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湖零点行动前后水质状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 1 998年 1 1月和 1 999年 1 0月的监测数据 ,对零点行动前后太湖各监测点位的水质状况及DO、CODMn、TP、TN、Chla等主要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 ,发现污染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人为因素外 ,非点源污染的贡献和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是影响水质改善的 2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鸭儿湖地区在上世纪60—70年代有机氯农药(OCPs)污染严重,为了改善水质1975年鸭儿湖开展了水质污染处理,并于2003年和2004年开展了清淤工作.为了解现阶段鸭儿湖地区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本文于2009年采集了鸭儿湖5个氧化塘20个表层沉积物,对有机氯农药残留进行了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为水环境质量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利用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水质监测数据,参考水质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CB/T 14848─93),评价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地表水、城市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水库水质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2014年河南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3年减少了2.62%和3.61%,降幅高于全国平均同比下降值。全省废水排放量增加趋势明显,2014年和2013年全省废水排放量分别同比增加了2.48%和2.16%。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呈现中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是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其中,省辖海河流域水质一直处于重度污染级别;省辖长江流域水质相对较好。全省城市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水质级别为Ⅱ类,但是开封市和濮阳市城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为Ⅱ类。全省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但是石漫滩水库、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宿鸭湖水库水质退化比较严重,主要的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等。尽管河南省水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河南省地表水环境质量令人担忧,特别是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一直位居全省河流污染之首,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河南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厢镇地表水水源的污染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浏河闸的运行启闭情况,对通过引排水方案来改善滞流期恶劣的水质状况.文中首先用一维Saint—Venant方程组及CBOD—NBOD—DO联偶反应方程组分别建立水量及水质模式,通过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利用1990年11月5日开闸排水期间水量与水质同步监测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满足水质规划的要求.本文对水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评价,认为只要合理组合引排方案,就能达到改善城厢镇地表水源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掌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和排放特征,对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276个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种植业流失和养殖业污染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在县域尺度上评价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水质COD、TN、TP、NH4+和NO3-浓度最大值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农村生活污染监测断面,表明全省农村生活源污染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贡献最大。2)粤北地区监测断面水质指标浓度和污染指数显著小于其他区域(P<0.001);珠三角地区生活源和养殖源污染指数(Ii=2.59和1.97)最大,以及种植源和养殖源污染比例(37%和36%)最高;而粤东地区种植源污染指数最大(Ii=1.93),生活源污染比例最高(51%)。3)县域尺度农村生活源污染状况最严重,尤其珠三角和粤东地区重污染和严重污染区县较多,以珠海金湾区(I...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跨市河流边界水质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温丽容  刘乙敏  刘国光  崔光琦 《生态环境》2004,13(2):177-179,190
对1994--2001年问广东省25个边界水质控制断面的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钾指数等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省跨市河流边界水质状况总体上趋于好转,但部分断面有恶化趋势。2001年污染较为严重的边界断面主要有西湖村、企坪、上垟、石碧、青洋大桥及雁田等6个。氨氮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水污染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6年4月—2017年3月对洞庭湖区11个监测断面396个表层水样进行采集,选取8个水质指标进行因子特征分析,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洞庭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洞庭湖水体呈弱碱性,总氮(TN)和总磷(TP)为超标污染物.单因子评价法结果表明,TN和TP为洞庭湖水质的主要限制因子,TN参与评价时,洞庭湖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综合污染指数法结果表明,洞庭湖水质状况为中污染,平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和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水质主要受p H、溶解氧(DO)、氨氮(NH3-N)和TN等指标影响,西洞庭湖水质较好,南洞庭湖次之,东洞庭湖较差.3种方法是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故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来开展水质评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主要入海河流污染及其对近岸海域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伟  崔力拓 《生态环境》2012,(7):1285-1288
利用饮马河、洋河、汤河和戴河的水文和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各河流的污染状况、营养状态、污染物入海通量及其对海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入海河流中饮马河和洋河污染较重;通过污染分担率分析,秦皇岛入海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为DIN、COD,其次为PO43--P;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汤河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戴河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而洋河和饮马河都已达到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可见秦皇岛入海河流的富营养化现象非常严重;秦皇岛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近年来基本呈减小趋势,饮马河和洋河年均入海污染物量占到秦皇岛市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4.91%;通过相关分析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的水质主要受入海河流影响,尤其是CODMn、DIN、PO43--P在河、海间存在线性关系,具有强相关性。因此应加强对入河污染物的管理,重点应放在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上,从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水质及污染状况并区分天然背景和人类污染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进行了地下水采样和测试,利用层级阶梯评价法,对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受到天然背景和人类污染的共同影响,Ⅲ类和Ⅳ类水为主要水质类别,各占45.9%,主要的超标指标为硝酸盐、锰、砷、总硬度等,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程度为轻微,农业面源污染和未经处理的生活排污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相比传统的单因子评价数学方法,层级阶样评价法将污染源纳入考虑,突出了人类污染属性,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决策。  相似文献   

10.
平寨水库是黔中水利枢纽唯一源头水库,其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包括安顺和贵阳在内的整个黔中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城市居民饮水安全.为了深入分析平寨水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于201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对平寨水库7个监测断面水样进行采集,测定TP、TN、NH_3-N、COD和DO等5个监测指标,基于分形维数权重建立水质评价模型,对平寨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平寨水库TP、NH_3-N和DO浓度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TN和COD浓度均超过Ⅱ类水质标准,主要为Ⅳ类和Ⅴ类,是主要污染因子;TP、NH_3-N和COD浓度在春季最高,TN浓度在秋季最高,DO浓度在冬季最低.平寨水库全年水质类别主要为Ⅲ类和Ⅳ类,在28个监测序列中,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的仅21.43%;平寨和跨桥断面水质最差,扈家河断面水质相对最好;春、秋季水质最差,冬、夏季次之.分形插值模型不仅能评价水质状况,而且能对同等级水质状况的优劣进行排序,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其评价结果更客观、有效,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将Mann-Kendall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综合分析过去和未来水质变化趋势的方法。首先,用季节性Mann-Kendall检验识别水质时间序列的过去变化趋势;然后,用R/S分析方法计算水质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IH),0IH0.5、0.5IH1.0和IH=0.5分别指示反持续性、持续性和白噪声特征;最后,结合水环境保护规划和进展综合推断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基于2010—2014年珊溪水库及其6条入库支流TN浓度和CODMn,对该方法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将会停止恶化或得到持续改善,然而水库TN浓度仍无明显下降趋势。水库对TN的滞留效应较强,且污染来源较多,水质的根本性改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继续控制入库支流污染,还要控制消落带污染和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污染及饮用水源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阐述了我国水污染环境的状况和危害,以及微污染饮用水源的水质特征和饮用水源中的有机污染物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13.
扎龙河滨湿地水体营养化污染特征及水环境恢复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郭跃东  邓伟  潘继花 《生态环境》2003,12(4):393-397
对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指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TN、TP、BOD,等多项水质指标都已严重超标;阐明了营养物年季变化特征;总结了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保障湿地供水、生态工程恢复及控制流域地表水污染的多项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沉水植物与生态浮床组合对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09年9月—2010年2月测定陆基围隔中水生植物种植密度、浮床水面覆盖率、水质状况、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水生生物生长状况,研究了沉水植物与植物浮床相结合的新型养殖水体净化模式对养虾塘污染原位净化及水质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养虾塘第Ⅴ组围隔(单个围隔面积为3 m×3 m)内栽种苦草(Vallisneria natans)4.0 kg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3.0 kg,与种植312株常绿鸢尾(Iris hexagonus)的植物浮床组合,对养殖污染的控制效果较好,TN、TP、CODMn分别从3.41、0.32、14.34 mg.L-1降至0.79、0.02和11.96 mg.L-1;第Ⅴ组围隔内浮游藻类Margalef指数为4.0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3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显示养殖水体环境较稳定,水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客观评价河流水质的健康及污染状况,科学分析预测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对于河流水污染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绵阳市境内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2年绵阳市12个水质监测断面的4项污染物指标监测数据,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断面水质进行评价并判断污染程度,建立带外源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NARX)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研究区域内2025年和2030年的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综合不同水期来看,在枯水期,芙蓉溪仙鱼桥与梓潼垢家渡断面的水质级别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都未能达到水质目标,满足水质功能标准的断面占12个监测断面的92%,而在平水期与丰水期各断面水质均能达到各自的标准;2)凯江老南桥、梓潼垢家渡及天仙镇大佛寺断面水质受水期影响较大,平武水文站在所选断面中总体水质较好,而芙蓉溪仙鱼桥较差;3)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及氨氮(NH3-N)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高度相关,均方误差均较小,满足水质预测的精度要求;4)从水质变化趋势来看,除天仙镇大佛寺断面2028-2030年的水质级别由2023-2027年的Ⅰ级降...  相似文献   

16.
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对维持、调节、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16—2020年逐月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多种分析与评价方法,全面阐述了白洋淀“十三五”期间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其目的在于掌握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为区域水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指导.分析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白洋淀整体水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质呈清洁状态,富营养化水平均为中度富营养,水质类别集中在Ⅳ—劣Ⅴ类,占比分别为31.2%、27.7%以及28.4%.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生化需氧量、氨氮以及溶解氧,浓度年均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溶解氧浓度呈现上升趋势.时间变化上,受降水量年内分布的影响,主要污染指标浓度年内高值集中出现在7、8月份;空间变化上,生化需氧量、总磷与氨氮浓度最大值出现在焦庄断面,其次为安州与南刘庄.分析了2020年白洋淀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波动性反弹(平稳期1—4月,反弹期5—8月,恢复期9—10月),经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2020年5月白洋淀实施了底泥清淤工程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苏玉  王东伟  文航  孙金华  黄艺 《生态环境》2010,19(8):1801-1808
着生藻类和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生物评价水环境状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水体状况的监测与评价中,以此对太子河流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研究,对整个流域的水环境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2009年7月丰水期和2010年1月平水期太子河流域本溪段着生藻类和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污染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子河本溪段着生藻类为4门22科29属,以硅藻门为优势门类;底栖动物3门10科13属,以环节动物门为优势门类。NH3-N是影响水生生物空间格局的主要水质污染因子,水量是影响太子河流域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曾婷  王鹏  舒旺  张华  丁明军  黄高翔 《环境化学》2021,40(2):583-591
为研究袁河水系水体溶解态痕量金属元素污染来源与水质状况,分别于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在袁河干流和支流采集38个表层水样,检测了痕量金属元素Cr、Fe、Mn、As、Al、Cd、Ni和Tl的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袁河水系痕量金属元素的时空特征,基于痕量金属元素水质指数评价袁河痕量金属元素污染程度,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探讨痕量金属元素污染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袁河部分金属元素时间或空间差异显著,Cr、Cd、As浓度在丰、枯水期之间差异显著,Fe、Cd、Tl浓度在干、支流之间差异显著.袁河丰、枯水期污染程度相似,主要污染河段位于宜春河段和新余河段,重度污染采样点基本上位于支流.痕量金属元素中Cr、Fe、As主要来源于城市废水,工业活动和采矿活动;Ni、Cd、Tl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Mn、Al主要来源于自然活动和采矿活动.本研究可以为袁河流域的痕量金属元素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单元分析的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难以监测控制的具体特点,基于单元分析的观点,提出了负荷贡献率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以青铜峡灌区为例,利用2005-2006年灌溉周期灌排水质监测试验资料对灌区年农业非点源污染矿化度、铵氮、总氮和总磷负荷进行了估算,并与平均浓度法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年输出盐分283万t,铵氮0.55万t,总氮4.11万t,总磷123 t;结合黄河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资料比较分析,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中盐分输出占干流区间增量的70%,铵氮和总氮分别是区间点源污染负荷的0.28倍和1.52倍,对黄河干流水质影响很大;而总磷由于输出量较小,对干流水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于桥水库水体状况分析与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于桥水库的水质状况,同时指出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的污染物的来源,并提出了防治污染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