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重庆市区灰霾天气变化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15年重庆市区灰霾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大气污染物与能见度的相关性。1997—2012年,灰霾天气占41.2%,发生天数没有明显变化,严重程度有所减缓。灰霾在冬季发生的天数最多,持续时间长,且容易发生重度的持续灰霾。夏季灰霾天数最少,程度最轻。PM10、PM2.5、SO2、NO2浓度随灰霾的加重而增加,其中PM2.5浓度增幅最大,O3浓度随灰霾的加重而降低。灰霾对能见度的影响大于降水天气对其的影响。灰霾天气下能见度受PM2.5的影响较大,非灰霾天气下,能见度主要受O3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郑州市2016年气象参数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等资料,经对50余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统计,分析了降水过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降雨过程对颗粒物有清除作用,且对PM10的清除效果好于PM2.5;清除效率与降水总量、降水持续时间、小时最大降水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秋冬季节长时间灰霾污染特性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2年10月与2013年1月能见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与BC质量浓度、气溶胶光散射系数、O3、相对湿度等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秋冬季节2次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长时间灰霾过程污染特性与成因。结果表明,冬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3%和67%;PM2.5、PM1占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66%和39%;较高的PM2.5与BC日均浓度相关系数(R2=0.88)体现了一次排放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及能见度的显著影响。秋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1%和69%,由BC导致的吸光效应较冬季下降了约20%;PM2.5和PM1占PM10质量浓度比例分别为68%和45%,均高于冬季;O3浓度日最大小时值的平均值接近冬季的2倍;二次来源对PM2.5浓度升高和能见度下降起主导作用。来自不同方向的2种气团在珠三角僵持,大气扩散条件差是导致这2次灰霾过程的重要外在条件,应成为灰霾预报预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一期城市(郑州、开封)2013年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这2个城市空气质量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若采用新标准,郑州、开封污染物年均浓度超标情况加重;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从51%、71%下降到35%和31%,下降了16和40个百分点;PM2.5的纳入是空气质量达标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大于NO2标准的收严和CO、O3纳入评价指标的影响,其超标率分别为58%(郑州)和63%(开封);且PM2.5取代PM10成为郑州、开封的首要污染物,其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均大于70%。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降水和风对苏州地区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利用2018—2022年逐日降水量、风向风速和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分析苏州市降水和ρ PM2.5)的月变化特征及日降水强度、降水时长和风向风速对ρ(PM2.5)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降水对PM2.5存在一定湿清除作用,全年雨日ρ(PM2.5)平均值较非雨日低21%,1—2月和11—12月最为显著。降水的湿清除效率受日降水量级和日降水时长等因素的影响,当日降水量达到中雨及以上量级时,ρ(PM2.5)下降样本数超过总样本数的60%,降水的湿清除效率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日降水时长>6 h时,降水对污染物浓度的改善作用明显,ρ(PM2.5)下降样本数超过总样本数的50%。不同风向、风速的清除作用也有差异,静风或微风状态下,高温高湿的西南风最易造成苏州地区的霾污染;当西北风速>4m/s时,受到冷锋前的污染气团南下扩散影响,ρ(PM2.5)升高;对于东北风、西南风和东南风这3个风向,当风速达到5m/s时,对污染物具有有效的干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6.
成都PM2.5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13年2月1日至3月20日、2013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对成都市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进行连续监测,同步记录气象数据。将PM2.5质量浓度与城市气象条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2月1日至3月20日PM2.5质量浓度平均为147.38μg/m3,7月10日至8月10日平均为50.19μg/m3,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时间出现在2月1—6日。成都市各气象条件中,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风速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气象要素相关性较弱,降水对PM2.5质量浓度影响也很大。改善城市通风有利于成都市大气中PM2.5的稀释和消散。通过建立3D模型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模拟成都市选定的一处密集的建成区域,分析城市空间形态对通风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假设等温的情况下,多层密集的区域对城市通风影响小,而高层对城市通风影响很大,建筑高度相近的街道与风向平行的风速大于与风向成角度的,与风向平行的街道沿线为高层的风速高于沿线为多层的,较大的开敞空间及背景风速更有利于城市通风环境。  相似文献   

7.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比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进行逐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比较和排序的重要方法,提出了4种涵盖SO2、NO2、PM10、PM2.5、CO、O3等6项污染物的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基于2013年74个城市逐月污染物浓度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指数计算方法中污染物统计指标和标准化方法不同对于主要污染物的判定有重要影响,各种计算方法中PM2.5、PM10、O3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主要污染物;除O3外其他5项污染物逐月统计指标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冬季O3统计指标与SO2、NO2、PM10、PM2.5呈显著负相关,夏季则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去除冗余信息后,PM2.5、PM10的权重被相对削弱,SO2、NO2、CO的权重得到相对强化,O3的权重夏季得到强化、冬季被削弱;综合考虑不同方案下主要污染物频率分布情况和PM2.5、PM10、O3权重变化特征,建议计算逐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时,SO2、NO2、PM10、PM2.5宜以月均值除以年均值标准进行标准化,CO、O3宜以特定百分位数浓度除以日均值标准(或8 h均值标准)进行标准化;该方法可延伸到季、半年和年度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计算。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沫 《干旱环境监测》2009,23(4):223-226
为掌握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规律,利用近年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最新资料,详尽分析了其空气质量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2008年各污染物日、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年乌鲁木齐市城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时空分布规律,即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冬春季大于夏秋季,PM10和SO2浓度夜间大于白天。在空间分布上,PM10和SO2南部区域最高,中部次之,市区北部最轻,NO2则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硫酸盐化速率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硫酸盐化速率与大气中污染物质浓度和气象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化速率不仅取决于SO2的浓度,还与PM10显著相关,是因为PM10表面为SO2的催化氧化提供了载体。气压和空气相对湿度对硫酸盐化速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空气中的气态H2O具有凝结污染物质的能力,而降水对污染物质的冲刷效应降低了硫酸盐化速率。影响硫酸盐化速率的是空气中气态H2O而非降水。气温通过影响逆温层和风速共同影响着污染物浓度的扩散和稀释,从而决定着硫酸盐化速率的增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北京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组分浓度以及降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从降水总量、降水时长和降水前颗粒物浓度3个角度研究降水对PM2.5、PM10的清除作用,同时以一次典型降水过程为例,具体分析降水对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总量的增加有助于促进PM2.5、PM10的清除,随着降水总量增加,PM2.5、PM10的平均清除率提高,有效清除的比例增加;连续降水可增强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连续降水达3d可有效降低PM2.5、PM10浓度;降水对PM2.5、PM10浓度的清除率和大气颗粒物前一日的平均浓度有较好的正相关性。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清除可分为清除、回升和平稳3个阶段,各个阶段大气颗粒物的变化趋势不同。降水对于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和酸碱性的改变具有明显作用,对于大气颗粒物各种组分的清除效果不完全相同。对于大气中OC、NO3-、SO42-和NH4+去除率较高,且这4种组分主要以颗粒态形式被冲刷进入降水中,加剧了北京市降水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苯酚-次氯酸钠示波极谱法测定水中微量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硝基铁氰化钾存在下,氨在氢氧化钠介质中与苯酚、次氯酸钠反应,其产物靛酚在滴汞电极上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NH3-N在0.003~0.22mg/L范围内,导数峰电流与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于环境水中NH3-N的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回收率在97%~105%之间,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微囊藻毒素的极谱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微囊藻毒素的一种新的测定方法.在Ni2 -硼砂为支持电解质的体系中,微囊藻毒素-RR在-1.55V产生一个极谱波.在此实验条件下,微囊藻毒素在1.50~8.00mg/L浓度范围内,极谱波高与微囊藻毒素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检测限为0.07mg/L.同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极谱电流的性质,认为该极谱波是一个催化氢波;常见无机物和有机物不干扰本法测定,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测定,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Berthollet反应示波极谱法测定水中微量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硝基铁氰化钾存在下,氨在氢氧化钠介质中与苯酚、次氯酸钠反应,其产物靛酚在滴汞电极上产生-灵敏的吸附波,NH3-N在0.003~0.22mg/L内,导数峰电流与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于环境水中NH3-N的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回收率为97%~105%,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中波台电磁辐射叠加影响估算及与实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中波电台为例,对多个不同频率的中波发射台同时运行时复合场强进行理论估算,对电磁辐射叠加影响进行分析,并将理论估算值与该台电磁辐射环境现状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得出距离发射塔近,复合场强理论估算值高于实测值,距离较远理论估算值与实测值较接近等结论。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萃取-GC/MS法测定土壤中多氯联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超声波萃取、氟罗里硅土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选择离子扫描模式测定土壤样品中多氯联苯Arochlor系列的方法.方法线性良好,灵敏度高,RSD为9.5%~12.2%,加标回收率为65.0%~105%,标准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也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pH3.3的盐酸-醋酸钠介质中.镉-邻菲啉配合物在-0.65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其二次导数波高与镉浓度在0.0006~0.1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下限达0.0003mg/L。极谱波性质的研究表明该波具有配合物吸附波的特征。方法已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错的测定,结果与其它方法吻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均三溴偶氮胂(TBA)与钙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均三溴偶氮胂与钙在PH10.7的NH_4OH-NH_4Cl缓冲介质中形成1:2络合物,利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以490nm为参比波长, 600nm为测定波长,测得ε490-600=3.1×10~4,钙量在0-3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法用于自来水、河水、井水和锅炉水中钙的直接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某高层建筑高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北京市某代表性高层居民楼顶平台作为高空电磁辐射环境水平监测点进行综合场强和选频监测,评价总体电磁辐射环境水平,并分析监测区域电磁辐射能量的来源。结果表明:该高空监测区域的电磁辐射环境总体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但高于地面水平。监测区域主要受30 km 外的中波台影响,其次是9 km 外的中央电视塔。影响最大的是639 kHz频率的中波信号,占100 kHz~300 MHz总场强的95%以上,其次是1.28 MHz频率的中波信号。提出,开展敏感建筑物规划建设时,应考虑中波的传播特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预测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根据国家相关电磁辐射标准,研究和分析了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理论预测模型,编辑了中短波发射台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计算分析程序,验证发现实际监测符合理论预测.实例计算了中短波发射台周围的电磁辐射影响,表明程序的计算结果可用于指导中短波发射台周围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锅炉烟尘测试中锅炉负荷率的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GB5468 -91规定 ,锅炉烟尘测试时 ,必须对锅炉的运行负荷进行测试 ,而实际监测过程中 ,许多锅炉房不具备测试的计量条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文章提出利用烟气量和空气过剩系数计算锅炉负荷率。在实际监测工作中 ,该方法方便、易于操作 ,所得结果和标准规定方法所得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