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固体废物产生量日益增多,而多种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能够提高生活垃圾热值,实现固体废物的有效减容.为了有效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对在焚烧过程中二噁英、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着重阐明了不同固废(市政污泥与生活垃圾、木材与生活垃圾等)混烧产生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固废种类、添加比例、组分、含水率等能够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较高的Cl和金属元素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而S和N元素则有抑制效应.根据垃圾焚烧的工艺条件及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发现除“3T+E”外,改变固废性质、加入抑制剂及末端处置等方法也能有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产生.通过预处理可降低固废含水率提高热值.焚烧系统中可加入碱性化合物、硅铝复合添加剂、Mg(OH)2、硫酸锰、铂和钯等抑制剂来减少PCDD/Fs、PCBs和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末端控制主要包含吸附和催化分解,其中催化分解技术更加稳定、去除效率更高,但目前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来看,在清洁生产的大背景下,拓展不同种类固体废物间的混烧,可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目的,但不同固废混烧过程中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2.
随着印刷业的快速发展,碳粉的产量不断增加,致使废碳粉排放量升高。目前,国际上对废碳粉的处置以直接填埋为主,在环境中持续累积且具有暴露风险。废碳粉中含有微纳米塑料、纳米氧化物、纳米炭等多种新污染物,存在潜在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如何科学处置废碳粉,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是管控废碳粉中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的关键。该综述首先探讨了多种典型颗粒新污染物的单独和复合生态效应以及其与环境中土壤、水体等介质的相互作用,提出废碳粉可能具备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废碳粉可通过呼吸、接触及食物链传递等途径造成人体暴露,可能会对人体呼吸系统、肾脏、肝脏、肠道代谢、神经发育、心脏代谢、血管、生殖等产生毒性,其毒性具有尺寸、剂量和暴露时间依赖性。依据废碳粉的成分组成和性能分析归纳总结了其可能的回收和高值化利用技术,并对未来废碳粉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环境健康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展望,包括:1)发展环境中废碳粉的分离提取与检测定量技术,明确废碳粉的环境赋存量和赋存形态;2)结合实验室和中宇宙模拟与机器学习来探究环境相关浓度下废碳粉的生态和人体健康效应,并实现其风险评估;3)加强废碳粉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的创新,发...  相似文献   

3.
黄波涛 《环境化学》2023,(2):435-445
为探讨典型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以上海市4种典型危险废物处置利用企业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检测表层土壤中7种重金属(Pb、Hg、Cd、Ni、Sb、Cu、As)的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特征,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Cu、Pb和Cd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且Cd的累积程度最大;4种类型危废处置利用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整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但填埋焚烧复合处置和危废回收处置企业周边分别有11%和10%的点位达重度污染等级.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7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风险指数均值为118.84,其中Cd和Hg的贡献率最高,危废回收利用处置企业周边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最高,其次为填埋焚烧复合处置企业,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固体废弃物秸秆的资源化处置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近年来以秸秆为代表的农村种植固废的污染和危害做了简要说明,提出了两大类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和生物炭资源化利用,并对各种资源化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由于农业秸秆具有一定的元素和结构组成,是一种优良的生物质材料,可以通过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生物质塑料技术、生物质能燃料转化和作为化工原料及建材来实现生物质的利用。同时由于秸秆可以转化为生物质炭,生物质炭具有固定大气碳素、改善土壤结构、修复受污染土壤、固持营养元素及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因此生物质炭资源化利用也是很好的秸秆处置途径。文章对秸秆的资源化处理途径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生物过滤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过滤是控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有效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生物过滤技术处理废气的研究,应用历史,现状,和生物过滤理论,分析了工艺的使用范围,设计及运行控制要点,列举了应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废水生物除磷的原理及特点为基础,介绍了城市污水生物除磷的主要工艺及其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因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无机矿物等特性,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炭对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是生物炭能否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改良土壤的核心问题.围绕生物炭对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从生物炭的多元性、添加量和环境条件3个方面综述生物炭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高温热解生物炭对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的积极作用要比低温热解生物炭效果好;生物炭原料来源、添加量对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添加有机肥料要比常规化肥更能提高氮循环微生物碳源的利用能力及其活性;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酚类化合物(PHCs)和重金属等的存在不利于氮循环微生物的生存.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未来应结合多种分子生态学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等手段研究生物炭对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机制,生物炭热解温度和添加量对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长期的田间试验中应注意老化生物炭对污染物和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废啤酒酵母为生物吸附材料处理水溶液中的Cd2+.为了考察废啤酒酵母表面官能团在生物吸附过程中的作用,分别对废啤酒酵母进行甲醇、甲醛化学修饰,使其表面的羧基发生酯化反应、胺基发生甲基化反应.同时对反应前后溶液pH值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后,废啤酒酵母吸附Cd2+的能力降低,证实羧基在Cd2+吸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甲基化反应后,废啤酒酵母吸附Cd2+的能力升高,是因为反应后pH值变化使Cd2+发生无机微沉淀作用而去除.表面官能团以及pH升高引起的沉淀对镉去除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地下原位脱氮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爱中  张慧  李宗良 《生态环境》2007,16(6):1814-1818
氨氮是城市垃圾厌氧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由于氨氮的持久性和生物毒性,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氮的脱除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文中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论述了厌氧渗滤液回灌、强制通风好氧填埋、准好氧填埋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四种垃圾渗滤液原位脱氮处理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工程投资、运行成本以及处理效果等;指出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原位脱氮技术的未来研究重点:填埋场内脱氮机理和脱氮速率的深入研究、工艺控制优化研究以及生物反应器填埋的实际应用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碳酸钡生产大国,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钡渣,属于危险固体废物.该文通过对国内外钡渣生产的污染现状和理化特性的介绍,结合文献资料,对有关钡渣处理利用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综合减量化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基于此,该研究以“以废治废”为思路,提出以废物协同处理为主要手段的未来综合发展方向,实现钡渣资源利用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以期为我国钡化合物环保、循环、绿色的处理处置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对防范环境风险、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重点分析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现状,识别了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管理仍存在的处置能力不足、资源化利用及收集转运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进而提出在“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危险废物管理的新策略,推动危险废物管理从安全处置到最大程度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高质量转变,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为有效推进城市群危险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无废湾区”建设,实现减污降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水循环养殖系统水处理工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海水循环养殖系统(RAS)需要控制的水质参数及相关单元水处理工艺.RAS需要对盐度、pH、温度、溶解氧等水质参数进行监测控制,并常采用物理、生物、化学处理的组合工艺,使固体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有机物以及致病微生物等的浓度维持在安全范围内.固体物质根据粒径和可沉降性的不同,可采用沉降、过滤、泡沫分离或生物过滤法去除;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硝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去除;有机物主要通过生物降解去除;化学药剂消毒以及紫外辐照是RAS常用的消毒方法,消毒剂残余及消毒副产物对水质和动物健康的影响是选择合适消毒方法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最后,列举了几种海水RAS常用的组合处理工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Lias.  J 《产业与环境》1995,17(3):26-29
实际上不可破坏橡胶轮胎的生产已使其处置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世界性问题。重复利用途径一般取决于低技术用途再循环是从废话物流中消除废办胎的最有希望的途径,成功的再循环既提供经济效益也提供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西部国家公园的废水和固体废物管理技术发展迅速。60年代以前,废水系统一般由化粪池组成,出水排到水坑或附近的河流中。60年代末期开始修建出水质量较高的处理厂。现在,所有主要设施都提供了高质量处理,而很多小设施也已提高了档次。固体废物管理计划已经取得进行,达到能从公园中清除卫生固体废物并在适当设计和控制的填埋场处置的程度。公园中固体废物的收集和贮放采用了可防止动物接近的容器和小型收集车辆。商业性废物在当地填埋场或公园外填埋场处置。为了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正在实施一项“减废、重复利用和再循环”计划。  相似文献   

15.
污泥资源化利用系列泥质标准的编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污泥处置问题,防止二次污染,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建设部提出完成污泥系列泥质标准的编制工作.文章结合广州市排水监测站的泥质标准研究工作,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污泥系列泥质标准的现状以及最新的泥质标准研究工作进展,重点对八个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分类>、<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焚烧用泥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中的控制项目、部分限值以及项目特点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生物燃气具有清洁、高效、安全和可再生四大特征,在替代和补充天然气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正成为我国新能源战略的拓展方向之一.生物燃气的高值利用是推进产业化应用的重点,脱硫环节直接影响设备运行、产品品质和工程质量.与传统的脱硫工艺相比,生物脱硫具有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等优点,是新的研发热点和产业化应用方向之一.本文综述了生物燃气生物脱硫的基本原理、主要菌种、工艺过程、工程案例等最新研究与应用情况.重点对化能营养型硫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脱硫性能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并对它们基于生物洗涤塔原理的两段式沼气脱硫工艺的应用案例进行剖析.最后,对我国发展生物脱硫技术和工程应用提出了深入研发高效工艺、实现生物燃气产业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餐饮业废油脂制造生物柴油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世界的石油产量将会逐渐减少,石化柴油燃烧后所排放的废气是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生物柴油是石化柴油很好的替代能源,文章介绍了国外废油脂处理利用和甸餐饮业废油脂的概况,提出了利用餐饮业废油脂制造生物柴油的方法和工艺流程,并讨论了利用餐饮业废油脂制造生物柴油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饮用水生物预处理除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饮用水中氮元素各种污染形式间的转化机量,介绍了国内外利用生物预处理技术除氮的工艺和经验,讨论了运行控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对生物预处理技术的除氮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中VOCs的产生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及卫生填埋等方式,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均造成危害.为促进对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中VOCs的控制,对其产生机理、排放特征及控制方法方面进行综述.已有研究表明: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产生VOCs可达100种以上.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卫生填埋可产生总VOC量分别为57.40-12 736.72 mg/kg、25.98-29.19 mg/m~3和106.20-1 103.70 mg/m~3,且VOCs组成成分复杂,种类与气体量受处理季节、处理时间、处理技术等因素影响较大.当前的VOCs控制技术包括吸附净化、生物净化、热力燃烧等.吸附净化装置简单、成本低但热稳定性差、吸附容量较小;热力燃烧适用于厌氧消化产生的小气体量VOCs,但存在着能耗高、局限性大等缺点.相较于其他控制方法,生物净化具有适用范围广、能耗低、二次污染小、去除效率高等优点,可作为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中VOCs的主要控制方法.提出未来将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VOCs产生的微生物机理研究,优化控制技术参数,提高总体去除效率作为重点研究与技术突破方向.(图2表2参76)  相似文献   

20.
丁二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广泛用于生物高分子、食品与医药等行业,市场潜在需求量巨大;同时作为一种优秀的C4平台化合物,被认为是未来12种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炼制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丁二酸等生物基产品的研究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产丁二酸菌种的种类及常见菌株产丁二酸的代谢途径、产丁二酸工程菌的改造、丁二酸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丁二酸的分离提取工艺等4个方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生物基丁二酸研究进展,其中以产丁二酸工程菌的改造为重点展开详细阐述.为提高菌株产丁二酸的能力,研究者们常采用代谢工程技术改造菌株,皆取得显著效果.近来也出现了利用ARTP法和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高产丁二酸的菌株.此外,高效的丁二酸发酵与其发酵原料,发酵过程中相关控制因素如p H、CO2和H2浓度以及发酵方式密切相关;相比其他的丁二酸分离法,原位分离法回收丁二酸具备优势.最后对产丁二酸菌种的改造进行展望,认为利用适应性进化和最小基因组等技术筛选优良丁二酸生产菌是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