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溯论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关系的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演绎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红色文化要建构自己的天人关系,就一定要辩证地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基于西方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二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都遭遇难题的状况下,红色文化应该深入发掘自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早日实现历史性时代性的"转型升级",为人类开拓文化前景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所获得的第一次胜利,在八年抗战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它的形成涵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受到"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践行着"从道不从君"的牺牲精神。探析抗战精神的文化渊源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以抗战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性核心概念,孝绝不仅仅是一套事奉父母的操作性规范。孝文化观念的起源与维持,与传统中国人所持有的一种实体性的世界观、生命体验和自我理解方式有着内在的本质性关联。应当从精神哲学的角度,将孝文化放到人类生命生活的源初形态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历史性辩证发展过程中来加以审视,它才能摆脱特定民族的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形式之框限而获得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价值体认。唯有在精神哲学的视域中,孝才能超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等外在功用而彰显其所固有的安身立命之内在精神价值,其当代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才能获得内在而持久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特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并孕育而成的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红色文化的时代化命题也随之提出。因此理解红色文化时代化的哲学意蕴是前提;把握红色文化时代化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则是难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红色文化时代化的具体表征与形态,对红色文化时代化所面临的学理悖论和实践障碍进行探析,以此充分把握红色文化时代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进而推动红色文化在当代及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代新道家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解决现时代的根本问题,即重建中华之思想、道德、制度、社会,并重新联接四者,俾使旧邦绽放新命。在老子那里,个体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个体得以凭藉其独特却可普遍感受的生命体验,抗拒普遍必然性的权力命令,拒绝依据普遍必然性的科学论证而违背心中的鉴赏判断。人怎样以合于道的方式在此世生存,取决于现世的人之"德"如何得到规定。人在世上是以"群"的方式生存的。在老子看来,人之"群"的划分方式是:"人法地"。风俗是每一地风土与人情的最佳融合,也是当地人在其中的最佳生活方式。正是以风俗为核心的地域传统,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得以成"群",构成呼吸与共的"家邦"——文化—政治共同体。这也正是老子给予今天的最佳启示——只有让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组织相融合,才能保障人的自然与自由。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中国古代思想生长的原初场域,涵摄极其丰富的意蕴。老子所开创的道家"贵身"主义传统,在本体论上表征着多维之身的同一,于价值论上则彰现出一种"贵身"的意涵,其实践指向是反对"生生之厚"、回归"自然之道"。道家身体观所隐喻的政治哲学以"身国同治"为独特表征,并表现为身国同构、身重于国和身治则国治等多重意涵。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实质是遵循图像传播的规律,把握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人"、"场域"、"内容"和红色文化传播规律。在图像时代的语境下,首先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缘由,解决"为什么传播"的问题,增强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意识;其次厘清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基本内容,解决"传播什么"的问题,突出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重点;最后提出推进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具体路径,包括用图像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场域、用图像开发创造红色文化传播的图本以及用图像建设红色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解决"怎么传播"的问题,以增强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育人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把"道"传授给学生。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各门学科的基础性学科,鉴于小学语文的特殊意义,小学语文的教学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母语为载体进行的,因此,小学语文的学习承担着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9.
学生画廊     
《环境》1998,(3)
《命运》张志强西樵中心小学点评:创作这幅画是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吸取灵感,以流传于民间封建迷信的活动“手相”象征性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在阴冷的黑底上地球被手包围在掌心,三条象征人类美感色彩的手纹线同时贯穿地球,焦点在于采用红色的“生命线”受到人类环境破坏的直接威胁,而这却是人类一手造成的,以单刀直入的简单视觉形式直接表达作者的东方哲学意念,很有一种内涵与冲击力,让人感到强烈、生动、一目了然。作者正是利用人们的信念与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1):101-107
受家学渊源影响,颜之推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终生服膺以礼乐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思想。颜之推在萧梁斥道专儒、用心儒学,在西魏涉险偷渡、执意南归,在北齐建文林馆、反对胡风、主张归陈,在杨隋复雅乐、归正音、立家训。《观我生赋》篇名取自儒家经典《周易》"观"卦,"观我生"已经不限于个体本身,而是融入群体,趋向儒家礼乐教化之道,这也是"观"卦观民设教的本义。《观我生赋》中,颜之推以身合道,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华夏礼乐文化的衰微紧密结合,以孔子"泣麟"结束,用春秋末期的礼崩乐坏类比当下道消势长带来的信仰之殇,悲恸情绪与赋作开篇遥相呼应,实为华夏礼乐衰微之哀歌。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一生著述颇丰,所关注的内容涵盖了哲学、语言学、历史诗学、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等,"我与他人"问题一直是他理论思考的主线。他在该问题视域下考察了我与他人相处的对话性——对话理论,我与他人之间的审美创造关系——作者与主人公之关系,我与他人相处的理想状态——狂欢化理论。从理论层面来说,他的思考有助于破除主体性哲学所导致的"唯我主义"和"自我中心论";从现实层面来说,有助于解决当前网络社交中出现的诸如网络暴力等问题;尤其是他的外位性思想对于如何构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文化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之于人类好似大写的"他人",巴赫金对"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遗产"是从遗产科学的视角提出的学术概念,这一命题带有明显的事件指向、时间指向与意义指向,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与特定事件相关,蕴含特殊意义的一类遗产。因此,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公民爱国情感的提升、城市文化精神的凝练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上海红色文化遗产呈现出体量大与影响小的结构性矛盾,红色内涵挖掘不足、利用方式单调以及城市发展定位对于红色文化价值的忽视是其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红色文化遗产的发展,注重红色精神的阐释,强化在场实践体验,以更多创新的红色产品形态丰富红色供给内涵,探索红色文化供给从同质化到精品化的升级,并且推动上海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环境保护》2008,(4):42-47
一、我国历史上的生态文化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观 人类与自然为一体,这是生态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思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孙洪波 《环境保护》2020,48(7):72-73
<正>人类文明对"美"的追求跨越数千年,环境中蕴含的"自然美"经过雕饰、布局、转化等手法,源源不断地迁移到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空间中,演变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果说环境之美贵在自然,那么生态美学之美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它凝聚了人类社会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美的独特见解。环境艺术审美文化同时包含这两种美的内涵,并以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美的实践机制。一  相似文献   

15.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思想交锋对当今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否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及拒绝接受人类一切传统文化遗产的错误思想,列宁通过批判的方式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并以扬弃的态度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时代化意指红色文化对时代性的获取。红色文化时代化的出场有其独有的历史场域与现实场域。红色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与现实制约性,这从客观上规定着红色文化时代化出场的演进目标、演进形态和演进原则。红色文化时代化出场的发展,既要升华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精神气质转变,又要推动红色话语体系更新,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题壁现象由来已久。女性题壁作为一种难得的向世人敞开心扉的途径,以及不寻常的发表方式,是值得重视的文化遗存。宋代女性题壁其作者以官宦女子居多,题壁时间多集中于战乱时期,题壁地点多为驿亭等客旅之地,题壁内容主要包括倾诉家国沦落与漂泊流落之苦、表现气节与操守、抒发身世之叹、记述旅途劳顿之苦等。宋代女性的题壁创作在当时以及后世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难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全球性问题的理论反思是其提出的三大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仁爱观、大同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社会有机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全球性问题严峻、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文明范式出现困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取中西文化之长,又立足世界发展的现实,充分显示了中国方案在解决世界发展走向问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琵琶湖开始,正当世界大部分重要淡水湖都陷入深划的水质污染之际,由日本滋贺县等发起的,以"寻求人类与湖泊共存之道"为课题的世界湖泊环境会议,已于一九八四年八月末在日本召开了.以日本各地方自治团体为中心,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和行政官员、居民等聚集一堂,讨论了人类的共同课题,因为这是初次尝试,所以有来自海外的三十个国家,共七十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干阑建筑母体孕育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中国符号哲学。中国传统干阑民居建筑以立柱纵轴为中心,形成横梁与立柱纵向旋绕的表意书写文字符号系统和语言文本表达式,它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语言逻辑思维范式和中国符号哲学系统。干阑建筑语义符号是凝固的活态民族音乐,通过它演绎出多族群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化互动,从而达到多族群文化认同,进一步论证了干阑民居建筑哲学宇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