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柯理平 《环境》2003,(1):50-50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和谐作为美的观念,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都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富含强烈的环境保护与审美意识。古代“天地人”三材思想近于现代所讲的人与自然关系。儒家认为人与天地构成世界整体;道家以“自然”之道来贯穿天地人,将世界视为一体。既然天、地、人、万物同出一源,那就必然会互相联系,彼此感应,人和自然就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古代“天人合一”的思  相似文献   

2.
许艳召 《环境保护》2022,(24):73-74
<正>儒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和谐的统一,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要敬畏天命、尊崇自然,积极了解并主动遵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中有着生态文明的要义,生态文明倡导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河北环境保护》2008,(4):42-47
一、我国历史上的生态文化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观 人类与自然为一体,这是生态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思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即人生存在大自然中,其生活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夫妻之间的性生活也不例外。秋天气候转凉之时,正值作物收获之季,万物已度过那宣泄洪流的阶段,人体也要开始收敛精气,表现在夫妻性爱必须有所节制;冬季里,万物步入冬眠期,夫妻性生活也必须克制到最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也是自认的一部分,终究是无法与自然分离的,于是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国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们绿色家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创新型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只有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政治理论学说、生态经济理论学说、生态文化理论学说、生态安全理论学说、生态公正理论学说、全球生态国际合作理论学说等维度着眼,才能全面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祖坟风水好,子孙穷不了”,这是旧社会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那时,风水习俗流行全国。所谓风水,一般泛指山脉、河流、地势、风向和方位。山、水、风本是自然环境的要素,并不具备意志和灵感;但封建迷信者却认为“山川精怪,地脉灵气”。因此屋基坟地,必须妥为选择,不可随意安排。如果择基不慎,轻则耗财伤身,重则家破人亡。如果屋基坟地  相似文献   

8.
向明 《环境》1998,(11)
长期以来,“风水”两字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同义词而嗤之以鼻。其实,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与处理的一种学问,只是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只能根据当时的认识来看待环境,解析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气、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解析字宙与自然的观念,就成了风水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所谓“风者,取其山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协调,这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映射出我国先贤们的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就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始终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作为文明追求,不仅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人类文明,也孕育了美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尤其是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河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无疑是“十六大”会内会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江泽民主席多次提出“与时俱进”这一理论思想 ,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 ,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所谓理论品质 ,是指一种理论所具有的高度概括的最本质的思想内涵和思维特征。用“与时俱进”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是一个崭新的哲学命题。它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思维特征。这一崭新哲学命题是“三个代表”重要…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7,45(9)
古语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千百年来,这些古老的智慧深刻地警醒我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特别是过去30多年的飞跃式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一个难以言尽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北京月坛中学的学生孙冉的《我眼中的日本同龄人:从素质差异看教育差异》一文。小作者从自己在日本的亲身经历出发,发现了中日青少年环境意识的差异:与中国青年不同,日本青年为避免“热岛现象”而宁用扇子不开空调;为避免地铁站成为垃圾站而将废物装进手提包带回家;爬山时尽管身体处于极限状态也不忘捡垃圾……。结合近年来媒体关于学生破坏环境的诸多报道,我们不难得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低效这一结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观念落后陈旧,环境思想空泛。“人类中心”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人类可…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实施的区域性环保规划,它的实施标志着我省环境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征服”、“主宰”观念的驱使下,人类残酷地掠夺和破坏自然,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一方面也迅速导致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爆发的环境“公害”,唤醒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敲响了传统发…  相似文献   

15.
西方许多环境哲学家在分析环境危机的思想和文化原因、探寻环境哲学智慧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可以确信,中国古典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生态伦理学重点关注的理论资源和源头活水。当然,这不等于说古典思想家们都是未卜先知的预言家,早已为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开出了“药方”,但是,中国古典思想本然的具备着期求与自然和谐的祈向是毋庸置疑的。的确,哲学也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刺激的产物,有其时代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重要思想源于实践,具有深厚的实践渊源和实践基础。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是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深刻感悟这一重要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创新发展和真理伟力,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态保护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保护是一个新兴的事业,应以理论创新为动力,广泛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从深层次的角度去认识、思考和解决中国当前的生态问题。本文从理论创新的一般性特征谈起,指出“生态系统方式”的管理思想是生态保护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这一管理思想的实质;随后,就科学生态保护观念的历史性突破,论述了“生态系统方式”管理思想的作用;进而就树立这一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展开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随后,党的十九大明确"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道路的"绿色发展"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有其故有的生成逻辑:来源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文化逻辑,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体现中国共产党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与目标逻辑,彰显中国为建设"美丽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的责任与担当逻辑。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对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道路,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德强 《环境》2011,(5):20-23
“莽人”虽然定居定耕在这里已有许久,但他们一直深居偏远的深山老林之中与世隔绝,交通和文化都十分闭塞和落后,所以其生育礼俗至今都保持着独特的形式。他们认为受孕是一种神秘力量进入妇女腹内的结果,万物都有灵魂,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达 《沿海环境》2001,(11):26-27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庄子。秋水》)。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有疑虑,如果人类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我们大概还处在草莽未开的原始状态。其实,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并没有现在那么多温情。人,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