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文化旅游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决定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根据不同的资源与区位,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丽江为研究平台,从空间、管理、资源等角度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1空间上采取旅游联动开发模式,区域内为"核心—边缘"联动模式,区域间为"双核联动"模式,大区域为"点—轴"联动模式;2管理模式上结合民族地区特色,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模式;3结合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采取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对国际旅游市场的主要吸引因素。但在近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流失问题,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当地居民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现实主体,并进一步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利益分配的经济学依据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使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倍增。湖南民族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因此必须从开发理念、开发重点、开发特色、开发模式等方面入手,全面、有序地推进湖南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旅游节庆产品的灵魂和内核。在文化视角下进行旅游节庆产品系统开发不仅可以增强旅游节庆产品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福建省宁德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太姥山文化旅游节是其中之一,但是其节庆产品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问题,在阐述旅游节庆产品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对其旅游节庆产品进行系统开发。  相似文献   

5.
舞台表演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旅游开发的重要途径。随着民族旅游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不断发展,舞台真实理论逐渐被引用到旅游开发领域中。舞台真实理论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舞台化的艺术创造向游客展示,使零散的文化资源凝聚成旅游吸引物。在云南省澜沧县老达保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中,一方面借助"舞台真实"理论分析老达保民族村寨旅游的舞台化表征;另一方面,基于"非遗"标签的文化传承、媒体的形象建构、"文化搭台"隐喻的经济潜力等要素诠释"舞台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湖北武陵山区已开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总结湖北武陵山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经验,对本区域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有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7.
碑林资源以其蕴含的历史沉淀和艺术价值为载体,赋予了旅游景区独特的文化内涵.以祁阳浯溪碑林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景区开发存在产品开发水平低、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参与性和体验性产品缺失、联动发展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语溪碑林景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助于景区深度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丽江为例,指出类似丽江的诸多西部多民族交错聚居区在文化旅游二次创业过程中突出自身区域主体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必须要重视非主体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让各民族社区参与能力的塑造和培育都能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协调发展。这既是文化多样性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构的内在发展要求,也是区域旅游在二次创业中发挥扩散效应的重要导向。  相似文献   

9.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文化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湖南西部作为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拥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神奇独特的古迹遗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俗艺术形式。在述评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特色以及特殊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战略构思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化商品化引起的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思考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民族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文化商品化现象进行过程分析,发现其中涉及到旅游伦理问题。从伦理学的道义论和后果论来思考民族旅游开发中文化商品化现象的实质伦理,认为民族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文化商品化现象能得到部分的伦理辩护。在文化商品化进程中应建立一种合理的程序伦理,包括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确立文化商品化评价的伦理原则,建立文化商品化的综合效用评估机制,提高利益相关主体的伦理素养和责任意识,扩大少数民族群体、社会公众、游客群体的参与,以便对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商品化进程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随着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川省内的古镇旅游日趋火爆.目前四川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如风格千篇一律、旅游策划单一、保护意识淡薄等.针对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坚持开发与保护并行,合理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命题.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详细介绍了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赋存状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产业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以实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和产业结构战略转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苗寨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了解西江苗寨的旅游发展历程,在分析旅游开发对西江苗寨民族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基础之上,探析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问题。针对西江苗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西江苗寨民族文化保护性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有可为 民族地区具备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集中表现为:①丰富多样性.我国民族地区纵跨多个纬度带,从陆上极高点到极低点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生物品种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加之50多个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人文景观异彩纷呈.②不可替代性.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下军阵"秦陵兵马俑、"壁画长廊"敦煌莫高窟等,都是世界级的精品、绝品资源;一些民族文化和民俗艺术形式,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鄂尔多斯婚礼"、纳西族古乐、白族"三道茶"、傣族"泼水节"等,独具魅力,堪称人间瑰宝.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独特性强.③原始神秘性.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其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和趋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分析,研究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文化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模式等内容,进一步提出我国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赋存极其丰富。近几年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与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相比,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开发层次低、文化产业链条脆弱、县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整合差等。通过分析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即以点带轴的旅游空间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精品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旅游对民族文化影响的人类生态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对文化和生态位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除民族文化异化的外在原因外,旅游开发和经营是导致民族文化异化的内在根本原因。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导致了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周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改变了他们同自然的依存关系,从而动摇了他们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指出为保持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持久魅力,应采取以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社区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旅游体验理论为指导,在福建省湄洲岛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湄洲岛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产品谱系研究、创新旅游活动、联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及重点开发湄洲岛中部爱情旅游产品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闽侯光明温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旅游开发是福建省旅游业近阶段焦点之一.开发模式创新是温泉旅游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实现永续经营的关键.在总结国内外其他学者对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推动力、资源利用集约程度、温泉与其他产业的对接、温泉主题文化、温泉度假区代系、温泉企业经营管理等六个方面对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解构,以闽侯县光明温泉为例,对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旅游资源开发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法律制度存在的立法重复、法律空白、上下矛盾等问题已对旅游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应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通过设立、调整和强化等一系列措施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为规范各类旅游开发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