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反相分配色谱法分离Hg(Ⅱ)、CH_3Hg(Ⅰ)、C_2H_5Hg(Ⅰ)和C_6H_5Hg(Ⅰ)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DTC)螯合物,在20分钟内可完成该项分离任务。色谱柱3.9mm×300mm,填充十八碳二氯硅烷化学键合固定相,洗脱液为含有10~(-4)摩尔/升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85%(V/V)甲醇—水溶液。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HgCl_2和CH_3HgCl对大鼠游离肾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结果显示,HgCl_2和CH_3HgCl均对肾细胞有明显毒性,表现为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和溶酶体β-葡糖苷酸酶(β-GD)漏出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蛋白巯基(PSH)含量降低,同时GSH和PSH含量的降低与LDH及β-GD漏出之间呈良好的相关关系.未观察到CH_3HgCl明显诱发肾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HgCl_2仅在50μmol/L以上才出现轻度脂质过氧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S.E.Manitoba应用显微测温法(MT)、激光喇曼光谱法(LRS)和气相色谱法(GC)研究了坦科(Tanco)花岗质伟晶岩底板接触带电气石和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含CH_4的水溶液包裹体产于底板角闪岩接触带的交代电气石中。用MT法获得的内压估算值低于用LRS获得的估算值(平均差=5.4±1.9MPa)。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是Th CH_4(V)的测定有误差,以及在Th CH_4(V)条件下CO_2优先进入了笼形化合物。LRS的压力估测值(12.5—18.4MPa)被认为是较正确的。根据该压力估测值得到的水相盐度高于用MT数据推算出的盐度:10—20 eq.wt%NaCl。GC全分析测得的这些包裹体的组成为:97.3 mol%H_2O,0.4mol%CO_2,250ppmC_2H_6,130ppmN_2,33ppmC_3H_8,11ppmC_2H_4,3ppmC_3H_6以及痕量C_4烃类。该组成大致类似于MT算得的组成(92%H_2O和8%CH_4,水相中溶解的7 eq.wt%NaCl和CH_4相中溶解的2 mol%CO_2),据估计,这是由于在电气石中以单一成因包裹体占优势的结果。但是在组成上仍存在两点差异:1)该流体由GC测得的CH_4/CO_2比值为5.33,明显低于由MT揭示的比值(49.0);2)与GC测得的H_2O含量98 mol%相比,由MT估算的H_2O含量为92mol%。GC的分析结果可能是由于受到电气石中次生包裹体的污染。但是,次生包裹体的含量低说明,它们不可能是造成这种偏?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气体,也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它通常是用汞盐来测定的。本文作者研究出一种不使用危险汞盐的测定方法。二氧化硫被吗啉[NH(CH_2)_(?)O(CH_2)_2]溶液吸收,然后再与过量的酸性重铬酸盐溶液混合,重铬酸盐中的六价铬被二氧化硫还原为三价铬。用二苯碳酰二肼[CO(NH·NH·C_6H_5)_2]测定六价铬。生成一种可溶性红紫色络合物,它在54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当用试剂作空白时,还原反应后所产生红紫色络合物的吸光度的减少,是与用于还原反应的二氧化硫的浓度成正比的。当溶液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在0.4~4υg/ml 范围时,比耳定律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Ti/RuO_2-IrO_2和Fe电极的电氧化-电絮凝工艺处理柠檬酸-镍(citrate-Ni)的重金属络合废水,探究电解质、pH、电流密度和处理时间对citrate-Ni的影响及破络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aCl为电解质,初始pH值为5,电流密度为100A/m~2,电氧化反应25min,电絮凝反应20min时,Ni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9.6%和75%,出水Ni和COD的浓度均满足《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的要求。Citrate-Ni的破络机制为:通过Ti/RuO_2-IrO_2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产物HOCl的作用,破坏其络合结构,生成C_3H_6O、HCOOH、CH_3COOH、C_3H_6O_3、C_4H_8O_3和C_5H_6O_5等小分子物质,同时释放Ni~(2+);再利用Fe-电絮凝产生的新生态Fe(OH)_2对Ni~(2+)的吸附和混凝沉淀作用将其去除。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装置生产过程中需采用一氯二乙基铝作为促进剂,它系采用倍半烷基铝(Al(C_2H_5)_3Cl_3)以食盐(NaCl)络合处理,经减压蒸馏所得到的产品Al(C_2H_5)_2Cl。余下残渣以Al(C_2H_5)Cl_2·NaCl络合物成分为主,称为烷基铝残渣。由于残渣中含有少量Al(C_2H_5)_2Cl,遇  相似文献   

7.
对东太平洋隆起13°N热液的气体浓度和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在大多数贫Mg样品(≌5×10~(3-)mol/kg)中,气体浓度为:(3—4.5)×10~5 cm~3 STP/kg的He,0.62—1.24cm~3 STP/kg的CH_4,(10.8—16.71)×10~(-3) mol/kg的CO_2。样品含有大量由与钛取样瓶反应所产生的H_2(95—126cm~3/kg)和某些CO(0.26—0.36cm~3/kg)。CH_4和CO_2的δ~(13)C(分别为-16.6—-19.5,-4.1—-5.5)表明温度为475—550℃,而δ~(13)C_(co)与在接近取样温度的350℃下CO_2对Ti的还原所形成的一致。~3He/~4He在(7.5±0.1)R_A是非常均一的(~3He/~4He=1.0×10~(-5)),非常类似于已发表的资料以及(14—2.1)x10~6之间的CH_4/~3He比值。水的~(18)O和D显示出富集,分别为0.39—0.69‰,0.62—1.49‰。这些值相当于水/岩比为0.4—7。明显的~(18)O富集表明大洋同位素组成并没有完全被热水循环所缓冲。根据热水通量和地幔~3He通量对~3He-热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2-氨基-5-二乙基氨基甲苯盐酸盐(简称CD_(-2),下同),分子式为(C_2H_5)_2NC_6H_3CH_3NH_2·HCI,分子量214.75,外观呈无色或微带粉红色的晶状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放置后,逐渐变成淡红、深红或紫褐色,影片洗印生产中,CD_(-2)作为彩色显影剂,随生产废水排入水体后,可能造成水质污染,本工作结合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任务,研究了CD_(-2)对水质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 尽管经常怀疑压碎的矿物中逸出的恶臭气昧主要是H_2S,但至今还是很少把H_2S作为流体包体主要成分来描述。据Roedder的关于流体包体成分的详尽资料(1972),与CO_2、H_2、N_2、CH_4和CO相比,H_2S和C_2H_4是次要组分。  相似文献   

10.
诺氟沙星降解菌NOR-36的分离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分离筛选技术从医药厂废水池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可以以哌嗪为一级基质共代谢降解诺氟沙星的菌株.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此菌株初步鉴定为山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prae),命名为NOR-36.当菌株NOR-36在温度为30℃、pH 7.0、诺氟沙星起始浓度为5 mg·L~(-1),哌嗪与诺氟沙星浓度比为5∶1时培养10 d降解率可达92.6%.而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不加一级基质的空白实验中诺氟沙星的降解率最高仅为8.5%.可知菌株NOR-36以哌嗪为一级基质对诺氟沙星进行共代谢生物降解,其对诺氟沙星的降解率显著提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确定菌株降解诺氟沙星的过程中产生3种主要的中间代谢产物,分子式分别为:C_(16)H_(18)FN_3O_4(产物1)、C_(14)H_(16)FN_3O_3(产物2)、C_(12)H_(11)FN_2O_3(产物3).分析中间产物结构可知:NOR-36首先在共代谢关键酶作用下使诺氟沙星哌嗪环上碳氮键断裂,并且中间位置碳原子被氧原子氧化,加氧形成羰基,得到产物1;之后产物1继续被氧化,碳氮键继续断裂,—COCH_3基团被去除生成产物2,最后产物2经氧化后,—CH_2CH_2NH_2基团被去除,最终得到产物3.  相似文献   

11.
汞的甲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汞的甲基化是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并且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全面总结了汞的甲基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包括汞甲基化的主要场所、汞的生物甲基化过程、非生物甲基化过程以及影响汞甲基化的因素。并指出研究低纬度带(热带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中汞的甲基化机制及其环境生态影响对汞全球循环的贡献,是今后汞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万山汞矿区污染农田的土壤和稻米采样,结合实验室盆栽小白菜实验,利用BCR法进行形态分级,选取4个浓度汞含量的土壤,研究了小白菜可食部分和稻米对汞的富集以及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和作物吸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小白菜和稻米均属于低富集植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36%和0.07%。土壤中各类汞形态与作物吸收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汞的酸可提取态与两种试验作物均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F1均大于0.97;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与酸可提取态间可能存在关联吸收,其中对于小白菜和稻米,RF1+F2及RF1+F3均高于0.961 3;而作物对于残渣态汞的吸收则可以排除,但有机结合态汞与稻米中汞含量也存在相关性,RF3=0.967 4。试验结果可为工程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原子荧光冷汞法测定地表水中的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庆华  胡伟 《环境工程》2012,30(2):98-100
建立原子荧光冷汞法测定地表水中的汞,通过实验及查阅相关资料对部分实验条件,如仪器的负高压和灯电流、屏蔽气和载气的流量、硼氢化钾和氢氧化钠的浓度、酸及其浓度等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汞的检出限为0.019μg/L,相关系数r>0.999,加标回收率为93.7%~106.4%,相对标准偏差0.79%~3.59%。实验结果表明:原子荧光冷汞法测定地表水中的汞具有简便、快速、清洁、高效、安全等优点,灵敏度高、精确度和准确度好、检出限低,是测定地表水中汞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总汞及其各形态未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气和水生生态系统中汞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燃煤、汞齐法采金和人造水库等引起的环境汞污染问题以及汞在热带地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底泥中汞形态转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浦江某支流上海市区河段底泥中汞形态分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水溶态汞和酸溶态有机汞之和占很大的比例(8—18%)。通过底泥在静止河水作用下的转化试验,发现底泥中水溶态汞、酸溶态无机汞以及碱溶态汞占总汞的百分含量分别呈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的动力学规律而衰减,其它各形态汞则随时间呈指数增加,转化速率几乎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水溶态汞向水相的释放量甚微,不会污染水体。通过各形态含量之间的相关,发现各种汞形态最终均转化为稳定的王水溶态汞。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两次金汞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贵州省废弃汞矿山万山矿区地表水不同形态汞(活性态、溶解态、颗粒态)的含量进行测定。样品活性态汞为1.04~402 ng/L;溶解态汞为12.5~426 ng/L;颗粒态汞变化很大,最低只有1.38 ng/L,最高达4 427 ng/L。研究表明:(1)直接与矿山冶炼活动排放物炉渣接触的溪流水污染程度最高,总汞高达4.46μg/L;(2)与矿山开采活动排放的废石或贫矿石接触的溪流水污染程度较低;(3)远离汞矿开采、冶炼活动区的地表水总汞接近汞矿化带背景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管道煤气生产中汞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城市管道煤气生产中可能存在的汞污染,对贵阳市管道煤气及煤气生产所使用的洗精煤、煤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产品焦碳、焦油及焦炉煤气脱硫洗涤物硫浆中汞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管道煤气中汞的含量低于二次金汞齐-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限0.05ng/m3,较贵阳市城区大气汞的含量还低。在原煤转化为城市管道煤气过程中,煤中的汞在煤气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脱除:其中原煤的洗选过程是最主要的脱汞过程,约75%左右的汞在该过程中被脱除;焦碳中汞含量占洗精煤汞含量的14.1%;煤焦油中汞含量占洗精煤中汞的15.5%;硫浆的生成过程则脱除了煤气生产用洗精煤中51%的汞。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万山汞矿区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汞的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两次金汞齐一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贵州省废弃汞矿山万山矿区地表水不同形态汞(活性态、溶解态、颗粒态)的含量进行测定。样品活性态汞为1.04~402ng/L;溶解态汞为12.5~426ng/L;颗粒态汞变化很大.最低只有1.38ng/L最高达4427ng/L。研究表明:(1)直接与矿山冶炼活动排放物炉渣接触的溪流水污染程度最高,总汞高达4.46μg/L;(2)与矿山开采活动排放的废石或贫矿石接触的溪流水污染程度较低;(3)远离汞矿开采、冶炼活动区的地表水总汞接近汞矿化带背景参考值。  相似文献   

19.
对21个金属矿区作了调查,发现埋藏深达300m或被160m厚土壤覆盖的矿体以及富汞岩石在其上方土壤中含汞量明显增高。本工作初步探讨了含汞地质体中汞的迁移和转化。试验表明,地质体中汞呈多种存在形式,其中汞可转化为气态和可溶态,并沿岩石孔隙和断裂构造向上迁移。含汞硫化物中汞的迁移是与汞的含留及其存在形式、矿物组成、地下水的性质和活动以及迁移通道的发育程度有关。在含氯离子浓度高的地下水条件下,可溶性汞将以稳定络合物形式长距离迁移。土壤中的有机质,铁、锰高价氧化物,粘土矿物等对表层土壤中汞的富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浓缩消解、冷原子吸收的方法 ,测定水中的痕量汞 ,通过多次实验 ,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