30 mg/L、氨氮≤1 mg/L、氟化物≤1 mg/L)。应用中试试验研究成果,采用“双电+保障(过滤)”工艺在该区块建成了煤层气采出水处理示范工程,水处理站建成投运后出水水质稳定,始终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