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3-6岁的幼儿尽管年龄尚小,但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喜好和独特的想法,成年人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家长以诸如"他还小"、"他动作太慢了"、"赶时间"等各种理由来包办幼儿生活中的事务;或者以自己的意志来左右甚至逼迫孩子的选择,导致孩子失望,无所适从,乃至渐渐失去自我和主见。作为家长,在孩子的选择不会对其健康、安全和成长造  相似文献   

2.
<正>特别告知:本刊2014年5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014年5-6期《2014年热词"变革"话题演绎》中针对"担当""奉献""信念与意志""目标与方向"等均有深入、深刻的论述。而这些恰恰是此文题的核心立意。2014年5期《哲理漫画赏析:价值在于奉献》与此题严密对接。原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8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  相似文献   

3.
<正>特别告知:2014年5期"多维解读"栏目《从"毛毛虫现象"到"历史新知"》针对"盲从与突破""怀疑与思考""实践与新知"等角度,深入剖析,简直就是对此题的"举例分析"。2014年4期《切莫暗淡了个性的花朵》素材二《扼杀了个性,也就扼杀了教育家》就是为此题量身定做的。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湖南卫视父子亲情秀《爸爸去哪儿》热播。这个堪称"80后育子样本"的节目让网络上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发酵。有网友感叹:"做了10年爸爸了,好像今天才懂得,儿子是这么需要我,儿子到底在想什么。"而几个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在家长中引发热议和讨论。节目中,没有妈妈陪伴,爸爸和孩子要进行72小时的单独出行挑战,众老爸直呼Hold不住。这种形式不仅让我们看  相似文献   

5.
<正>我每日必读几份报纸,尤爱副刊文章,从中颇获裨益。学生早恋已是老话题了,今年在《广州日报》的副刊"每日闲情"上连续看到两篇有关早恋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一篇是《高中老师写给早恋男生的一封信》(2014年5月27日《广州日报》),另一篇是《初二女儿收情书》(2014年6月14日《广州日报》)。我将其推荐给一些老师和家长,他们感叹若早一点读到这样的文章就好了。而今,学生早恋呈现低龄化和多发之势,用常规方法教育很难奏效。而这两篇文章却跳出了老套,做了新  相似文献   

6.
<正>复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近日在讲座中提出,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应多读、多看和多背,而学习写作应该推迟到四五年级。"年纪太小,没必要学写作文!"黄玉峰认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设置并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发展,作文教学应该放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再安排,"对小学生先别说创新!他们最早应该接受的是知识的积累;比如多读书,多背一些优美的古诗词,等年龄大一些,加上教师的点拨,自然而然就会写作文了。"黄玉峰认为,现在的教育手段违背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规律,对太小的孩子过于强调所谓"创  相似文献   

7.
<正>成长,是一个包含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话题。成长的路上,不是只有风和日丽、花香鸟语,也会有暴风骤雨、霜雪满地。让孩子们坦然地面对成长路上的风雨,并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人生力量,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这也是语文课人文性的体现,课堂训练目标则是"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教学设计篇目的选择来自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九年级上册《最忆少年时》中的四篇文章,分别是《谁是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优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去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有爱心、肯动脑、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关爱,让学生的生活充满灵气与创造,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让他们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现将思想品德课如何依照课程标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人想要生存就必须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都很薄弱。如,小学生不会扣扣子、系鞋带,高中生不会洗衣服,大学生开学成了"全家总动员"……家长也很是无奈,那么我们老师如何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呢?我们应该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放手让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要独立不仅在思想上要独立,在行动上更要独立,不能再有依赖性。首先,对学生进行榜  相似文献   

10.
<正>我读书有个习惯,读前要先翻看一下目录,了解一下书的框架,然后基本判定这本书值不值得我读。尽管久闻饶雪莉老师大名,但拿到这本刚出版的《孩子上小学,妈妈该懂的事》后,我依然是这么做的,因为我不想读没感觉的书。该书目录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入学前准备:焦虑的妈妈打好前战;二、幼小衔接期:好老师,妈妈"造";三、习惯养成期:和老师打好配合战;四、小学转折期:孩子的问题都是成长的问题;五、升学关键年:能为孩子做  相似文献   

11.
很多父母,嘴上说着爱自己的孩子胜过一切,其实他们是在自欺欺人。旨在通过电影《我是山姆》的观影感受,告诉家长,家长的爱,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最简单的爱。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老百姓关注最多的话题。教育是家庭、国家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秉承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作风。我想,教育的主要思想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品质和教授孩子知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孩子的长远发展,孩子的终生发展,孩子的实用发展。为了学生的长远未来着想,我们还应该教授学生的就是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可以更轻松地  相似文献   

13.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深入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及小学一线的教学,深切感受到优化课堂识字教学和拓宽识字渠道的重要性。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从而提高识字能力和识字效率,最终让识字成为学生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正>孩子喜读《创新作文》,受他熏陶,我和妻子工作之余也会看看,日子久了,就喜欢上了《成长有话说》。这个栏目相当于把育儿经搬到了家里,在家里就能分享到好的教育经验。我和妻子与众多家长一样,伴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一边摸索,一边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许多不可预知的变数。这些变数让我们陷入迷茫,殚精竭虑依然茫然无措。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我们最关注的问  相似文献   

15.
<正>农民工子女应该说是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知识情感、认知局限与心理特质和城市孩子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孩子渴望维护尊严而尊严时常被冒犯,内心变得敏感而脆弱;渴望开阔眼界而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而容易误入歧途;渴望过富足的生活,渴望像城市孩子一样拥有漂亮品牌服饰和时尚的通讯工具而家庭经济拮据,变得自卑;渴望自立自强而又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相似文献   

16.
<正>《我心中的那颗星》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本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在成长"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偶像崇拜"作为少男少女成长中的普遍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现象演变为疯狂而热烈的"追星",则可能决定人生的成败。为何孩子的眼里只有周星驰而没有雷峰、董存瑞?孩子们对影视明星狂热崇拜而对各路英雄冷漠淡然!孩子的成长环境缺少"英雄的召唤"。追星成簇,队伍壮大,问题频发。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海洋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五个用海"、"用海综合管控能力建设"等国家的基本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研究,分析了上述政策对海域资源配置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策略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此话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规定:小学阶段的学生要学会三千左右的常用字,第一学段应该完成近一半的识字任务。这样的识字量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爱玩、好动,又没有识字的经验。作为一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识字教学;在阅读中进行识字教学。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但他们又难免会犯错误,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如果严厉批评与指责,不仅会拉远与孩子间的距离,更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所以选用怎样的批评方式十分值得老师思考。主要围绕"绿色批评"的含义、"绿色批评"的魅力、如何在平时教育中开展"绿色批评"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给孩子一个更完美的童年,让他们真正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