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意义与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海山  孙放  张建强  欧阳峰 《四川环境》2004,23(2):57-58,63
本文从工业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现状,说明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初步探讨了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途径,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作用作了介绍。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例,探讨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方法,并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阐明了生态工业园建设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生态工业园建设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工业园建设应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生态工业产业链,实现区内资源循环利用并运用产业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3.
田晓刚  谢强  方自力  王蒙 《四川环境》2012,(Z1):128-132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发展低碳化和生态化的主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分析总结了我国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的5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生态学是近年来环境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以其为理论指导的生态工业园也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的相关概念和应用,阐述了生态工业园中水生态系统的目标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网络模型,以期对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外生态工业园建设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生态工业园和工业示范区建设,它是工业生态学在我国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本文分析了由传统工业园走向生态工业园的历史原因,介绍了中外生态工业园现状;分析了中外生态园建设在宏观走向上的特点;通过两个案例比照,论证了在微观层面上运作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市发展生态工业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新疆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当前处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阶段。生态工业园是现阶段产业集群、循环经济有效结合的最好形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介绍了生态工业理论与实践,分析了乌鲁木齐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提出乌鲁木齐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工业园通过将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理论相结合,有效实现能流物复。针对目前河北省未获得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现状,首先分析了生态工业园的内涵与特征,进而介绍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并对河北省如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市开发区受开发活动的影响,植被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下降,水土流失增加。基于秦皇岛开发区生态保护现状,从敏感生态系统建设、城区绿化、城市综合生态功能廊道、生态补偿、水土保持等方面,加强开发区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山市为例,对如何构建区域生态工业网络、建立企业生态链条、完善管理机制作了探讨。作者认为,构建珠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工业网络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宏观上,进行合理布局,重点考虑入网行业、地理分布、试点行业和园区;微观上,解决如何更好地构筑企业共生体和生态工业链、提高生态工业网络的竞争力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管理上,注意完善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构、保证充分的信息沟通;在政府层面上,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等,以保证生态工业网络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高寒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效应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地区道路施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高寒地区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生态恢复问题亟待解决.围绕目前的焦点问题:"道路施工对高海拔生态系统造成的显著变化将对区域环境产生何种影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潜力如何?",本文介绍了道路施工建设对原生植被、植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沿线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国内外学者关于高原道路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对生态效应评价方法和水土流失研究规律进行阐述,分析了道路生态恢复治理措施的构建规律,指出目前需要加强的研究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基础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在道路工程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园区产业链的结构将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学和产业链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根据其产业发展定位和开发区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产业链总体结构,并根据现代纺织服装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这四个主导产业对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具体设计,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完善,从而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工业园低碳发展的指标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工业园碳流过程和低碳发展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工业园低碳发展指导性指标,并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碳汇建设、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工业园的低碳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产业生态学是生态产业的学科基础。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管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并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组合、孵化及设计原则主要有十点,即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整合、柔性结构、功能导向、软硬结合、自我调节、增加就业、人类生态和信息网络。广西贵港目前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即是按以上十点原则设计的。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采煤塌陷地对矿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和效应,据此提出了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机理和研究区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5.
应用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为例,分析了平原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资源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德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进一步调控工业辅助的能值投入,保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可更新资源能值投人,以及农业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凌岚  陆雍森 《四川环境》2009,28(6):118-122
本文从综合型工业园形成的政策背景、发展历程和动力机制入手,在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产业特点等方面研究了综合型工业园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综合型工业园采取的政府和公司化交错和分工的管理模式;以多种产业并存或若干企业主导;而且大量小规模的传统企业与现代化规模化企业混杂,居住区与现代化工业并存,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空间布局和功能组团布局,尚未形成物质减量化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综合型工业园生态化稚进的内涵、理念、组成和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7.
海岛旅游开发生态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岛旅游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专项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海岛旅游开发活动渐次兴起。海岛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由于海岛远离大陆,面积狭小、地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程度低、稳定性差、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有必要对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风险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特点,包括海岛旅游开发的优势、制约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定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源,提出海岛旅游开发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雯  李升峰 《四川环境》2006,25(2):67-70
采用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方法,以中山陵园风景区外缘景区为例,在分析外缘景区生态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状况、森林群落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方面对规划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了评价,得出外缘规划的实施总体上有利于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最后对评价中有待改进的方面做了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进展,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持总体稳定。本文回顾了近20年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发展历程,分别从国土生态空间管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重点领域总结了主要进展和成效。面向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着力点,对新时期中国生态保护修复提出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800hm2,生态足迹供给仅为0.4415hm2,出现了2.1915hm2的生态赤字。虽然长株潭城市群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其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土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是一种不安全状态。针对此,提出了一些措施来改善该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