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宁蒙陕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在煤炭资源开发和煤化工产业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基地水资源水量、水质、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等风险问题,提出推进节水、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和加快西线工程等水资源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2.
刘国祥 《环境科技》2007,20(6):56-59
苏州市为解决境内水污染问题,实施了"引江济太"方案;即用优质长江水稀释劣质太湖水的方法,确保苏州市的供水安全,最大限度地改善河网水质,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为苏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但是,方案要取得成功,一定要研究长江水资源现状和水污染趋势,并用战略眼光和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否则,苏州市的和谐发展将会因饮用水水质的恶化而止步不前.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汉江流域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从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促进汉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从而加强水资源管理,保障汉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落实到水利工作中,通过创新水利发展模式,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努力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天是第十四届“世界水日”,也是第十九届“中国水周”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泉州市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论文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基于因子分析的聚类分析法,对泉州市各县(区、市)2008年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评价了2000-2008年泉州市的水资源安全变化趋势,对2015及2020年的水资源安全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论为:水资源处于安全状况的地区为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基本安全的地区为南安市、洛江区及泉港区;处于不安全的为鲤城区、丰泽区、惠安县;处于严重不安全的地区为晋江市和石狮市。评价年份内,2000年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最高,2004年水资源安全程度最低。在P=75%和P=90%的情况下,2015和2020年泉州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很大。针对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特征,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宁蒙陕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在煤炭资源开发和煤化工产业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基地水资源水量、水质、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等风险问题,提出推进节水、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和加快西线工程等水资源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7.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伟  范俊韬  张远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0):1495-1500
健康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是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我国严峻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确立了流域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以保障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流域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人居环境的生态性为内涵,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①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分区管理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②健全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生态系统保护阈值;③建立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④以保障流域环境流量为前提,实现水资源生态利用;⑤加强人居环境生态建设,实现流域城市生态化发展;⑥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实现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水利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介绍了水利对于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对策,最后强调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安全主要是指水资源的利用能够保障公众健康、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状态。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用水效率低下、局部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用水被严重挤占等。本文提出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基本思路,即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略,坚持节水优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统筹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按照"优农业、稳工业、保生活、增生态"的水资源保障总体思路,构建完善高效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水安全持续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水利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也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环境基础。抓好建设节水型社会、科学开发水能、加强水土保持、净化水生态环境四项重点工作,推动传统工程水利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生态水利转变,对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绿色水利     
绿色是春天的颜色,是“青春”、“生命”、“和平”及“安全”的象征: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的滋润,绿色将失去色彩。然而水也是灾害之源。洪涝灾害就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  相似文献   

12.
13.
重视水权的必要性 水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由于水资源具有的特性,水资源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区域管理,应该进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4.
据新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的全面修订 ,丹江口水库作为中线水源工程 ,大坝加高 ,可使调节库容达 2 90 .5亿立方米 ,由年调节水库变成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 ,在满足汉江流域用水和保障汉江中下游可持续发展前提下 ,可调水量为 12 0~ 14 0亿立方米 ,保证率为 95 %的干旱年份可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底,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提出了城市不同层次规划中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和相关要求,以及雨水管理的技术方法.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但对于国外先进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直接经验借鉴仍然较少,这里通过重点介绍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雨水“Onsite”(雨水地块内处理)的管理理念、方法以及主要雨水管理设施的用地指标,以期为国内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环境伦理观为指导分析修改水污染防治立法目的,然后以水权体系构建水环境管理权体系来完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最后从法律责任方式角度提出了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议,以期促进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保障和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相似文献   

17.
流域城市水交易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珍  刘慧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8):1772-1779
为了解决流域城市水资源短缺以及水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流域城市"的基本概念,并结合水权和排污权交易模式相关的研究内容,构建了包涵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平台;建立了一个在水务部门与环保部门共同监督管理之下的水交易市场体系,综合进行水交易.最后以黄河流域兰州段为实例,对由初始权分配比例、环境容量、交易保护价格等构建的水市场所需要的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节水技术和排污浓度不变,且购入方没有剩余的水权或排污权时,排污权交易与水权交易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十二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调整工作要求,吉林省在辖区内所有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及采样点基础上,完成了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国控监测断面的优化调整工作。在此过程中,如何从国家尺度上,既能充分反映吉林省水环境质量状况,又能满足国家对地表水环境管理需求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在确定国控监测断面及采样点的布设中.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网箱养草"净化水质技术初步试验结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金鱼藻根严重退化的特殊性,用几种栽培方式探讨将其置于类似网箱养鱼的网箱中,或散养,或适当固定,并借助网箱养鱼的沉子、浮子,使其可在水层中上下移动,利用沉水植物光合放氧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吸收N、P等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景观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水由于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及水力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水体出现藻类暴发是一个复杂问题,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达到去除藻类的预期效果。本实验采用"预氧化+混凝沉淀"除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当高锰酸钾投加量0.6 mg/L,氧化时间15 min,PAC投加量30 mg/L,沉淀30 min时,在低密度和高密度含藻水中藻类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8%、97.2%,除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