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06年世界环境日聚焦"沙漠和荒漠化",关注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为全人类敲响"沙漠和荒漠化"警钟!本文从土地荒漠化这一概念入手,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以各个部门法为切入点,阐述了目前中国预防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
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进行了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0多年来沙质荒漠化防治,现代沙质荒漠化过程得到了明显的逆转,25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5.18km2,逆转区的面积比发展区的面积大1280.48km2,为该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该区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强度依然较大,危害较大的极重度和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到总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的35.64%,同时煤炭、油气资源的开发对沙质荒漠化的负面影响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因此,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空间广阔,资源丰富,但是以土地荒漠化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阻碍了该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并指出生态平衡失调是荒漠化产生的最终原因.在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荒漠化监测中的作用后,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4.
孙钰 《环境保护》2012,(18):57-58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中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受荒漠化危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土地分布广,面积大。多年来,赤峰市一直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市策,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治沙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赤峰市总土地面积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40%,中国五大沙地中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赤峰境内分布,土地荒漠化曾经严重影响和制约赤峰市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影响,赤峰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基本市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域特征及其治理措施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存在的荒漠化土地面积111.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1.6%,其中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占33.2%,水蚀作用下的占33.8%,物理及化学作用下的占33.0%。另外中国还分别有易受风力、水力作用和盐渍化影响的潜在荒漠化土地53.5万km2、87.5万km2和17.3万km2,共计270.0万km2,占国土面积28.1%。中国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条件下,人口过快增长、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如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工矿建设所造成植被破坏、污染等所致。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其分布形式有如下两个特点:(1)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区都是人类强度经济活动的地区;(2)荒漠化土地呈片状或斑点状断续分布,而不是大面积区域性连续分布。近几十年,中国土地荒漠化经过治理个别地区有所逆转,但总体上仍在发展中,如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每年仍以1.39%的速率递增。最后,针对中国土地荒漠化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对现有治理措施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及治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一个保护全球土地资源的多边环境协议,核心是各国政府、地方公众和民间组织合作制定国家和次区域/区域的行动方案,以及通过这些方案实现履约。20年来,履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的短缺,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履约工作困难重重,全球土地资源仍在继续丧失,荒漠化仍在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勇强 《环境》2002,(6):30-31
荒漠挥戈逼进我国已是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蔓延最快、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一直处于模糊状态。从1994年开始,林业部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普查,于1997年公布了下列数字: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7.6%,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但是,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确定的定义,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应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之27.3%。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以TM卫星影象数据和1∶5万地形图为调查图,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库,使用Arcview软件判读解译卫星影象数据和现地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荒漠化区域内37个县区于2004年进行了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研究;并在对1999年甘肃省第二次荒漠化监测和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和结果对比分析基础上,对荒漠化土地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347753.7 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5619416.6 hm2、水蚀土地面积2881997.2 hm2、盐渍化土地面积691383.5 hm2、冻融土地面积154956.4 hm2;监测区域内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较1999年减少232564.35 hm2,年逆转率0.21%;1999~2004年间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已经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而现有的荒漠化治理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地蔓延,主要问题在于治理的方式和投资资金的管理能力不足。在荒漠化治理中引入PPP模式,使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将政府在治理荒漠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私营企业高效的运营能力相结合,实现荒漠化治理中的共赢,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面临的荒漠化形势。  相似文献   

10.
X37 9603259黑河下游地区王地荒漠化及其治理/陈隆亨(中科院沙漠研究所)//自然资源/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考会一2996,(2)一35~42 环信N一2 土地荒漠化的表现有: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地风蚀沙化。土地荒漠化过程与水分的保证状况密切相关,也与地形和沉积物条件有关。黑河下游地区产生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上游来水量减少;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灌溉。对策:迅速解决水源问题;加强绿洲的巩固和建设;保护土地资源。图3表3参2一次完成。因而对作物需要的日光、空气、水分、养料四大因素的调节利用达…  相似文献   

11.
全球荒漠化情形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遍及六大洲,约有13.5亿人口生活在荒漠化造成的贫穷落后的困境中。全球性的土壤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可耕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内蒙古自治区又是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防线。作为中国荒漠化分布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2023年6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重点结合党所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围绕如何针对内蒙古地区沙漠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治理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内蒙古打造绿色屏障。  相似文献   

13.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4.
贵州山区典型的岩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合理的工矿开发,特别是遍布全省农村的工矿乡镇企业滥挖、乱采、无控制的污染排放,是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乃至土地资源丧失,土地退化(荒漠化)的不利人为活动因素,研究了工矿开发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防治对策,提出防治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声     
闻玄 《环境》1997,(11)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河故道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荒漠化现象一直是困扰这些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对其影响深重,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黄河故道区由于水分的减少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造成某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以山东省聊城地区的冠县为例,分析了黄河故道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除了黄河改道的影响外,还包括该区较为恶劣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作用。探讨了目前冠县荒漠化现状和治理的现状及治理所面临的困难。本着防止和减轻黄河故道区的荒漠化的目的,提出了治理黄河故道区荒漠化的四条对策,分别是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广辟渠道,增加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执法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亚洲开发银行于2001年7月批准提供61万美元的技术援助,用于治理中国西部地区的土地退化。援助项目将协助甘肃省政府开发防治土地进一步退化的综合方案,并加强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建设。土地退化是西部地区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退化造成植被破坏,营养物流失,并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地保湿能力降低。土地退化侵蚀耕地,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生态资源减少,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下游洪灾和土地流失加剧。总的来说,它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亿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近90%的农村贫困人口居…  相似文献   

18.
目前,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已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全国还有31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而受过度放牧、滥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川西北、塔里木河下游等局部地区的沙化土地仍在扩展.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相似文献   

19.
以2010年成像的RapidEye卫星遥感数据和水文地质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深入分析了敦煌盆地水环境系统对土地荒漠化形成的控制作用,并总结了不同荒漠化类型分布的地貌特征及包气带土壤剖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其中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的面积之和为9 751.9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6.53%;水环境系统对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控制作用,一方面受水库截留和近30年来灌区面积飞速扩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研究区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分别位于地下水潜水埋深大于1m和1~3m、且地下水矿化度为0~16g/L的地区;地下水潜水埋深为5m时,是研究区内(极)重度荒漠化与中度荒漠化土地分布的临界埋深,地下水潜水埋深为3m时,则是研究区轻度荒漠化与中度荒漠化土地分布的临界埋深;轻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2g/L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阜新地区土地荒漠化演变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通过对1978年、1989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对阜新地区21年来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的空间演变经历了“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荒漠化则表现为“重度荒漠化逆转,轻度荒漠化扩展”的演为格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分别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区位划分,提出了土地荒漠化区分区治理的模式,并从恢复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区域生态恢复的政策和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