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前言公认的石油形成理论都假定生物为石油的来源。海相和陆相成因的有机质聚集起来并在早期成岩阶段转变成非晶质的、不溶的、含烃的所谓干洛根物质(Dow,1977)。当沉积物进一步埋藏时,沉积物的温度就升高,最后达到某一温度点,开始出现干洛根的热裂解(Tissot 等,1971;de Tran 等,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对目前关于干洛根热分解生成油、气的概念作了评述。原生石油运移机制需要大量的水作为载体以把石油从生油岩运到贮油层,本文对这些机制作了讨论。过去的研究者把成岩作用期间由于转变而从蒙脱石和蒙脱石-伊利石混合层矿物中排出的层间水看作是载体水(carrier water)的最重要来源。 根据蒙脱石粘土的压实实验研究结果、层间和间隙水的排出机制的研究结果以及在这些阶段所观察到  相似文献   

3.
有证据说明石油烃类可以经地热的加热作用从干洛根的热转化生成。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一个年轻的海相沉积物(加利福尼亚坦勒盆地)中分离出了干洛根、腐植酸和脂(苯-甲醇抽提物),将它们置于充有氮气的封闭玻璃管内加热。每根管子在150—410℃之间的一个温度下、5—120小时范围内加热一定时间,加热生成的气体、液体产物(苯-甲醇抽提物)和剩余有机质由气-液色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顺磁共振波谱(ESR)和X射线衍射鉴定。  相似文献   

4.
烃形成的一般规律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工业烃都是在原岩埋藏期间由干洛根的热转化而形成的。烃形成的一般规律归纳在图1上,其中汇集了一些研究者对法国、非洲北部和西部、加拿大以及南美洲不同沉积盆地的研究结果。这个图解表明由沉积有机物质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同步和三维荧光光谱,可用于有机质成熟度、油-油、油-源岩对比等问题的研究和作为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一种新方法。用本方法对我国某些原油、岩石、土壤进行了试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引言 本文目的在于阐明,可以应用新的生物标志参数来解决原油的成熟、运移和来源问题。最近有篇报导已经指出,实际勘探工作者需要这种类型的帮助,特别是在探索油的来源和运移方面(齐格勒和斯波茨,1976)。因为现有的材料很多,本报导打算只限于油/油对比。  相似文献   

7.
<正> 引言 各种图件是地质学家在石油勘探中进行区域评价的基本工具。它们常用于表示构造要素与走向、沉积相的分布、沉积岩层的厚度和其它地质特征。虽然源岩资料已成为现在大多数勘探战略部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编制源岩潜力图却不常见。用来评价源岩潜力的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常以地球化学柱状图或横剖面图形式表示。当用源岩资料作图时,又常常只用一方面的数据(例如有机碳百分含量或者是热变指数值、镜质体反射率值或TTI值的形式表示的成熟度数据)去评价烃源潜力。编制烃源潜力图能使勘探工作者有机会将源岩资料和其他可作图的地质资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清楚地对烃类生成、运移和圈闭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8.
<正> 据文献报道,造成原油和生油岩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母质的类型、热成熟作用和原油的初次运移作用。研究是何种因素(或以何种因素为主)导致出现组分差异,对油气成因理论和盆地油源对比及资源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情况的复杂性造成了上述参量组合的多样化,给直接从野外地质剖面进行研究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为了有意识地简化一些可变参量,本研究采用以同一种生油岩在外加温加压的条件下进行系统的生油和排烃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用显微镜检测干酪根浓缩物,是工业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评价油源岩生油潜力的方法,(例如:Stap-lin,1969;Correia,1971,Bujak at al,1977)。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而且只需对通常的孢粉法做少量修改,就可获得适于做显微镜测试的试样。然而。也常会遇到,根据显微镜法检测对油源岩潜力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现在对导致油气形成有经济价值的聚集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可以简化成简单的准则和公式,石油地质工作者就能在钻探之前用地球化学估计输送到圈闭中的油气体积和成分。在大多数沉积盆地中,油在120—150℃之间从油源岩中排出,而大多数气和凝析油在150—230℃之间释放。当油源岩的初期产量超过10kg/t时,油的排出效率为60—90%。排出的油和气以被流体位能梯度所驱动的富油相形式运移。在水平有效渗透率大于1md的地层中,油和气大多数沿倾向横着向上运移。在渗透率低的岩石中,石油流体沿着将它和高渗透横向运油层隔开的阻力最小的通道(即渗透性最好或最薄的地层)垂直向上或向下运移。留在运移通道内的石油的剩余饱和度与百分之几的孔隙度不相上下。油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可帮助人们确定在石油远景区储油区中排出的石油流体的产量和组成。根据石油流体的相关系和密度,可将这些流体质量转换成体积。对可能运移石油的岩石总体积和构成运移通道的岩石的平均孔隙度进行估算,便有可能估算出运移损失。这些损失限制了石油流体离开成熟油源岩的运移范围和在远景区聚集的剩余石油的体积。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常根据沉积物所含不溶有机质(干酪根)的碳同位素比值来推断源岩一油的相互关系,因为每种干酪根都有受显微组分组成控制的特定值。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表征从各种干酪根中分离出来的每种显微组分的δ13C值,并检验每种显微组分是否都有特定值。首先,利用比重分离法从绿河页岩、Kimmeridge粘土、猿煤和其它典型样品中分离出干酪极的显微组分组(Kinghorn和Rahman,1983)。在高倍显微镜下,通过目视干酪报法利用干酪报的荧光特征,可将无定形干酪根细分为三部分,即发荧光的(FA)、弱荧光的(WFA)和非荧光的(NFA)的无定形干…  相似文献   

12.
根据石油中的碳稳定同位素具有母质继承效应,利用稳定同位素手段对原油的油指纹进行鉴定。对于正构烷烃指标,在室内对380#燃料油进行了长期风化模拟实验,在长期风化中δ13CPr/C19、δ13CPh/C19、δ13CPr/C20和δ13CPh/C20其相对标准偏差(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小于5%,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可作为诊断比值来进行油指纹鉴别。对于多环芳烃,对380#燃料油和科威特原油进行了室内长期风化模拟实验,燃料油和原油风化样的δ13Cflu和δ13Cph分别分布于-27.476‰~-26.583‰和-26.482‰~-21.914‰,各自集中于一定范围内,利用δ13Cflu和δ13Cphe双指标可区分不同油品的风化样品。研究证明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追踪油源的技术手段,可以用于风化后的油源鉴别。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对岩石样品中的干酪根及沥青进行全面和详尽鉴定的生油岩评价热解方法。这种比较热解法源于Espitalié等人的生油岩评价法,但弥补了原方法的某些不足,使热解数据得到更好的利用。建议用这种新的热解方法对岩样中的沥青进行常规分析,它要求对全岩样及抽提后的岩样各进行一次分析。两次热解曲线之差即代表沥青的热解曲线,可用来推算沥青的含量。虽然存在一些由“矿物基质效应”引起的不足之处,但是用比较热解法获得的沥青产率与常规的溶剂抽提法所得结果有着很好的相关性。沥青热解曲线可进一步划分出三个组分,从而提供了快速方便的沥青热解产物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已成功地用来进行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德士古公司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应用热解色谱和热解-气相色谱资料研究生油岩方面的新成果。 应用热解色谱,并通过分析矿物基质、有机碳丰度及成熟度的影响,提出了S_2与有机碳含量关系的新的干酪根分类图。并提出了不同成熟阶段不同类型干酪根S_2的变化范围,以作为评价有机质质量的标尺。 本文旨在阐述应用热解-气相色谱方法,从不同类型生油岩中分离出各种微量有机组分,并测定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别评价它们各自的生油潜力,并结合煤和页岩的研究,对各种类型有机质的生烃潜力进行评价。提出了Ⅰ型、Ⅱ型干酪根可作为油源,Ⅲ型干酪根不能作为油源。并提出油气生成指数可用于划分干酪根类型。  相似文献   

15.
大平原北部的蛋白石植物岩(Opal Phytoliths)中封存碳的~(13)C/~(12)C比值可作为重建古气候的依据。宿主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植物岩中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沿气候梯度土壤表层分布的植物岩的~(13)C/~(12)C此值反映了当前植被中C_3和C_4植物的比例。土壤中植物岩的δ~(13)C值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多种作用引起的:尘土对土壤表面的埋藏作用、生物扰动和可能由于雨水的渗透而引起的淋滤作用。此外,尘土和植物根系对植物岩的贡献是否有同位素效应还不清楚。土壤中植物岩的δ~(13)C值随~(14)C年龄的减小而增加,表明全新世期间,本区C_4植物的比例增大。视年龄为全新世中期的植物岩主要以C_4植物独占优势,这一事实与干旱的中全新世古气候解释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正> Pusey (1973)等曾报导一种测定古温度和钻孔剖面源岩的生油潜势的新方法(即ESR-干酪根方法)。这方法基本上包括用HCl和HF酸作溶解处理,随后用丙酮进行完全抽提。将未知热史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参数与已知古温度样品的ESR参数的标准曲线图对比,即可得到未知样品的古温度。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主要油气田都位于从北海道中部延伸到本州东北部的地区。主要产油气地层一般是秋田盆地的中中新统(约12~10Ma)女川组和其它盆地的同位地层。这些地层组主要由燧石岩、硅质页岩、硅藻岩、泥岩、泥灰岩和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用岩石评价仅分析得出的相当于女川组的青森盆地的中新统大枥和女川组源岩的生油潜力表明,与该盆地的其它地层组相比,其生油潜力具最高值。TOC、S1和S2的平均含量一般增高的顺序是泥质岩→硅藻岩→硅质页岩→燧石岩。对质页岩的有机质属于Ⅰ型,泥庙岩的属于Ⅲ型,而硅藻岩和送石岩的则为Ⅱ型和Ⅲ型之间的过渡型。这些岩石的有机质的成熟度一般比平均源岩要低。除了n-烷属烃和芳香烃外,通过热解气相色谱还在干酪报产生的烃类中发现了许多未知成分。根据芳香烃(甲苯十p-二甲苯)、轻n-烷属烃(C8~C10)和重n-烷属烃(C11~C20)的相对含量,这些岩石可分为三类:轻n-烷属烃和普通芳香烃(主要是燧石岩)类、富重n-烷属烃和贫芳香烃(主要是硅质页岩)类和贫轻n-烷属烃和富芳香烃(主要是硅藻岩)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沥青的豆甾烷、麦角甾烷和胆甾烷的成分比可以证明,有机质的类型具开阔大洋成因性质。成熟度的化学指示剂(如CPI和甾烷与三萜烷的异构化)可能  相似文献   

18.
附作用/郝恩良…(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系)//海洋与湖沼/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一1998,29(2)一156一162环信P一8 1989年3一7月在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黄河口悬浮泥沙对胜利油田的河口油和东营油吸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悬浮物对油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关系式:Qp=凡·C。’‘”.分配系数(Kd)和最大吸附童(Qm)随海水温度、盐度及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并且东营油的分配系数和最大吸附量大于河口油。黄河口悬浮泥沙对两种油的吸附作用主要是物理吸附,吸附热约为一8.6一34kJ/mol。实验结果同时表明,悬浮泥沙对油的吸附…  相似文献   

19.
<正> 前言 在未蚀变的火成岩套中,REE地球化学已被用来阐明岩浆源的化学和矿物学性质、母体物质熔融的程度、分异相的性质和顺序以及岩套各成员之间的成因联系。对于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有机地球化学的进展及分析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有机地球化学与石油地质学的结合,产生了“三位一体”(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生油机理;明确了干洛根是生油母质;提出了用反应热力学定量研究生油量,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