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燕  张瑞 《青海环境》2021,31(3):125-129
对比分析青海省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利用处置能力,评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平衡,并提出今后发展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青海省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之一。全省沙漠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即大都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地带。青海沙漠化土地与沙漠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的东北部,其次是青南高原西部和祁连山西部。青海土地沙漠化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沙漠化的历史过程,即沙漠化的发生发展都是在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据考证,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祁曼塔格山下的大片沙漠,历史上曾是一片草原景观,经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南市为例,通过构建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得出两者的综合指数,结合耦合度、协调度模型分析城镇化子系统和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的耦合交互机制。结果表明:2007—2016年间济南市城镇化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两者的综合指数存在波动;城镇化子系统和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间的耦合度除2007年外始终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则始终处于严重失调阶段,但耦合度指数和协调度指数都在不断增加,说明两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未来发展中,济南市要积极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推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与结构优化,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方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合理科学的土地集约利用将会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入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土地集约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方式转变和优化的途径,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经济方式的转变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关系有待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实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1]。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土地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青海环境》2001,11(4):162-164
土地是地球的表层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土地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质量和数量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土地、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不合理利用土地,地力衰竭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使土地资源永续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西文分析研究了青海省土地资源的特征和生产潜力,提出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县域单元维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总体水平较高,但内部空间差异较明显;2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和同一主体功能区内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存在不均衡现象;3各功能区内部影响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的障碍因素有所不同,优化开发区主要是生态因素,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因素,重点开发区主要是经济和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水资源及其利用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晖  杨学良 《青海环境》2004,14(4):149-152
青海省水资源总量627.6亿m^3,每平方公里产水8.68万m^3,不足全国均值的1/3。由于地广人稀,耕地少,每公顷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大,分别为全国均值的4.1倍和5.36倍。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日趋紧缺,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文章着重分析了青海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四川攀西地区冬干春旱的气候特点,分析了9种晚秋作物的产量、经济效益、生长发育动态及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8月底播种或移栽条件下,秋大麦、秋洋芋、秋豌豆、秋荞麦及秋菜的产量或效益较高。不同秋作可供不同地点或不同种植制度下选择。文章还对主要秋作的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以1987年和2000年TM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 4.4平台下提取淮北市(相山建成区)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信息,利用FRAGSTATS 3.3软件提取研究区的斑块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度、分维度及形状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据统计,长江流域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许多重要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文化科学技术力量都占全国的1/3以上。长江中上游地区(指武汉以上长江水系各江河流经的地区,包括青海、甘肃、西藏、云南、四川、贵州、湖北、陕西、河南、湖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往往着眼于一定的生态环境视角.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往往反映出不同的生态环境特性,代表不同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体现明显的生态差异性.通过对土地三级分类体系下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行了模糊赋值,评价了新疆各地(州)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二级类生态环境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国慧  樊宏  刘亚迪  张念华 《四川环境》2005,24(4):70-73,76
依据1992~2003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彭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等变化情况。总结了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形条件、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六个方面,并针对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田是上海的重要碳汇资源,但考虑了农业活动的碳排放后,是否还是净碳汇呢?本文利用《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上海近年来的农业活动的碳吸收和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发现近年来随着农田面积的不断减少,其碳吸收能力也在不断减弱。上海农业活动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施用化肥和灌溉。总体而言,上海农业仍是个巨大的净碳汇,数量约为380万t·a^-1。由于耕地面积和技术条件限制,上海通过农业增产提高碳吸收能力的潜力很小,但通过改良耕作技术,推广生态、低碳的农业耕作方式,仍有较大的碳汇发展潜力。其关键在于把农业碳汇纳入市场体系,激励农户的低碳耕作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论述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两者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提出了两者最终目标一致性的观点,并探讨了实践上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5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多功能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总功能值一直在增加,呈主城向城市发展新区到渝东北、渝东南递减的空间差异。(2)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功能迅速提升,呈现主城区最强而其他区域较弱的空间分异。生态功能大部分提升,其功能值差异明显,功能实现率呈主城区较低,渝东北和渝东南较高的空间分异。社会功能提高较快,动态度大部分快速提升,呈主城和城市发展新区较高,渝东北、渝东南较低的空间分异。(3)在土地利用子功能指标中,农业生产功能值减弱,几乎全区县的经济发展、交通、就业支持、社会保障和居住家园功能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资源供给和环境净化功能则呈主城区功能值较低,渝东北、渝东南值较高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9.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对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可划分成3种类型区;经济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是信息熵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贵港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用地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土地是土地资源中资产效益最高的一部分,是人类利用土地影响最为深刻的土地类型。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各类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贵港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该区域各地类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