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少军 《安全》2012,33(2):12-15
针对起重机械起吊物坠落事故的特点,全面分析起重机械起吊物坠落事故致因并得到起重机械起吊物坠落伤人事故树,从"人-机-环境"即技术(硬件)和管理(软件)的思路入手,提出了建立以管理为纲目、技术为手段,并希望为重机械的设计、安全评价和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为危险性较大的冲压设备机械的伤害事故的产生也不例外。为此,从冲压设备机械伤害事故的两起案例入手,具体分析形成事故的因素并提出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机械制造业中事故原因的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社会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形势非常严峻.在机械制造业中,如何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这对安全生产,维护安全稳定是至关重要的.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机械制造过程中,人-机器-环境这一封闭的系统,每一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了预防事故的方法和原则,对实际的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总是在由人、机器设备、作业及环境条件等要素条件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体,即所谓的人-机-环境系统中进行的.在这一系统中,人是劳动的主体,是系统构成的主导因素.由于种种原因,人在作业中会产生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常有所谓"不注意安全"的行为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重大操作失误,从而导致人-机-环境系统发生故障或酿成重大事故.显然,"不注意现象"与事故预防关系密切.<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将它列为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必须对这一现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事故预防的行为干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故预防的行为干预技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林泽炎一般来说,预防事故可以从两个方面作努力,一是减少作业环境和机器设备中的事故隐患,二是干预作业工人任何不安全行为和心理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作业条件的改善,机器设备的改进,以及人一机匹配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安全人机工程学原理,从人的因素、机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方面对家具机械作业事故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为降低家具生产事故、提高家具生产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工伤事故源于生产现场人和物两个方面的隐患,如人流和物流中的隐患未能消除,两个流动线路轨迹相交叉的“点”就是发生事故的“时空”。人流中的隐患(即人的不安全动作或行为)、机械和物质危害是构成能量逆流中的不安全状态。如图1,左图是逻辑“或(OR)门”连接“人为失误”和“机械事故”两个事件,其中人或物的事件有一个发生,事故就会发生;右图是逻辑“与(AND)门”连接“人为失误”和“安全装置故障”两事件,只有两事件同时发生,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8.
人的行为失误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活动过程总是在各种各样、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中进行,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人是主要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是最难控制和最薄弱的环节。大量的事故统计资料表明,70%~80%的事故与人的失误有关。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人失误有关。我国煤矿中的“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是导致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它是典型的”人的行为失误“。由此可见,人的行为失误是导致许多事故的直接原因。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贯穿于企业安全的所有方面。因此,在安全生产中研究人失误的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操作各类机械设备时,常常由于忽视生产安全而发生人身事故。为了避免机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制订切实可行伪防范措施,特收集机械伤害死亡事故50例(死54人)进行分析(见表1)。 50例机械伤人事故共涉及25种机械,即皮带运输机8例,球磨机、行车各4例,卷扬机、干燥车、气锤、车床各3例,辊筒机、混砂机、螺旋旋送机、泵各2例,压模具、密炼机、灌肠机、破碎机、推焦机、榨油机、硫化机、卸车机、离心机、搅拌机、轮碾机、制毡撒料机滚筒筛各1例。 对50例机械伤害死亡事故不安全因素的分析见表2。 根据上述分析,消除机械作业中的伤害人体的不安全…  相似文献   

10.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在井下运输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对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中的人、机、环境三大要素及其对运输事故的影响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人为失误的原因及其控制,人的模糊可靠性,运输事故与人的因素的关系,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模糊聚类分析以及灰色综合评判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文先 《安防科技》2004,(10):17-19
“安全工作大于天,安全责任重于山”。安全生产对我们矿山来说尤为重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理论认为“一切事故(事件)都是由于人的行为失误造成的,如能避免人的行为的失误就不会发生任何事故(事件)”。从事故致因理论上讲.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人、机、物、环境与管理,但从根本上可归类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轨迹交叉论认为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有人的失误和物的缺陷,而两者轨迹交叉时就可能发生事故。从对国内和本企业事故原因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据统计我国因管理不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与违反劳动纪律(即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事故  相似文献   

12.
浅谈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因里希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他认为安全管理就是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自然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避免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13.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在特定的条件下造成的.虽然人与物两大因素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从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行为又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所以,本文尝试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探求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事故成因,并提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遏制事故发生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在特定的条件下造成的。虽然人与物两大因素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从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行为又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所以,本文尝试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探求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事故成因,并提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遏制事故发生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对采煤人-机-环境系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指明系统三要素的本身缺陷,同时运用煤矿安全心理学原理和典型事故案例,对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行为人在采煤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产生的不安全行为因素,进行较详细的分析,找出了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事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发生机理,为恶性人因事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对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及其模型进行系统研究。从个体因素、团体因素、外在因素出发,分析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再从行为链、致因链、原因链出发,对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分别进行建模;最后,根据事故案例,论证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模型主要包括针对个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4-9"模型、针对团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2-10"模型和针对综合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7"模型;不良文化是根源原因,管理缺陷是根本原因,情绪因素、心理因素、控制因素是间接原因,恶性破坏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复杂人机系统班组人误模型与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一个班组人员行为模型,即包括:任务模型、事件模型、班组模型和人-机交互模型4个模块,并用其模拟和分析事故状态下的运行班组对异常事故的响应过程;利用班组认知过程流程图模型表征事件发展过程中班组成员对事故的征兆识别、决策、计划和行动执行的响应过程;采用CREAM的量化分析技术,对核电站的蒸汽发生器管道破管事故的班组认知失误事件进行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发生机理,为恶性人因事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对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及其模型进行系统研究。从个体因素、团体因素、外在因素出发,分析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再从行为链、致因链、原因链出发,对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分别进行建模;最后,根据事故案例,论证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模型主要包括针对个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4-9"模型、针对团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2-10"模型和针对综合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7"模型;不良文化是根源原因,管理缺陷是根本原因,情绪因素、心理因素、控制因素是间接原因,恶性破坏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七五”期间我们加强了设备安全技术攻关,基本上扭转了机械伤害事故上升的被动局面,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六五”期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了67.5%,轻伤下降69.9%,重伤下降47.2%,死亡下降33.3%,机械伤害事故下降58.9%。安全促进了生产,“七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达9.7%。 我们加强设备安全技术攻关,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六五”期间的各类事故中,机械伤害的占到了71.8%。这些机械伤害多数发生在设备转动部位上,有的还是多次重复事故。例如垫布整理机采用人工引头(即用手扯着垫布的前端引入旋转的木滚上),由于操作人的…  相似文献   

20.
轨迹交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事故源于生产现场人和物两个方面的隐患,如人流和物流中的隐患未能消除,两个流动线路轨迹相交叉的"点"就是发生事故的"时空".人流中的隐患(即人的不安全动作或行为)、机械和物质危害是构成能量逆流中的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