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层基础,是进行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人"和最前沿阵地,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直接影响着整体应急工作效能,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本文将通过分析基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法律地位、要素内容及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关于基层社区如何做好应急能力建设的对策和  相似文献   

2.
王宏伟  李莹 《安全》2007,28(12):3-6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各级政府对应急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逐渐认识到:成功的应急管理必须进行社会动员,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可以大幅度提高应急管理的效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整合,社区不仅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社区在社会管理中应该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没有社区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应急社会动员.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社区的参与有助于扭转单纯依赖政府应急的局面,极大地推动应急社会动员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应急管理周期为基础,从防灾、准备、应对和恢复4个方面构建了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方法,并以某社区为例进行应急能力评估,指出了该社区应急能力需要提高和加强的地方,为提高社区应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严萍 《安全》2021,42(11):26-31
为解决社区应急教育效能的问题,从社区居民风险认知水平、社区应急教育活动组织能力、应急教育理论环节设计水平、应急教育演练环节设计水平、社区居民自身条件限制、居民参与社区应急教育决策6个维度提取应急教育效能的影响因素,构建涵盖7个潜变量、34个测量变量的社区应急教育效能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社区应急教育活动组织能力、风险认知水平、演练环节设计水平和理论环节设计水平对应急教育效能具有正向影响;居民自身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对于应急教育效能有负向影响.为此,应明确应急教育活动主体职责、建立完善组织制度,全面开展动员工作;加强培训人员的专业素养、演练实践环节设计的科学性;提高理论知识体系设计与被教育者需求的契合度,以及提升应急教育内容设计的直观易懂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弗吉尼亚州瑞德福大学的工作人员与其他学校同行、应急救援人员、当地政府及州政府官员合作,克服了应急准备中的种种难题过去,两年制和四年制的高等教育机构被认为是社区里的社区,保持着各自的行政管理权、安保、生活、后勤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很多情况下,共处在一起的社区、辖区和教育机构却很少了解彼此的应急管理构架或应急预案。瑞德福大学试图在满足内部应急管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评估社区应急能力,解决现有指标体系不统一、构成要素不明确及单一评估方法存在模糊性和随机性的问题,引入霍尔三维模型构建社区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并选用组合赋权-云模型方法进行评估应用。首先,结合前人文献和法律法规初步确定备选评估指标集,再综合20位专家意见及10个社区调研结果,优化并确定社区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其次,基于熵权法和G1法主客观相结合计算指标权重,并构建社区应急能力评估云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对云南省3个社区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与其他评估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社区应急能力现状,其中,应急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等是重要构成要素;所构建的评估模型能准确评估社区应急能力,可进一步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安全》2020,(5):I0002-I0002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推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社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和韧性社区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以社区基层力量为抓手,补足治理短板,将成为未来常态下应急管理建设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ANP方法的社区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社区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中特殊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指出开展社区事故应急能力评估的目的和意义。简要分析化工型社区事故危险性和应急特点,综合考虑社区事故应急能力的各类影响因素,构建化工型社区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选择网络分析法对社区事故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建立社区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并利用网络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将较好地考虑社区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反馈关系的特点,从而提高对社区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八桂应急先锋”社区响应队建设与培训项目由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牵头组织建设,项目致力于将社区的基层应急志愿者培训成为帮助社区做好灾害响应的重要应急力量32019年下半年,柳州市应急管理局以此项目为契机,积极在各城区、开发区所辖社区推进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共举办10期培训班,涵盖了5个城区、2个开发区应急分管领导(负责人),154个社区、20个企业和单位共536人次。培训内容覆盖四大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传染病疫情、群众性不明原因疫情防控等)。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云南省社区应急能力构成要素不明确、对策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实施性不强等问题,采用座谈交流、分发问卷、群众走访和资料检查等形式,实地调研云南省3个典型社区,探讨各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分析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前人文献中对社区应急能力的特点描述信息,邀请20位专家征询意见,确定社区应急能力构成要素;比较调研现状和构成要素,提出提升云南省各类社区应急能力对策措施。结果表明:社区应急能力含8个构成要素,其中,社区应急能力总体低下,公众居民安全意识淡薄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力量不足等为主要因素;应建立健全社区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加大社区应急物资和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1.
3月22日,上海市35个社区被命名为2020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20年.全市各区指导组织各社区围绕风险评估.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力量建设、应急物资保障、预案编制与演练和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积极参与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最终经国家减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审核认定,本市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徐汇区田林街道锦馨苑社区等35个社区(街镇6个、居村29个)被命名为2020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相似文献   

12.
社区应急演练是社区安全的屏障,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区应急演练略显成效,但依旧存在对应急演练缺乏重视、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应急演练流于形式、演练专业性不强和缺乏总结与评估等问题。为有效发挥应急演练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加强应急科普宣教、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对社区应急演练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应急演练的技术含量、演练与评估形成闭环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应急演练对于评估应急准备状态、检验应急人员实际操作水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中的缺陷和不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及城市社区应急演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应急演练水平,记者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高级培训师、中海油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上海安全生产》2021,(3):57-57
为了加快推动本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提升社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1月29日,市应急局召开本市社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推进会,市应急局副局长沈伟忠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市民政局、市应急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分别介绍了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上海市社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项目工作方案、项目工作计划与宝山区试点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吴宗之 《安全》2005,26(2):6-8,5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中国重大工业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简况,论述了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关系,作者提出城市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是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并建议在城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应将重大危险源监控、土地使用安全规划、社区安全建设、应急救援规划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强安全科学和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将公共安全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等.  相似文献   

16.
公众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教育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是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到国家、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安全与发展.应急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公众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的基本手段.为了提高公众的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该文从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的基本含义入手,提出了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教育中存在的应急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应急知识与技能教育欠缺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公众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教育现状和基本途径.即围绕学校、政府、公众三个主体,以学校应急教育为核心,以政府危机管理为关键,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支撑,以社区教育、媒体教育为辅助,形成一套完善的应急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灾民安置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直接影响城市应急防灾能力与效果.基于社区尺度、入口供给、分段阈值,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和反向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研究北京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与拥挤度,并结合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服务人口缺口等指标评价北京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结果表明,对避难场所可达性好的社区连片存在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及其临近区域,呈蘑菇形分布,东城区全域可享受避难服务;对避难场所不具可达性的社区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区边缘地带,但西城、海淀相邻地区也有部分社区对避难场所不具可达性.中心城区避难场所的拥挤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城区避难场所拥挤度均值为16.17,避难服务竞争激烈.总体上,北京中心城区的避难场所布局上仍然存在不均衡性,不能完全满足城区居民的避难需求.建议合理利用已有绿地、学校、广场等资源规划建设新的避难场所,或改扩建已有避难场所,以满足更多居民的避难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疏散和避难能力,用数学建模方法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在社区中的最优选址。依据运筹学中设施区位配置(L-A)模型理论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原则,构建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借助交互式的线性和通用优化求解器(LINGO)对其求解。利用构建的选址模型及求解方法,评价北京市某社区现状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社区现有应急避难场所位置不合理,理论最优位置应在4号居民楼与下沉广场之间。全面合理的选址模型条件能使最优选址更接近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9.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为基层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载体、平台和抓手。广州市黄埔区应急管理局、广州开发区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谷林直言道,“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对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当然有利!”十几年前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要求社区在组织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宣教培训、基础设施、居民安全素质、多方参与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了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吕慧 《安全》2011,(8):25-28
本文以3.11日本大地震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我国和日本社区应急水平的差异,提出灾难全过程的社区持续管理模式和"灾后临时安全社区"的概念,对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和灾后临时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