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吕晨  蓝修婷  孙威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8):1385-1397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乡镇街道尺度研究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对常住人口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对外来人口作用力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2)自然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除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外,坡度和河网密度分别对六环内、外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对六环外人口格局作用力高于六环内地区;3)两类自然因素叠加对人口密度作用的强化方式体现为因素相互协同或因素作用力非线性增加。5类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力交互作用探测值为1,各类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力协同增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振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38-40,61
利用改进的主成分回归分析技术考察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和经济因素对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以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为代表的人口因素和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耗结构及碳排放强度为代表的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键决定因子。研究结果为国家制订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口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个人类生态学基本问题。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多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对于人口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计划生育的政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与1970年相比,中国妇女总生育率由5.81个孩下降到2.31个;出生率由3.34%下降到2.106%;按1970年实际增长率推算到1987年,等于少生2亿人口,为社会节约2万亿元抚养金;同时在减轻资源消耗和人口对  相似文献   

4.
跨世纪人口压力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中最根本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根据我国人口庞大的基数、过快的增长速度、独特的人口结构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对策,以保证跨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呈现协调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是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项以土地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多层次研究中,土地资源数量与开发利用前景是人口承载量的基础,同时亦应把保持良好生态系统作为估算土地人口承载量的前提条件。人口承载量也是一个受时间、环境条件制约的变量,所以必须考虑技术经济因素进步对提高土地生产力与人口负荷量的影响。为了取得土地人口承载量与社会协调发展,应采取控制人口,提高土地生产力,开拓新的土地利用领域,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方案与区际间的协调发展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变化三大因素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作者提出环境变迁曲线,与人口转变曲线,工业化过程相联系,并划分了环境变迁四个阶段。根据环境变迁过程以及动因,在国际比较范围内,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环境变迁的特点,作者认为,强化减少污染型技术因素是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坚持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核电厂厂址选择与评价中的人口分布问题,文章结合国内外核电选址中的有关规定,介绍了国外核电厂周边人口分布的相关实践,阐释了我国相关法规制定与执行中的相关考虑,并提出了对我国核电厂址选择与评价中与人口分布相关因素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移民是解决贫困和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诱导式生态移民是政府根据区域生态、经济和人口和谐发展要求,对不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区或者人口超载地区的人口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诱导人们自愿迁移到指定的土地承载力有冗余的地区的一种人口迁移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政府须有必要的诱导投入、组织者要尊重迁移者的意愿、政府和迁移者都须有合理决策是其主要特点。分析生态移民的决策过程对合理决策有重要意义,认为影响政府诱导决策的主要因素有生态、人口、经济、政策和迁入地因素;影响迁移者决策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个体、迁移距离、迁入地基础设施、社区文化、迁移者的成本效益等。  相似文献   

9.
除经济增长外,人口也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甚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期,人口是影响环境污染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再次成为焦点.根据托达罗模型和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当城市预期收益高于农村预期收益,而城市尚未来得及为农村转移人口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时,由农村转移至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工业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进一步加重城市的生活污染,致使城市同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人口收缩现象突出的资源型城市为例,分析了2005年以来案例城市人口和住宅价格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住宅价格增幅和增速两个方面比较了人口收缩期内案例城市住宅价格的差异化响应特征,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住宅价格差异化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口收缩现象呈加剧态势,但人口收缩期内90%的资源型城市住宅价格呈上升态势,仅黑龙江东部、甘肃西北部、山西中部等少数资源型城市住宅价格小幅下降。(2)人口收缩背景下资源型城市住宅价格响应强度差异明显。相比之下,高强度响应等级以人口中期收缩的资源型城市、衰退型与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边境与省际边缘区资源型城市为主。(3)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人口收缩和住宅价格响应关联并不紧密,其他影响因素与住宅价格响应的关联相对更为紧密,并随着住宅价格响应强度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是我国的人口政策。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这就是“优生学”研究的问题。“优生”,就是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促使有优良和健全素质的人口增加,防止不良素质的人口增加,以改进人口的质量。也就是要求人们生一个,是一个,不出“次品”,不出“残品”。这是人民群众的个人要求,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优生学”是十九世纪后期在进化论和遗传学的科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旣涉及自然科学领域中许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度的人口规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人口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本文提出一种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基于不同城市发展情景下资源要素供给状况与城市人口需求特征,计算供需关系共同制约下的适度人口规模.以北京市通州新城为案例应用该模型,结果表明,综合决策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影响要素,通州新城到2020年适度人口规模约为75~78万,规划期内就业、社会保障、供水、住房为约束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X24 9401419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变化与环境变迁一中国现代环境变迁(1952一1990)/胡鞍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进展/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3,1(5)一l一17 环情X一4 本文主要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变化三大因素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作者提出环境变迁曲线,与人口转变曲线、工业化过程相联系,并划分了环境变迁四个阶段。根据环境变迁过程以及动因,在国际比较范围内,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环境变迁的特点。作者认为,强化减少污染型技术因素是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坚持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环境压力。图…  相似文献   

15.
X24,9600758关于人口与环境两大国策对经济影响的思考/彭坷珊(中科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一1995,8(3)一1~5环信X一39 人口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中根本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根据我国人口庞大的基数,过快的增长速度,独特的人口结构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对策:1.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邝.强化国情意识,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3.建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个典型国家(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和美国)为研究对象,利用IPAT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口总量、能源强度和人均财富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是影响其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和日本财富的积累刺激碳排放增加的作用明显.基于1978─2007年中国人口和能源相关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框架,分别构建了总人口模型及家庭户模型,用于分析我国人口数量、人口结构、能源强度及消费变化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经模型验证发现,家庭户模型的解释力度总体优于总人口模型.碳排放量的各解释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平均家庭户规模、人均居民消费额、人口结构、能源强度和家庭户数.针对适应低碳发展的人口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中国1996-2016年人口红利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运用KALMAN滤波算法考察人口结构、人口资产匹配程度和人口素质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人口结构、人口资产匹配、人口素质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口资产匹配和人口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弹性系数数值较小,人口资产匹配效应并不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弹性系数呈现两个阶段态势,前一阶段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后一阶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人口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随着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加剧;人口素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大,人口素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弹性系数均为正,表明人口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更是能源消费最大的省份.本文运用广义矩阵模型(GMM)对2000-2014年间山东省能源消费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各驱动因素中人口规模影响最大,其次为城市化水平和第二产业比重,对外贸易与GDP增长影响较小且都为负效应.因此,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费水平.本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深入研究山东省能源消费的主要驱动.  相似文献   

20.
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口群体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综合因素,这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知识的结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科学技术基础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人口文化科学素质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