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晨希 《沿海环境》1999,(1):25-26
起始于1997年初的厄尔尼诺事件,一直影响到现在.对于本次厄尔尼诺的看法,在科学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本次厄尔尼诺强度为本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并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灾害性天气.厄尔尼诺的来历“厄尔尼诺”(Elnino)一词是西班牙语“圣婴”、“耶稣之子”的意思,是指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附近的洋面上的海水异常增暖的事件.由于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一般3至7年发生一次,每次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至24个月,平均持续时间为17个月左右.据资料统计1880年至1980年的100年间共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5次,平均约每4.4年发生一次,三十年代前厄尔尼诺事件平均12年发生一次,进入七十年代后发生较为频繁,每  相似文献   

2.
水汽源区变化与ENSO事件显著影响季风区水循环过程。基于珠江中下游地区4个GNIP站点(中国香港、广州、桂林、柳州)的降水同位素及OLR(向外长波辐射)数据,研究了ENSO背景下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ENSO事件对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ENSO事件是影响稳定同位素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影响雨季降水的年内分配而实现;正常年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与截距均大于厄尔尼诺年而小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年加强 δ18O的反温度效应,厄尔尼诺年减弱反温度效应;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年热带辐合带的变化规律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其OLR场的变化与研究区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ENSO事件年不同的水汽源区相对湿度特征是造成d值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副热带及热带海温异常变化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具有一定影响,定量分析热带及北太平洋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尤其是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不同贡献,对完善两类厄尔尼诺事件预报模型及极端气候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利用海表温度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及北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变化关键区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2009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前两个模态的时空分布能够很好地表征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过程中最大海温变化的时间演变特征。热带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加利福尼亚西南、阿留申群岛和白令海一带。其中阿留申群岛地区与其他海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春季和秋季海温异常变化区域位于赤道中太平洋,夏季和冬季海温异常变化区域位于赤道东太平洋。根据热带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显著变化关键区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密切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热带及北太平洋关键海区海温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97-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其引起的强烈气候异常而受到世人的关注。本文根据部分有关资料简要介绍厄尔尼诺及其相关现象的成因、影响和目前对它的观测与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事实及其成因探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a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年减少,致使气温不断向着更高的均值状态持续增暖;尽管降水量干湿变化不甚显著,但降水的极端状况即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地形对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频次变幅的空间分布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高原季风、厄尔尼诺事件及高原积雪等因子的年际振荡是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近54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和新疆气候资料,分析新疆环境气候变化特点表明:1961年以来新疆降水量和气温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呈现出起伏波动的特点,且1980年以后波动趋势更为剧烈,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要大于拉尼娜事件.强厄尔尼诺年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年对新疆各地区降水、气温影响不同,厄尔尼诺年塔城、阿勒泰北部、巴州北部、南疆西部喀什至和田一带增湿明显,阿勒泰东部、哈密北部升温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拉尼娜”(La Nina)在西班牙语称“女婴”,为和“厄尔尼诺”(El Nino)“圣婴”相对应,也可叫它为“圣妞”。1997年底的时候正是厄尔尼诺逞威之时,全球气候异常:南亚严重干旱,导致印尼森林大火经久不熄;墨西哥西海岸和美国南加州累遭太平洋冬季风暴的袭击;而华盛顿州则偏暖少雨。 而1998年却面临拉尼娜的影响:南亚暴雨成灾,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洪水为患。中国黑龙江和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峰,大庆油田遭淹、九  相似文献   

8.
理解极端洪水事件活动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器测数据较短对洪水事件变化规律预测存在不足,而利用历史文献记录研究百年-千年尺度洪水事件的发生规律则成为一个较好的选择。洪水灾害是长江流域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官方现存历史记载为依据,构建了过去2000年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洪水事件序列,并将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代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350年之前,长江干流洪水事件受东亚季风(EASM)、西南季风(ISM)、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热带辐合带(ITCZ)移动等多种气候因素驱动,且气候驱动机制在同期不同区、同区不同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1350年之后人类活动的增强可能明显加剧了长江干流洪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鄂尔多斯北部的乌拉特中旗、呼和浩特和包头三个城市近60 年来的降水资料和 气温资料的整理和搜集,研究了ENSO 事件对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气候与灾害的影响。分析数据 得出,自1952 年来,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气候呈变暖变干趋势。1952 年以来鄂尔多斯北部地区 年平均气温增长率为0.48℃ ·10a?1,高于全国的平均气温增长率(0.22℃ ·10a?1);年降水量则处 于略下降趋势,下降率约为5.5 mm·10a?1,低于全国的平均降水下降率(12.69 mm·10a?1)。厄尔 尼诺年年平均气温高出正常年份0.2℃,而拉尼娜年的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低0.14℃。厄尔尼诺年 的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减少29.2 mm,拉尼娜年的平均降水比正常年减少23.9 mm。厄尔尼诺事 件对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灾害影响比拉尼娜事件更为显著和强烈,厄尔尼诺年鄂尔多斯北部地区 更易发生高温干旱灾害。小波分析指示,鄂尔多斯北部降水周期变化在30 a 尺度内存在2 a、4 a、 8 a 和14 a 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60-2009 年甘肃省河西地区13 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 模型计算各气象站年和月的地表湿润指数,进行标准化后统计极端干湿事件频率。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Mann-Kendall 法及Morlet 小波分析对河西地区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0 a,河西地区极端干旱和湿润事件频率在波动变化中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其倾向率分别为-0.009 次/a、0.019 次/a,且2000 年以后,趋势更为显著;空间变化上,区域内极端干旱事件倾向率的空间差异整体呈减小趋势,以2000-2009 年的空间差异为最小。20 世纪60 年代,大部分区域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增加区与极端湿润事件频率减少区相对应,而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减少区与极端湿润事件频率增加区相对应。突变分析表明,极端干旱和湿润事件频率分别在1998 年和1986 年发生突变。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河西地区极端干湿事件的主要气象因子,极端干旱和湿润事件频率的主周期分别为19 a和26 a。  相似文献   

11.
唐清建  陈谷 《环境》2002,(5):10-11
1998年厄尔尼诺带来自然灾害,使不少人吃尽了苦头,但也使一些聪明的企业尝到了天气变化带来的甜头。之后,天气因素成为企业家们进行角逐的“秘密武器”。2002年,一些企业家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于即将来临的厄尔尼诺。记者:厄尔尼诺这个“圣婴”的出现,似乎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福音,据统计,1998年它带来的暴雨在秘鲁曾造成200多人死亡和35亿美元的物质损失。但据了解,也有一些企业从中找到了商机,赚了一把。焦佩金(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  相似文献   

12.
以文冠果当前地理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物种分布模型(SDM)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适宜生境及其空间迁移趋势,进而识别可能引起迁移的气候异常因子.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文冠果适宜生境集中于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中部及南部,以及青海东部边缘、内蒙-陕西边界区域、河南北部和河北西北部边缘等地区;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文冠果适宜生境呈现出整体分布格局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高适宜生境略有缩减且向东迁移的趋势,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境丧失率为3.73%~16.6%;在未来极端气候变化情景下,文冠果空间迁移格局绝大部分适宜生境仍为恒有稳定区,迁出丧失区主要集中在适宜生境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且呈连续分布,迁入新增区仅零散分布于适宜生境的边缘地带,包括内蒙与陕西交界处、山西北部等地;采用多元环境相似度面(MESS)和最不相似变量(MOD)空间分析识别出气候异常区主要位于当前适宜生境的南北边缘,与空间迁移格局相一致.可能引起空间迁移的气候异常因子主要为年平均温度、降水量变异系数和年均降水量.空间迁移区域作为气候变化的高敏感区应予以重视,同时应针对不同的空间迁移区域制定合理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土地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气象干旱是影响人类社会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且对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危害更为显著。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甘肃地区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首先根据甘肃1969—2018年月值气象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游程理论提取干旱事件。随后采用REOF旋转正交分解将研究区划分成5个气候子区,并以每个子区为单位,基于B-G分割算法细致对比各子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趋势。最后,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究各子区干旱事件的驱动因素。主要结论有:(1)研究区干旱累积历时呈微弱增加趋势(0.475 d·(10a)−1)并存在19 a的主周期,干旱强度呈先缓和再加剧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干旱加剧显著,并呈现出西北部干旱减轻、东南部干旱加剧的空间变化趋势。(2)REOF分解的前五个模态累积贡献率为53.06%,主要的空间分布模态为:全区一致型模态和南北反向分异模态。将研究区分为5个干旱子区:河西地区、河东中部地区、河东东部地区、乌鞘岭地区和河东西部地区。(3)河西地区自1988年以来气象干旱显著缓和(P<0.01);河东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加剧趋势(0.120·(10a)−1、0.129·(10a)−1、0.072·(10a)−1,P>0.05);乌鞘岭地区在1975年以后气象干旱显著缓和(P<0.01),形成了干旱缓和与加剧变化的分水岭区域。(4)季节上,河西地区仅夏季呈缓和趋势;河东东部地区春季呈显著干旱化趋势,而秋季相反;河东西部地区春夏两季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而秋冬两季相反;河东中部地区和乌鞘岭地区季节变化呈明显一致性,前者四季均呈干旱化趋势,且春季干旱化最剧烈,后者四季均呈缓和趋势,且冬季最明显。(5)研究区气象干旱受当地气候因子和环流因子因素的共同影响,河西地区和河东西部地区对气温的响应明显而河东中、东部地区则对降水量的响应明显;乌鞘岭地区对日照时数的响应明显;NAO指数对研究区夏季气象干旱存在重要影响而ENSO事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研究区春秋两季(尤其是春季)气象干旱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对于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陕西省10市1区为例,选取6个子系统29项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陕西区域性自然灾害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经济和基础设施3个子系统是影响陕西省区域性自然灾害脆弱性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是区域应灾能力的重要表现,直接影响着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高低;陕西省区域性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关中平原及陕南秦巴山区各地级市、区自然灾害脆弱性高于陕北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圣婴”来临非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高 《环境》2002,(5):4-5
中国的洪水、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对上次厄尔尼诺肆虐带来的自然灾害人们还记亿犹新,一个新厄尔尼诺又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6.
贺凯 《世界环境》2010,(1):22-25
<正>电影《后天》和《2012》带给国人的不仅仅是好莱坞天马行空的特技效果,更多的是对人类行为以及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过去两年,是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两年,南极冰川融化加速和全球气候异常也加深了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程度。而  相似文献   

17.
华北降水资源的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华北地区1951年以来的降水测站记录进行了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发现47年来,华北夏季和秋季降水都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夏季和年总降水在1964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化,以后降水显著减少。1985年左右,秋季降水也发生了一次显著减少的变化。夏季华北降水变化的周期主要集中于2~4年、8年左右和20年左右。秋季最突出的周期是2~4年和8年左右。厄尔尼诺对华北降水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发生厄尔尼诺时,华北春季降水偏多,夏季和秋季降水显著偏少。冬季关系不显著。发生厄尔尼诺的次年春季,华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8.
<正>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会严重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热带太平洋存在东部型(东太)和中部型(中太)两种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他们分别以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为主要特征。利用观测资料和气候模型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长时间序列的ENSO重建主要集中在东太地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温,中太厄尔尼诺事件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19.
一、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 人口剧增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正在超过地球自然系统的承受力,使大气、水体受到了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枯竭,物种濒临灭绝,许多地区食品和燃料生产下降,地球上生命支持系统正在继续遭到破坏。由排放硫氧化物而形成的酸雨正在超越国境危害更多的国家;含氯氟烃和其他物质的大量排放有可能使大气臭氧层耗竭,最近许多科学家已在南北两极上空发现臭氧空洞;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继续上升,温室效应可能使气候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异常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其危害日益严重和扩大。掠夺式的开发森林、草原,  相似文献   

20.
选取哈尔滨地区空间位置构成三角区域的哈尔滨站、尚志站、通河站三个台站日气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对1955—2011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7年来哈尔滨地区气温以0.32℃?(10a)~(-1)的速率升高,超过全国平均升温值0.26℃?(10a)~(-1);降水量以~(-1)4.21 mm?(10a)~(-1)的速率减少,比全国平均水平减少的更快。小波分析表明:哈尔滨气温变化在30 a的时间尺度上存在4 a和7 a的周期;降水量变化存在24 a的主周期。ENSO暖事件年哈尔滨气温略有升高,降水量略有减少;ENSO冷事件年的气温、降水变化与华北、西北地区不同,气温明显升高,降水明显减少,ENSO冷事件对哈尔滨地区气候影响较大。哈尔滨地区在ENSO冷事件年发生旱灾的可能性更大。本文研究可为哈尔滨地区减少旱涝灾害损失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