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以河南省18个省辖(管)市为对象,对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将其划分为3种梯度类型。同时,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地域差异,提出了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选用18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2013年河南省18个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及综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域间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极其明显,整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其中,经济发展指数表现出典型的"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社会发展指数则呈现典型的"众星拱月"特征;生态环境指数呈现两个高值中心和一片"C"字形低值中心;科技创新指数的高值与经济发展指数的高值空间布局相吻合,中部、北部和西部各有一个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3.
空气污染是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河南省城市空气质量数据、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运用ArcGIS和SPSS分析技术,从年、季节尺度探讨了河南省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城市年均空气质量指数较高,在季节尺度上呈现"春降秋升、冬高夏低"的变化轨迹,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态势。河南省城市年均空气污染天数占比约为48.23%,且时空异质性明显。PM2.5是河南省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占空气污染总天数的54.40%,但季节性首要污染物仍需关注。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变短、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气压升高等天气条件易于形成空气污染,而产业结构、车辆数量和建设施工等也是导致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化内涵出发,基于人口、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地域环境构建了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目的是找出各城市之间的优势和差距。同时借助于GIS技术手段,将这种城市化差异反映在空间区域上,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江苏省各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从规模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激励性指标、保障性指标4个维度构建了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聚类分析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性,激励性指标与保障性指标对于江苏省各地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度最大,约束性指标对于各地市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度稍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法制、理念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综合经济实力、旅游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状况和科教文卫5个方面定量化分析沿海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加权计算各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得分,再运用聚类分析对14个城市进行分层,最后提出沿海开放城市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TOPSIS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分析了各地级市在安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旨在为其它地区进行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供给和需求彼此空间错位,是区域空间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评价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有利于准确识别区域土地利用状态,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制度提供依据。基于供需驱动的视角,依据空间均衡原理,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选用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模型,运用算数平均、几何平均、极值标准化、聚类分析、GIS分析等方法评估了201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中4个地市处于开发过度状态,9个地市处于相对均衡状态,5个地市处于开发不足状态;河南省土地空间均衡度空间分布从中部向四周各市发散,如"同心圆"式向外呈现出过度开发—相对均衡—开发不足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9.
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新时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关键,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缺水困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多的城镇人口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城市水污染加剧、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区内涝问题突出等,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以河南省为例,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城市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政府、产业、个人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对策,对促进河南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鄂尔多斯市在房地产需求递增的同时出现产能过剩.从房地产业来探究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分析鄂尔多斯市房地产投资与GDP的协整关系,对鄂尔多斯市1998-2011年房地产投资与GDP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来确定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来确定带动效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房地产投资额每增长1%,将带动城市GDP增长0.523905%.  相似文献   

11.
采用旅游流强度模型,比较了全国27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外向功能量及旅游流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它们划分为5个等级体系,并对各级旅游中心地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中心地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态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基本吻合,从发展水平看,沿海高于内陆,东部高于西部,南方高于北方;旅游流强度能较好地刻画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旅游流强度大的城市,旅游中心地级别愈高,旅游业愈发达,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内9个省辖市的经济水平数据进行比较,对其经济水平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城市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差异,依此差异将各城市划分为4个等级,应用GIS技术手段将城市群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视化,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磊  王博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9):794-798,802
城市中诸多公共资源如公园、公交、学校、医院等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代表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吸引力。从采集的无锡市房地产信息出发,建立了无锡市房地产价格的特殊价格模型。通过该模型研究公共资源对房价以及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的影响,以此估计城市中公共资源的价值并做出简要分析,旨在为政府进行公共设施资源管理和投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型,构建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皖江城市带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深度分析皖江城市带的区情.皖江城市带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肥、铜陵、马鞍山、芜湖、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巢湖、六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科学准确地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是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前提。基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从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法构建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各城市中,郑州市灾害应急能力最高,其次为焦作市,信阳、驻马店、南阳和周口四市灾害应急能力最低,其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居中。通过评价结果对比可发现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差距所在,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提升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河南省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度于2017年均达到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上不断增长。(2)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耦合协调度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环保意识、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房地产业一直是众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发达国家房地产业的经验和中国30余年房地产开发实践证明房地产业具备多种效应和带动作用,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面体现了直接带动作用,一些相关产业也随之被带动起来,形成了诸多新兴产业,如社区服务产业、物业管理产业、房屋中介产业等,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这种不受限制的资本流动导致房地产业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投资对象,同时在该领域内引发了追求暴利等投机行为,导致房地产业虚拟性和泡沫性等问题日益凸显。在现有房地产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等数据,对中国31个省区房地产开发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对各省区的房地产开发进行统计和评价,揭示我国房地产开发水平,找出各省区存在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农业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对河南省农业要素投入的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综述了农业要素投入和空间计量模型的相关理论,对河南省农业产出与农业要素投入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河南省农业要素投入的规模效益研究的重要性,结合2005—2014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规模效益的现实状况,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空间权重矩阵、Moran I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相关分析模型,利用空间计量软件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对农业要素的投入进行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丽  廖和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21-523,543
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都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指出土地利用投入强度、产出效益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揭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农业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对河南省农业要素投入的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综述了农业要素投入和空间计量模型的相关理论,对河南省农业产出与农业要素投入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河南省农业要素投入的规模效益研究的重要性,结合2005—2014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规模效益的现实状况,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空间权重矩阵、Moran I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相关分析模型,利用空间计量软件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对农业要素的投入进行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