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型溞母溞暴露于氨氮所产子代对氨氮毒性的耐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受试生物,在测定了氨氮对大型溞的急慢性毒性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慢性毒性试验中暴露于氨氮环境下的母溞所产子代对氨氮的毒性响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大型溞的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165.97和69.54 mg/L.21 d慢性试验结果表明:大型溞的生长指标——脱皮数是对氨氮最为敏感的毒性参数;其慢性毒性下限值(LCL)和慢性毒性上限值(UCL)分别为1.88和3.75 mg/L;据此计算出的慢性毒性值(CHV)为2.66 mg/L,急慢性比(ACR)为26.14.在慢性试验中,暴露于毒物的母体所产的子代幼溞,与对照组相比,其48 h LC50都有所增大(增幅为13.7%~56.2%),说明对毒物的适应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
以青鳉鱼和大型溞为代表性水生生物,研究三唑酮对其不同测试终点的慢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以生存、生长、繁殖为测试终点,青鳉鱼的NOEC分别为76,60,5μg/L,基于大型溞蜕皮次数、生长和繁殖的NOEC分别为25,100,200μg/L.由此可见,青鳉鱼比大型溞对三唑酮的毒性更敏感.比较不同测试终点,青鳉鱼的繁殖类指标最敏感,其次是生长、生存;相比大型溞的繁殖以及幼溞的生长,其幼溞的蜕皮次数指标更为敏感.因此,低剂量长期暴露下三唑酮会对水生生物的繁殖能力造成一定的损伤,评价其水生态安全应全面考虑不同生物种群的不同测试终点,尤其是鱼类繁殖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环境相关浓度下的药物对大型蚤的多代慢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无脊椎动物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供试水生生物,以磺胺甲恶唑、氧氟沙星和布洛芬作为目标污染物,在环境相关浓度下,对大型蚤进行6代慢性毒性研究.磺胺甲恶唑在0.8,8.0,80.0μg/L下,对大型蚤生殖和生长指标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影响.200.0μg/L的氧氟沙星显著降低了F3(孤雌生殖第三代)和F4代的产卵数.900.0μg/L布洛芬明显延长了F3和F4代第一次产卵时间,并显著降低了F3、F4和F5代第一胎产卵数.在6代培养中,复合暴露M1处理(最低浓度药物混合物)没有表现明显效应,M2和M3处理在后面世代中明显延长产卵时间,降低产卵数量.相对于3种药物的单一暴露,复合暴露M2和M3处理增强了对大型蚤产卵时间和产卵数量的影响,提前表现出世代差异.2.0μg/L及20.0μg/L的氧氟沙星和9.0μg/L及90.0μg/L的布洛芬在连续6代的孤雌繁殖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影响,200.0μg/L的氧氟沙星和900.0μg/L的布洛芬在前几代对大型蚤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或耐受性,而在后几代中,大型蚤出现产卵时间延后或产卵数量减少的现象,对大型蚤繁殖的影响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和世代差异性.在目前检测环境浓度(MEC)下,3种药物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对大型蚤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4.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plastic, MPs/NPs)和红霉素(ERM)是水环境中检出浓度较高新污染物,二者共存产生复合生态毒理风险.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研究不同老化程度的纳米聚苯乙烯塑料(PS)和ERM单独与联合暴露对浮游动物生长、繁殖、游泳等生态行为及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PS和ERM能够显著影响大型溞生长、呼吸、氧化应激等多种生理行为,上调大型溞发育繁殖相关基因表达,下调抗氧化防御系统及解毒相关基因的表达.PS存在能够降低ERM对大型溞生殖、抗氧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毒性影响,增强大型溞生长发育毒性,且PS老化程度越高对ERM生物毒性的影响效果越显著.本研究为评估抗生素和纳米塑料共存污染对水生生物种群稳定和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水溞是水生生物链的关键成员,也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实验生物,研究草甘膦和氰氟草酯对水溞的慢性生殖毒性作用有益于深入了解水面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为除草剂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试验以隆线溞为材料,研究2种除草剂对水溞的初产龄、产溞数、雄溞百分率、幼溞和母溞产溞后死亡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3.33 mg/L草甘膦和3.16 mg/L氰氟草酯的溶液中,隆线溞的初产龄平均延后2 d和4.7 d,雄溞百分率分别增加13.8%和13.3%,幼溞死亡率12.5%和16.7%,母溞产后死亡率是10.5%和8.6%,毒性随代数递增。草甘膦和氰氟草酯显著刺激第1和第2代母溞增大产溞量,随后快速下降,且浓度越高毒性越大。说明这2种除草剂对隆线溞具有显著的生殖毒性,影响水溞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已成为海洋和淡水生态环境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有关微塑料对淡水生物影响的报道仍然较少.试验选择淡水模式动物大型溞作为受试生物,以2 μm聚氯乙烯微粒(PVC)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PVC微塑料对大型溞繁殖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表明,PVC对大型溞的48 h LC50为20.5 mg·L-1.21 d慢性毒性试验发现,随着PVC浓度的增加,产第一胎时间显著延迟,第一胎产幼溞数明显下降;总胎数在2.56 mg·L-1和5.125 mg·L-1 PVC处理组无明显差异,而10.25 mg·L-1处理组显著增加,但所有处理组产幼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同时,PVC暴露大型溞48 h后显著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α-酯酶(EST)、热休克蛋白70(HSP70)、精氨酸激酶(AK)和血红蛋白(DHB)基因表达.试验结果表明,PVC微塑料能干扰大型溞体内基因表达,长期暴露可显著降低大型溞繁殖量,水体中PVC微塑料的长期存在将对水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7.
采用半静态暴露的方法,以大型溞的死亡率、显微结构损伤、蜕皮率、游泳行为等作为毒性测试终点,研究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ZnONP)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ZnONP水溶液稳定性差,在溶液中沉降率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Zeta电位降低.ZnONP对大型溞处理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3 mg·L~(-1),ZnONP致大型溞的死亡率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ZnONP暴露会使大型溞肠道和体表损伤.经显微结构观察发现,ZnONP可粘附在大型溞体表面,并引起大型溞游泳的垂直高度升高,大型溞蜕皮时间延迟,成功蜕皮率降低.结果表明ZnONP对大型溞个体和行为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其毒性效应的机理与其颗粒物对大型溞肠道和体表粘附有直接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合理地评价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四溴双酚A和三溴苯酚对大型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四溴双酚A和三溴苯酚两种溴系阻燃剂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危害,测定对比了四溴双酚A和三溴苯酚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48h-LC50,48 h半数致死浓度)和慢性毒性(包括21 d繁殖量、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毒性影响的EC5(5%效应浓度)或NOEC(最高无效应浓度)等),在此基础上采用评估因子法外推四溴双酚A和三溴苯酚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四溴双酚A和三溴苯酚对大型溞21 d敏感繁殖毒性终点EC5(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均比48 h急性毒性LC50低2个数量级,且低于其对繁殖量毒性影响的NOEC.危害评估结果显示,三溴苯酚和四溴双酚A基于慢性毒性的PNEC低于基于急性毒性的PNEC.以繁殖量、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毒性危害的EC5值作为大型溞繁殖毒性指标可能比NOEC更能敏感地表征化学品对溞类的危害,四溴双酚A和三溴苯酚对大型溞的慢性繁殖毒性作用相比急性毒性作用更应引起关注,采用以慢性毒性数据为基础的危害评估结果可以较好地保护物种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日令大型溞对毒物的敏感性,对大型溞7d的体长指标与21d的繁殖量指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毒物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在试验后的7d内已可从其体长的变化显示出来,并与21d的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等效。从而得出结论,传统的大型溞慢性毒性试验周期可缩短为7d。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植物化感抑藻物质的生态安全性,通过48 h急性毒性实验和21 d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了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典型化感物质壬酸和焦酚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生长和繁殖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壬酸对大型溞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75.08 mg·L-1和38.55 mg·L-1,焦酚对大型溞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18.89 mg·L-1和13.71 mg·L-1.21 d慢性毒性实验中,2.0 mg·L-1的壬酸和焦酚对大型溞生长仍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在高于0.5 mg·L-1浓度水平即显著延长大型溞首次产溞时间,降低其产溞个数(p<0.05).大型溞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随壬酸和焦酚浓度增加而减小,2.0 mg·L-1壬酸和焦酚对大型溞净增殖率的抑制率分别为42.40%和38.86%,对大型溞内禀增长率的抑制率分别为25.00%和20.83%.研究表明,壬酸和焦酚对大型溞的繁殖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仍需结合原位试验在更大尺度上评估植物化感抑藻物质的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大型和斑马鱼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静态生物急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大型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命早期阶段的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大型的幼接触不同浓度的双酚A和四溴双酚A,活动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48 h的EC50分别为8.91和0.69 mg·L-1;对斑马鱼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96 h的LC50分别为9.06和1.78 mg·L-1.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和类的毒性评价标准,这2个化合物都属于高毒物质.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斑马鱼生命早期阶段毒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造成胚胎发育畸形甚至死亡,斑马鱼胚胎72 h孵化畸形是双酚A的最敏感指标,EC50为2.90 mg·L-1,72 h未孵化是四溴双酚A的最敏感指标,EC50为0.14 mg·L-1.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鱼卵发育有显著影响,双酚A对鱼卵有致畸作用,四溴双酚A抑制了鱼卵孵化.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With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newpesticide ,insecticidehasgreatlyreducedtheharmofpesttocrops .Bifenthrinisaneffectivepyrethroidinsecticideandacaricideagainstawiderangeofinsectpests ,anditisverypoisonoustomammal,aquatic .Thisinsecticideiswi…  相似文献   

13.
nTiO2(纳米二氧化钛)可作为其吸附污染物的运输载体而影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与毒性,为明晰nTiO2吸附As(Ⅲ)(三价砷)后作为As的运输载体对水生物体内As累积与毒性的影响,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nTiO2浓度、As(Ⅲ)不同暴露水平相互作用下蚤体中As与Ti的累积含量、毒性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TiO2可在30 min内吸附As(Ⅲ)至平衡,其中2、20 mg/L的nTiO2对75 μg/L As(Ⅲ)的吸附率分别可达31.38%、51.84%,蚤体内As的累积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9和3.8倍,表明nTiO2可作为运输载体提高As(Ⅲ)在大型蚤体内的累积;但不同As暴露水平下蚤体As和Ti含量的相关关系表明,nTiO2作为载体的运输作用可能会因As暴露水平的增加而减弱.另外,nTiO2虽然作为运输载体提高了As(Ⅲ)在大型蚤体内的累积,但并未增加As(Ⅲ)对大型蚤的毒性.添加2、20 mg/L的nTiO2后,As(Ⅲ)对大型蚤的24 h IC50(半抑制浓度)分别从0.93 mg/L增至2.53和2.97 mg/L,表明nTiO2降低了As(Ⅲ)对大型蚤的毒性.研究显示,nTiO2虽增加了As(Ⅲ)在大型蚤体内的累积,但却降低了As(Ⅲ)对大型蚤的毒性,这有利于对nTiO2及其复合重金属污染风险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4.
The acute toxic effect of the pesticide cypermethrin to Daphnia magna HB was examined. D. magna HB was exposed to cypermethrin at concentrations of 0, 1, 3, 5, 7, and 9 mg/L for 24 h. Data showed that the 24 h-LG50 of cypermthrin on D. magna HB was 4.81 mg/L. In contrast, the 24 h-LC50 of K2Cr2O7 (the national standard toxicant) to Daphnia magna was 0.38 mg/L in the current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aphnia magna was very sensitive to pesticides.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the culture condition(such as hardness, temperature and DO etc. ) on Daphnia magna HB was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生物测试,研究了加乐麝香和重金属镉在模拟城市径流和清水条件下对大型水蚤(Daphnia magna)的单一、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单一毒性效应试验中,当暴露时间为24,48h时,加乐麝香和镉在模拟城市径流条件下的EC50值分别为2.455,1.187mg/L以及0.384,0.304mg/L;在清水试验条件下的EC50值分别为0.533,0.189mg/L以及0.359,0.244mg/L.2种污染物在模拟城市径流条件下EC50值均高于清水条件下的EC50值.采用毒性1∶1试验测定2种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当暴露时间为24,48h时,在清水条件下AI>0,二者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协同效应;在模拟城市径流条件下,AI<0,联合毒性效应为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6.
苯乙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标准实验动物大型蚤(Daphina magna)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探讨苯乙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苯乙烯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大型蚤和斑马鱼随增加在含苯乙烯溶液中的暴露时间,半致死浓度呈下降趋势,反映大型蚤和斑马鱼对苯乙烯毒性的耐受程度随时间降低。苯乙烯对大型蚤和斑马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11.35mg/L和121.04 mg/L。本试验分别通过每6h和每4h换水一次获得各时间段的大型蚤和斑马鱼的LC50值,由于在6h和4h内各浓度组中苯乙烯还存在较强的挥发,因此实际的致死浓度小于试验获得的大型蚤和斑马鱼LC50值。根据苯乙烯的毒性和遵循最敏感的原则,苯乙烯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浓度应低于0.11 mg/L。  相似文献   

17.
水质基准甲壳类受试生物筛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筛选我国甲壳类基准受试生物, 依据其分布范围、 生态学意义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甲壳类生物, 从ECOTOX数据库及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搜集其毒性数据, 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分别对浮游甲壳类和底栖甲壳类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 溞科的溞属(大型溞、 蚤状溞、 僧帽溞和透明溞)、 低额溞属(锯顶低额溞)和网纹溞属(模糊网纹溞)可作为浮游甲壳类基准受试生物; 钩虾科的钩虾属(蚤状钩虾和淡水钩虾)、 长臂虾科的沼虾属〔日本沼虾(青虾)〕和方蟹科的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可作为底栖甲壳类基准受试生物. 此外, 由于甲壳类生物对不同污染物的敏感性排序存在差异, 溞属(大型溞、 蚤状溞、 僧帽溞和透明溞)、 低额溞属(锯顶低额溞)、 钩虾属(蚤状钩虾)和沼虾属(日本沼虾)适用于推导重金属污染物的水生生物基准; 溞属(蚤状溞)、 网纹溞属(模糊网纹溞)、 钩虾属(蚤状钩虾和淡水钩虾)、 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适用于推导各种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水生生物基准.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除草剂精□唑禾草灵和染料中间体1-氨基-2,4-二溴蒽醌对大型□(Daphnia magna)的光致急性毒性作用机制. 精□唑禾草灵(EC50 95%置信区间为4.62~6.63 mg/L)光解生成光稳定性以及急性毒性更大的产物□唑酚(EC50 95%置信区间为1.49~1.64 mg/L),推测精□唑禾草灵通过光修饰作用机制对大型□发挥光致毒性作用. 1-氨基-2,4-二溴蒽醌通过光化学转化生成二聚体,光修饰作用降低了其母体化合物的光致毒性. 在1-氨基-2,4-二溴蒽醌和模拟日光单独存在的条件下,大型□体内的活性氧物种(ROS)没有明显变化;在1-氨基-2,4-二溴蒽醌和模拟日光共同存在的条件下,生物体内的ROS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另外,添加抗氧化剂可以减弱1-氨基-2,4-二溴蒽醌对大型□的光致毒性. 结果表明,光敏化作用是1-氨基-2,4-二溴蒽醌对大型□产生光致毒性的主要作用机制.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的计算结果表明,1-氨基-2,4-二溴蒽醌在水溶液中能够通过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2种方式发生光敏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