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河池市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成为制约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且土地资源安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资源环境安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河池市土地资源压力状态和承压状态,选定24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河池市2005-2010年土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2005-2010年土地资源安全程度逐年升高,评价结果符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利用合肥市2005-2010年的生态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分析与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具有典型的农业社会特征,产业结构较稳定.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但生态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可持续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利用变化速率、剪刀差等多种分析法在时间尺度上预测了合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建立了动态模型,全面反映了合肥市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经济发展是人居环境改善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新疆沙湾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调度模型,对1999-2008年沙湾县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来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逐渐上升,可以划分1999-2004年缓步上升和2005-2008年波动上升2个发展阶段.目前,沙湾县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已到达高度协调状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之更近一步达到优质协调,从而实现沙湾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四川省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参考美国能流图绘制了四川省2010年的能流图,并对四川省2005~2010年间的能源输入、输出、消耗,以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近年来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10.8%,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石油。能源消耗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偏高,2010年达77.18%。同时构建了能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能流分析指标,分析了2005~2010年四川省能源、经济、环境两两子系统及三者系统之间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不断上升,2010年三者综合协调度0.97238。最后根据能流分析、污染物排放水平、协调度分析等结果,提出了四川省能源发展战略、能流的优化管理、节能减排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对其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涉及到的指标多而复杂。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年末总人口等15个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南京市1995-2002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南京市的实际相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根据湖北省具体区域特征,通过构建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得出湖北省12个地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偏低水平,其中武汉市是唯一具有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但优势地位不明显;其它城市可持续发展5个系统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状况,且城市特色不突出。  相似文献   

7.
基于ANN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艳  李新运  宫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114-115,121
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非线性,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中较为先进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构建模型.以山东省17个地市2001年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生活和科教状况作为带分样本,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可划分为4类,模拟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区域中主要的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将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可采用指标体系法来进行综合评价.人口包括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和人口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通过<云南统计年鉴>资料得到相关的二级指标数据,确立每个指标的权重,再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云南省各市州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根据评价结果,云南省各市州协调状况不一,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济南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济南市1999—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发现济南市在2002年以前可持续发展保持较好;2002年以后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但资源环境指数和社会发展指数出现下滑趋势,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未能与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可持续发展出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并对济南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弹性系数法对可持续城镇化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也逐步上升,其中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资源环境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2)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中、上游依次递减、局部地区呈“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差异缓慢增大。各地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个别地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下降。(3)大部分地市表现不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状态,但表现可持续城镇化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子系统发展不协调、区域间发展差距大等问题,需根据不同地市可持续城镇化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进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体制机制全面转型期。建立了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模型,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测度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态势。评价结果显示:①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渐提升;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态势上升显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但波动较大,资源环境并未得到根本好转。因此,从制度建设、区域协作、循环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熵值法、综合水平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2007—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呈小幅度的下降趋势,2014—2016年又再次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水平指数和协调发展程度基本呈正相关。2007—2014年协调发展度呈一种严重失调状态,2015年呈中度失调状态,2016年呈轻度失调状态,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越来越重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维  赵磊  王玮  陆根法 《四川环境》2004,23(6):31-34
本文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与科技政策可持续性5个方面构建了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然后就镇江市1998-2002年5年间农业发展状况作出评价,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权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绥化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人口一社会一经济一资源一环境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绥化市农业人口系统和农业环境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社会和资源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综合评价结果为庆安、肇东和北林区3个市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综合评价指数在0.50以上,而明水、青冈和兰西3个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综合评价指数在0.20以下。最后为提高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内江市沱江流域经济-环境系统1995~2010年时段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预测分析,指出了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一个由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五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式系统。本文通过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人居环境复合系统内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理论,提出衡量协调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标模型——GM(1,N)“协调发展趋势”动态模型,以此来预测未来几年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测试及其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生产力、稳定性、维持性和公正性四个方面对成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在充分考虑成都经济与环境发展现状和水平的基础上,设置了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效益、人口及生活质量、资源与环境、社会稳定与社会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个层次的41项目标;并着重从产业经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和城市集约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三年以来,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本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部分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呼和浩特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并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TOPSIS法和ARIMA-BP模型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现阶段呼和浩特市可持续发展体系中资源节约水平相对平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环境友好程度次之,社会进步水平稳定增长;未来六年,资源节约水平有较大改善,经济发展速度、环境友好程度和社会进步水平迅速增长,达到较好水平,呼和浩特市可持续水平向好的方向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根据经济和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构建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省为例,定量分析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程度。结果显示,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环境资源利用水平的变化加快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且超过自身的变化速度;总体上两系统协调系数基本持平,协调发展度由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状态向良好协调发展状态转变,协调发展趋势指数由增长状态向衰减状态转变。因此,要重视西部地区有限的环境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状况,并通过实施合理化的环境政策使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保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方面的实证资料,构建兰州市人居环境和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分别求出1999-2010年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值,定量分析了兰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结果显示,1999-2010年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由中度失调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进而提出促进兰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