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生存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恶化给各国和各地区进一步发展造成的损失和障碍以及围绕环境进行的利益和责任的分配和分担已使环境问题的政治属性极为显著。环境问题是关系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之所以影响政治稳定主要因为环境变化危及了当地人民的基本生存。一般说来,那些既承受着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又表现出人文脆弱性的地方,是潜在的不安定地区。环境问题既可能是自然因素导致的又可能是人为造成的,即所谓“天灾”与“人祸”。自然因素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和干旱等环境灾害在任何情况下都…  相似文献   

2.
读者评刊     
正@张立强:《培养保护环境荣辱观》一文视角独特,"耻"本质上是一种"内化的制裁",即自律;"耻"从"耳"从"止",即有听到别人的批评而中止之意。而破坏环境的无耻者越多,保护环境的知耻者就会越少,便会形成"破窗效应",所以,保护环境明荣辨耻教育十分必要。@李德超:第七期《又是一年看海季: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文问得好,"城  相似文献   

3.
石油石化行业生产工艺复杂,容易发生各种环境事件。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应急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综合处置能力,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促进油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给出了油田企业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及注意事项,阐述了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环境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以及削减环境风险的措施,并对环境应急体系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晓东 《青海环境》1997,7(2):65-68
通过全面考察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关西地区的大阪-神户7.2级地震,对城市地震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综合起来有:(1)地震对城市环境的巨大影响主要来自于生命线系统的被破坏,生命线系统的抗震防灾是重中之重;(2)地震应急的速度至关重要,更深刻地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和利益的观点。(3)震后次生灾害发生,尤其是火灾,将大大加重地震灾害的损失,同时对城市环境造成损害。(4  相似文献   

5.
《环境教育》2008,(5):5-8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地震波及到全国大部分省市,灾区人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血浓于水,生死相随,全国上下立刻行动起来,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一切为了灾区人民的安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至党中央,下至社会民众,社会各界立刻开始组织救援行动,关注的目光顷刻向灾区聚集。此次地震灾情严重,如果引发次生环境事件,会给灾区社会稳定和灾后群众重建家园带来危害,灾区环境问题牵动着环保部门的心,整个环保系统上下一心,为全力保障灾区环境安全紧密配合,精诚合作,为灾后重建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8年广元环境监察机构紧紧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建设生态广元”以及“5.12”地震恢复重建等中心任务,加强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坚持科学管理,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确保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圆满完成,确保了环境安全、杜绝了灾后次生环境污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陈明 《环境教育》2009,(6):64-67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先后出现什邡市蓥峰实业有限公司化学品泄漏事件、什邡市宏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硫酸泄漏事件、德阳市四川绵竹华丰磷化工有限公司黄磷和泥磷受到威胁事件、川西化工物资有限公司污染地下水事件等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环保部门及时反应,迅速派出应急人员前往现场督导,及时采取措施,使得这些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经过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保证了当地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看海",饱含讥讽含义的名词成为当今城市下雨场景的"代言"。"井盖吞人"、"城市看海"这些看似"天灾"的背后,难道就没有"人祸"的原因?这个夏天,对于深处全国抗洪斗争中心的武汉市来说,"看海模式"已经不只是一句调侃,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全城严重内涝、堤防险情丛生的洪水灾情。除一周降雨量达到历史极值的"天灾"因素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进湖退",城市排水设  相似文献   

9.
如今对于城市来说,这是一场几乎每年都会上演的"噩梦"。一场强降雨,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在强降雨面前,城市从未像今天这般脆弱。是天灾还是人祸?层出不穷的城市内涝,让更多的城市陷入深思。  相似文献   

10.
杨姝文 《青海环境》2023,(4):192-195+203
城市天然气高压输气管线泄漏后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在对已有关于天然气高压输气管线环境风险的研究分析基础上,针对城市天然气高压输气管线与长输天然气管线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城市天然气高压输气管线具有受外部第三方干扰大、发生火灾概率高、对人体健康影响大的特点。提出城市天然气高压输气管线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为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难点为合理确定天然气泄漏量及发生火灾爆炸时次生污染物源强。采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所列方法,研究了城市天然气高压输气管线截断阀启动前后泄漏量和发生火灾爆炸时次生污染物源强核算。  相似文献   

11.
灾害系统的存在决定了次生灾害的普遍存在,次生环境灾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法律的角度对次生环境灾害的防治是个不容忽视、但目前少有人关注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范呈现“多层次、跨领域、低位阶”的特点,需要在立法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洪尉 《中国环境管理》1993,(4):43-43,31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尤其在各国首脑会议后,日本环境厅要求各企业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来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各企业从体制上管理内容上结合本企业实情纷纷推出新的管理方法,使日本企业的环境管理进一步深化。一、日本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化70年代是以污染防治为主,主要任务是防治室内外环境的污染,即“三废”治理和劳动保护。80年代加强对灾害引起的突发性事故的防治,增加了火灾。煤炸、地震等突发性事故引起污染的防治措施。90年代为全球性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油田企业作业地域分布辽阔,面对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风险高,洪水灾害是对油田企业的生产设施和作业现场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且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文章梳理总结了油田企业常见的洪水灾害类型和灾害特征,并结合油田企业实际情况,从重要生产设施和重要作业场所入手,研究如何做好洪水灾害防控、开展灾害应对处置,提出企业防洪应急工作要求,以在灾后尽快恢复作业和生产。  相似文献   

14.
地震灾害频发,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益重要。为了防止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中发生次生环境灾害,在借鉴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环境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分析、运营环境现状评价、运营环境回顾评价、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系统评价技术、动力流评价技术、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决策支持技术(替代方案)与结果跟踪、监测、反馈技术等。结果表明,该研究对科学考量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的环境影响具有的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丰富和完善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科学运营管理理论的方法与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以某天然气管道为例,探讨了输量变更情况下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了环境影响的后果。通过预测源强、预测结果及分析,讨论了大气环境影响;通过环境风险识别、源项分析、灾害后果评估,分析了项目的环境风险。得出结论:本次输气量变更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根据对假定最大可信事故管道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和火灾次生污染环境事故后果等的计算结果和评估,本次评价假定的环境风险事故不会致人死亡,其环境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16.
油库突发安全事故的环境风险及应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油库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类型、特点及后果,重点阐述了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环境风险影响以及应急处置措施,提出了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对策与建议,对突发事故、降低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庆阳  田晓阳 《环境教育》2016,(Z1):107-108
正世界上有2条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日本地处世界最活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多的国家。日本虽然国土面积只占世界的0.25%,但其6级及6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却占全世界发生总数的20.8%。据统计,日本每年发生地震多达1500次以上,其中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就有4次,是名副其实的地震国。日本地震灾害占世界的比重较高,但其灾害损失占  相似文献   

18.
文建龙  黄立平 《四川环境》2007,26(1):118-121
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来划分,可以把生态灾害划分为自然性生态灾害和社会性生态灾害。生态灾害与弱势群体有一定的关联:生态灾害会催生灾害性弱势群体;由于弱势群体在社会系统中总是处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之中,也缺乏必要的资源保护自己,在发生生态灾害时,弱势群体往往最受损害。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生态建设,也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加大保护弱势群体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被作为当代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提出,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与宇宙中唯一已知可维持生命的星球——地球之间关系继续恶化的反映。环境的破坏有两种原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自然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灾害造成环境的破坏称为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20.
环境风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副产物,是市场外部性的表现,需要公共部门的参与解决.然而环境风险的应对并非没有代价,这种代价既包括规制的经济成本,也包括其带来的次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政府和公众都非常关注环境风险,并出台了大量的规制性政策对其进行治理.如何在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同时,合理控制经济成本、尽量减少次生影响是提升环境治理效能的重要命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对规制的经济成本和次生影响等关键概念做了辨析,对规制的经济成本和次生影响在我国被忽略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他国应对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开展了讨论.最后提出在我国针对重大环境规制性政策开展规制影响评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