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超 《干旱环境监测》2007,21(3):155-155
2007年6月,在自治区环保局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支持下,新疆完成了吐鲁番、奎屯、米泉、乌苏、五家渠5城市空气质量(SO2、NOx)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验收工作,这标志着新疆城市空气自动监测水平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环保厅日前制定了《江苏省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要求,2013年实现县级以上省控空气自动站均具备PM2.5、O3、CO等指标的监测能力,形成覆盖市县、满足实施新标准评价要求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方案》对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建设范围和监测项目也作了细化要求。《方案》指出,要在2012年完成13个省辖城市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简称系统)已达116个,遍及江苏省13个省辖市(区)、34个县(市)。在这116个监测点中,既有反映市县城区空气质量的监测点,也有代表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水平的农村空气质量监测点、生态点和省级空气质量背景点等。系统每天的监测频率极高,一个子系统每天可获得数万个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4.
《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5):F0002-F0002
2012年10月11日,由环保部组织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现场会暨启动大培训仪式"在南京顺利召开。环保部吴晓青副部长、万本太总工、监测司罗毅司长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监测站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启动仪式。江苏省政府许津荣副省长到会致辞。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阶段大气污染呈现以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O3)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PM2.5的二次生成及区域性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笔者分析了中国开展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简称组分网) 监测工作的紧迫需求,梳理了组分监测的工作目标,提出组分网与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背景站监测网、区域站监测网和光化学网等的联合运用,为污染防治提供精准支撑。研究了 组分网的业务组织:分析了目前技术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亟需开展的技术体系建设内容; 梳理了组分网工作内容、各方职责,提出了形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化服务机构联合参与的工作机制; 借鉴美国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监测网等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强科研与业务化的合作发展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培训等工作的重要性。总结了 组分网建设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了监测网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简称"空气自动监测站")由采样系统、分析系统、质控系统、传输系统、辅助系统构成,承担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分析及污染状况的趋势研判。做好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日常维护,加强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数据的精确是维护空气自动监测站的重中之重。笔者就空气自动监测站在日常运行维护中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着重探讨在维护巡检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安排,2009年新疆环保系统将在伊犁河63团断面、额尔齐斯河北湾断面各建设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对2条国际河流出境断面开展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7项水质指标的自动监测。该项目将于2009年3月开始实施,9月底建设完成。建成后的水质自动站纳入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网,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由当地环保部门负责,同时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新疆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控平台自动报送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刘娟 《中国环境监测》2012,28(4):135-140
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成功搭建和有效运行,为探索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警长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需要建立全方位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源排放清单、开发区域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构建区域多层面运作机制和会商制度,建设一批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区域不同层面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是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体系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9.
通过典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结合气固相分配模拟)和传统大流量大气采样仪的比对试验,探讨了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大气固相二英毒性当量浓度和指纹特征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的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气固相分配模拟(利用Harner-Bidleman模型)的大气二英毒性当量浓度和指纹特征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的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相比,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和气固相分配模型,具有采样成本低、代表性强和易于普及等优点,适合不同区域尺度大气二英的长期同步监测。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疆12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SO2运行情况,对仪器在新疆特殊天气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针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SO2质量控制(QC)工作中仪器比对校验、异常值判断标准、仪器稳定性、数据准确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从技术、经验和方法及管理等方面为三级站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规范运行及数据分析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石河子市环境监测网评优工作圆满结束石河子市环保局于1995年下半年对石河子市环境监测网进行的首批优质实验室评比工作.现已圆满结束。八一毛纺厂、八一糖厂等4个申请评优的网站被评为市级优质实验室。石河子市环保局是国家环保局授予的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2.
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发展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义和目的,介绍了构成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6个子网,即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监测网、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水体环境质量监测网和锰三角地区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了目前该网络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计技术体系、扩大监测网覆盖面、扩展监测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自动监测阶段。完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监测系统、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监测项目,以及实现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等是下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国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措施的要求,阐述了影响DASIBI 1000大气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截止 2 0 0 0年年底 ,江苏省 13个省辖市的 34个子站全部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并编报全省自动监测空气质量周报 ,项目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同时 ,省内另有 14个县级市的 2 2个子站也建立了同样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为实现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打下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6.
兰州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是全套引进美国热电子公司的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已不间断运行两年多,该系统包括一个中心站和七个子站,中心站配备有质量保证实验室、支持室、算机室及模式室.每个子站内装有SO_2、CO、O_3、NO_x、PID、IP的连续自动监测仪器,气象仪和微机电台.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现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省环境监测中心质量专管、省辖市(地)环境监测站质量自管和兼管、县(市、区)环境监测站质量自管组成的三级网络化质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全疆各地州市环境监测站根据自治区环保局 2 0 0 2年环境监测及污染源监测纳入到制度化建设的工作布署及《全疆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的工作内容 ,已全面开展了以全疆生态、城市饮用水源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的例行监测及全疆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从 2 0 0 2年元月开始 ,全疆 1 7个城市已开始进行空气质量的隔日报、城市饮用水源地旬报及主要河流的日报工作 ,同时塔河的生态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全疆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化已初见端倪@许月英$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期间,中国初步构建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并开展了监测工作。当前,国家层面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和运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选取土壤环境监测开展较为成熟的瑞士土壤环境监测网(NABO)作为研究对象,综述了NABO的技术体系及多年来的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并结合中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现状进行讨论,认为NABO在监测网络建立、指标选取、数据分析等方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未来中国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可在此方面借鉴瑞士经验。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的建设与运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中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的建设运行与应用现状,分析了水站目前在运行管理、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利用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及保障水质自动监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