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岷江上游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上游草地面积837226hm^2,大约占了该区土地面积的35%。这块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是岷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草甸草地和亚高山草甸草地是该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其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54.8%和17.2%,其产草量分别占该区各类草地总产草量的53.47%和26.46%。岷江上游各县天然草地的面积和各县草地畜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表现了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递变的趋势,基本上与植被的垂直梯度变化相耦合。指出了当前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超载过牧现象严重,生产效率低下,集约化水平低。除了饲草的生产与加工、畜种改良和草种改良等措施外,结合岷江上游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的思路和技术措施上着重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特色畜牧业,摒弃头数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主动畜群时空周转;结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农林牧业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
畜牧业已成为全球人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同时,畜禽粪便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本文在测算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基于脱钩理论分析了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畜牧业产值之间的脱钩情况,并借助LMDI模型对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畜牧业CH4和N2O排放量分别由2001年的1 068.40万t和39.37万t变化到2011年的1 041.81万t和40.87万t,肠道发酵是CH4排放的最大贡献者,而粪便管理则是N2O排放的重要诱因;在肠道发酵CH4排放中,排放最多的是牛,其次是山羊和绵羊,最少的是兔子,在粪便管理CH4排放中,排放最多的是猪,最少的是骆驼;生猪和牛是粪便管理N2O排放的主要贡献者,而骆驼最少;2001-2011年期间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畜牧业产值之间的脱钩状态主要分为强脱钩和弱脱钩两种状态,整体脱钩弹性值为-0.004,呈强脱钩状态,脱钩稳定性系数为1.428 7,脱钩稳定性较差;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因素,短期内效率因素是我国畜牧业低碳化发展的最主要诱因,而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因素是我国畜牧业低碳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强化低碳养殖技术和粪便清洁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育畜禽优良品种,提升畜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育职业农民,促进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饲料转化效率,是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趋势日益加剧,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畜牧业碳排放因其在农业碳排放中乃至全球碳排放中占比较大而日益备受关注。准确核算畜牧业碳排放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的前提,也为我国在气候变化下承担共同但有差别的减排责任提供话语权。本文基于研究范式的演进,对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表明,在学者的不断研究与质疑下,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的核算方法经历了从OECD核算法、IPCC系数法到生命周期法与投入-产出法的演变与完善,学术界认为区域异质性、养殖规模与管理方式均影响碳足迹;散养比规模化养殖产生更多的碳排放,舍饲比户外放牧排放更多的碳。畜牧业碳足迹核算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畜牧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但由于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样本等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不同畜产品的碳排放核算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运用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对欧盟成员国畜牧业碳排放的核算结果基本一致,但运用IPCC系数法和全生命周期法对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核算中,牛、猪和羊的碳排放量排序结果不尽一致。鉴于核算结果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不同核算方法的起源、最早采用时间、特点、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建议后续研究探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畜牧业碳足迹研究边界的延伸性,标准化畜牧业碳排放或碳足迹核算,避免学者重复核算畜牧业碳排放,以便深入展开畜牧业碳排放其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广义马姆奎斯特指数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结合的方法,将畜禽粪污排放作为一种无法避免的投入纳入考虑,对1997~2011年中国畜牧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畜牧业增长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来扩张的外延式增长,要素之间的整合协调并不充分;2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随着畜牧业污染情况的加重两者间差距在逐渐扩大;3中国畜牧业总体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产值增长由技术进步支撑,但生产效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4受到资源和空间、生态环境以及政府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六大区域的畜牧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其中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最为协调,而西北地区最为落后。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监测县涝洼农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性已成为全球的共同呼声和重要课题,生产出安全的动物性食品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从动物性食品安全隐患因素、原因及防范要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有关部门进行防范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和新区评审工作,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暨新区评审会。在本次会议上,山西省泽州县、江西省井冈山市、重庆市龙宝区,重庆市北碚区、陕西省华阴市以及河南省林州市等六个建区满六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了由科技部农社司、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组织的十三个部委的验收评审,验收合格。同时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浙江省温岭市、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三个省级实验区也通过了新区评审,被批准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至此,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经达到48个。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地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地区年产猪肉125.96万t,鲜鱼74.12万t,是我国重要的畜、禽、鱼养殖基地。依生态景观和畜牧业生产特点,可以分为平原湖区和丘陵岗地两种类型的畜牧业生产模式。目前,该地区畜牧业生产尚存在饲料粮严重短缺,畜牧结构不合理,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畜产品加工业落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家对草原生态特别是西部牧区的生态保护高度重视,相应出台草原生态奖补等措施,打破了西部牧区传统畜牧业生产中人、草、畜的要素安排模式。如何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下,实现西部牧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的协调统一,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从2008年开始在牧区六州试点开展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了牧区外部性的内部化从而形成牧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协调发展。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益构建AHP评价模型。建模过程中,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价分成三个层次;将政策效应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等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畜牧业产值、种羊场能繁母畜数、种牛场能繁母畜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牧业收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中农村牧区存款、牧区县定居牧户数、草原建设人工种草当年新种面积、草原建设围栏草场面积等9个细化指标。通过模型分析显示,2008-2010年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评价排序结果为:12010年0.643 0,22009年0.220 1,32008年0.136 9;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应均优于2008年政策效应,2010年政策效应最佳。模型分析得出的政策含义主要有:生产发展、生态好转、牧民持续增收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畜牧业资源与环境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洞庭湖流域3个选择畜牧业为替代产业的退田还湖示范堤垸为例,以氟、铬、镉、铅、汞和砷为主要检测指标,参照国家标准,分别对示范堤垸内与畜牧业密切相关的水、土壤与饲草饲料的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示范堤垸水环境化学指标除了大肠杆菌群落外,其余基本达到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卫生标准中关于农田灌溉用水和养殖用水的规定;土壤中铬、镉、铅、汞和砷与氟的背景值均低于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的产地土壤环境指标;大部分饲料、饲草原料中氟、铬、镉、铅、汞和砷含量符合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卫生标准。示范堤垸水、土和饲料资源的良好环境背景状况为畜牧业向绿色或有机畜牧业方向发展奠定了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牛肉生产及其资源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肉牛饲养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大多基于生态效率低下的浓厚饲料多给型生产方式,致使饲料用粮多,己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40%,同时引发相当严重的水土污染,并加剧全球温室效应。本文概论世界牛肉生产及相关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相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而针对中国国情,探讨适合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牛肉生产系统。  相似文献   

12.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has a sensitive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 due to its unique cryosphere processes. Any slight changes in natural elements and human activity can have a magnified effect on grassland ecosystem, animal husbandry, and pastoral livelihoods since its economy is exclusively dominated by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Because snow disaster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source region, it is crucial to explor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snow disaster on animal husbandry and identify effective adaptation measures. A nonlinear model of meat production was established in relation to snow disaster,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by introducing a snow level index, and selecting three key indicators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including grass 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sown grassland area, and warm barn area. This is an inverse of negative correlation, less meat when there is more snow. Per unit increase in snow level in the source region led to a decrease of 0.213 units in meat production. However, production losses caused by the snow disaster could be effectively suppressed by the increase in scale and intensity of sown grassland and warm barn construction. Per unit increase in sown grassland and warm barn area led to an increase of 0.240 and 0.610 units in meat production,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sown grassland and warm barn area in reducing snow damage at different snow levels were analyzed. Snow disaster adapt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should includ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to ensure balanced forage supply between winter and spring, to prioritize the development of warm barn, and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self-financed construction warm barn to encourag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pastoralists, and to develop insurance mechanism for livestock.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淡化"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对优化调控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相结合方法,对1952~2007年湖北人均GDP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及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发现:(1)56 a来,湖北人均GDP在波动中不断增长,存在准47 a、准112 a和准56 a 3个波动周期和一个先轻微下降后持续递增的趋势项;(2)湖北人均GDP不同周期性波动的共同驱动因子有资本形成总额、原煤产量、水泥产量、进出口总额、旅客周转量,不同因子及其驱动大小分别为准47 a依次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农林牧渔总产值、钢产量、货物周转量,准112 a依次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钢产量,准56 a依次有居民消费、政府消费、邮电业务总量,趋势项依次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发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钢产量、邮电业务总量、货物周转量。湖北及中央政府相关政策制定者应特别关注促进资本积累与形成,有效调控原煤与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制定合理的进出口贸易政策,提高旅客运输效率及运输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是使农业从自然经济阶段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产品生产转变的一个标志。本文在分析该区农业布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总体布局的设想与不同类型地域农业开发的主攻方向与对策,并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棉花、猪、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域选择、建设规模与技术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总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畜禽产排污系数以及2011年湖北省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湖北省2011年畜禽养殖业畜禽粪便总量及COD、氮、磷的产生量,分析了污染物对环境污染的情况,并对湖北省畜禽养殖的环境容量和污染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湖北省畜禽的粪便总量为8 479.8万t,主要分布在襄阳市、黄冈市、孝感市。全省粪便耕地负荷为16.2 t/hm~2/a,警报值为0.54,分级级数为II,对环境构成污染的威胁为"稍有"。全省氮、磷的耕地负荷分别为157.9 kg/hm~2/a、24.5 kg/hm~2/a,其中,鄂州市、黄冈市均超过欧盟限量标准(氮170 kg/hm~2/a、磷35 kg/hm~2/a)。2011年湖北省的实际养殖总量分别为7 868.5万头猪当量(N)、9 725.3万头猪当量(P),都超过畜禽50%环境容量(为4 599.4万头猪当量(N),7 161.1万头猪当量(P)。除了荆州市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实际养殖数量都超过50%环境容量,这些地区应该严格控制畜禽的养殖数量并同时做好污染物消减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解决污染问题的关键是增强养殖户参与,鼓励他们自发进行环保投资,而政府补贴对于具有外部性的生产投资活动均具有刺激作用。为了量化分析影响农户环保投资行为的各因素的作用程度,特别是政府补贴的激烈效果,本文运用调查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在农户模型的分析框架上,以沪、苏、浙地区394户生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有序logit模型验证排污补贴、养殖户生产经营特征、环保需求特征对养殖户环保投资的作用。研究表明除了政府补贴会刺激养殖户的环保投资外,养殖规模对环保投资有激励作用,而养殖年限却会抑制环保投资。养殖户的个人特征,对污染的认知及参与污染治理的意愿也对环保投资水平有正的影响,但作用效果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合理制定和推进排污补贴政策,以"离牧补助"等形式促使养殖规模和环保要求不符的养殖户退出养殖业,加大畜牧业污染危害的宣传力度以及政府加强对污染处理技术的研发投资,从而降低处理成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处于长江流域下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它既有近郊的蔬菜生产,又有远郊的粮食作物种植,农田生态类型与农、牧、副的复合生态类型多种多样,而且其生产潜力很大。本文对南京市郊生态系统的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并着重探讨生态系统建设模式及土地合理利用,为建立合理的南京市郊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态地租是衡量生态资源利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以投入产出表和生态足迹为基础,分析中国1997 - 2007年生态地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7年中国各产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呈减少趋势,农林牧渔业,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生态地租总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构成上以工矿业和农林牧渔业生态地租为主,生态地租在行业间转移越来越多;以2007年为对照组,总产出量、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以及农地面积等参数的变化引起生态地租显著变化,其中以农林牧渔业生态地租变化最为敏感.如果考虑生态地租的影响,人类消费产品价格将大幅增加,这相当于人类因过度攫取自然资源而应当支付的用于环境治理的高昂代价.  相似文献   

19.
The main cause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aihu Lake are the improper ways of crop production, animal husbandry, and daily runoff.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ywomen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by 731 questionnaires in Weidu village and 466 questionnaires in Dapu Town. The roles of countrywomen have changed in families and they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urthermore, we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and methods of organizing countrywomen i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相似文献   

20.
论环境治道变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政策型态是指环境政策采取的存在方式。根据我国环境政策的绩效表现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前景 ,我国环境政策应从“政府直控型环境政策”转向“社会制衡型环境政策” ,谓之“环境政策转型” ,主要途径是扩大社会环境权益 ,同时适当简化政府环境管理过程。为了进一步激励社会力量的环境保护行动 ,建议设立“环境权益保护日” ,并建立“全国环境保护协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