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CrMnMo钢经热处理组织超细化后,在660~720℃、初始应变速率为(0.6~3.0)×10~(-2)分~(-1)的变形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超塑性:最终延伸率δ_T可达300~480%,最大流变应力σ_(max)仅40~50MPa,m值为0.4左右,成功地实现了铜触指热锻模型腔的超塑成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拉压疲劳载荷对地面停放腐蚀影响系数的影响。方法首先编制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进行预腐蚀试验,随后对预腐蚀后的试验件加载拉压疲劳载荷进行疲劳试验,最后对预腐蚀疲劳试验得到的寿命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疲劳载荷无论是拉还是压,都不能改变预腐蚀后的疲劳试验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但是疲劳载荷以拉为主的机翼下壁板试验件预腐蚀后,疲劳寿命的分散性随试验寿命的降低而降低,而疲劳载荷以压为主的机翼上壁板结构模拟件预腐蚀后,疲劳寿命的分散性基本不变。结论疲劳载荷以压为主的机翼上壁板结构模拟件的地面停放腐蚀影响系数不随腐蚀年限的增加而变化,而疲劳载荷以拉为主的机翼下壁板试验件的地面停放腐蚀影响系数随腐蚀年限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物排放,对当地河流存在较大影响。为探究城市化发展差异对流经河流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影响,文章沿甘肃省牛谷河布设了42个断面,根据城市化程度差异划分了村落、乡镇和县城3种不同的区域,并分析了河流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特征及牛谷河营养盐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牛谷河总氮总磷含量(ρ_(TN)、ρ_(TP))在不同城市化水平区段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系数为0.673,ρ_(TN)和ρ_(TP)皆呈村落段<县城段<乡镇段态势;(2)从离岸关系看,牛谷河沉积物中ρ_(TN)和ρ_(TP)分布呈明显的两岸低于河心的特征;(3)垂直分布角度分析发现,牛谷河沿岸城市化起步时间上表现为县城段早于村落段早于乡镇段,还表现出了城市化程度越高垂直分布离散性越大的特征;(4)Spearman相关性检验表明,在0.01水平上牛谷河沉积物ρ_(TN)和ρ_(TP)在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相关,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5)表层沉积物中ρ_(TN)和ρ_(TP)的蓄积与城市化水平相关,且同特征指标满足y(TP)=9.146×10~(-7)x~2+0.012x+722.578、y(TN)=2.434×10~(-9)x~2+4.135×10~(-6)+0.425的关系,R~2(TP)=0.787、R~2(TN)=0.954。综合来看,不同城市化水平决定了河流ρ_(TN)、ρ_(TP)的分布差异,且沉积物中ρ_(TN)和ρ_(TP)的蓄积与城市化人口参数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在营养盐输入以外源为主的流域这种类似的规律可能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4.
从力学机制上看,岩石破坏可分为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破坏准则,其中最大正应变强度准则是一个应用相对比较简单的岩石破坏准则。最大正应变强度准则判据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标定极限伸长应变Σ_0。岩石在压应力和拉应力作用下都有可能发生符合最大(伸长)正应变准则的破坏。根据弹性理论,岩石在受拉和受压时对应的最大正应变临界值是等价的。然而,由于岩石材料的复杂性,岩石实际受压与受拉导致最大正应变形式的破坏所对应的最大正应变会有较大的差别。通过试验,本文揭示了不同种类的岩石在受拉、受压破坏时最大伸长应变的差异以及受压和受拉条件下岩石最大拉伸应变的理论值和试验值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表设计实验,通过测定对NO3--N(硝酸盐氮)和TIN的去除能力,研究碳源、碳氮比(ρ(CODCr)/ρ(N))、溶解氧含量(ρ(DO))以及pH 4种不同因素对一株恶臭假单胞菌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菌株对NO3--N的最大还原率可达100%;对NO3--N还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ρ(CODCr)/ρ(N),其次为ρ(DO),碳源和pH;对应的最优条件:碳源为柠檬酸三钠,ρ(CODCr)/ρ(N)15,转速为60 r/min,pH为6.5.对TIN去除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ρ(CODCr)/ρ(N),其次为碳源,ρ(DO)和pH; 对应的最优条件:碳源为柠檬酸三钠,ρ(CODCr)/ρ(N)15,转速为100 r/min,pH为6.5. 同时又对该菌株的异养硝化能力进行了测定发现,该菌株自身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其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60.91%,即该菌株可以独立完成生物脱氮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个众所周知的部分熔融方程式已由Sh-aw(1970)和Arth(1976)给出:(C_L/C_o)_i=[A_i+FB_i]~(-1) (1)式中 A_i=sum from r-1 to M K_(ri)ρ_r,B_i=1-∑Κ_(ri)ω_r。上式成立的条件是液相和残余固相保持平衡状态。参数Co是第i种微量元素在固相中的初始浓度,C_L是微量元素在液相中的浓度,ρ_r是第r种固相的初始重量份数,ω_r是熔融期间第r种相所贡献的液相份数,F是熔融的份数。Κ_(ri)值是第i种微量元素和第r种矿物的固相-液相分配系数。M是所涉及的矿物数。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不同材质屋面径流水质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0年雨季对重庆市6场降雨时段的屋面径流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水泥屋面和瓦屋面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过程和初始冲刷现象,并且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降雨特征对径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材质屋面径流水质参数中CODCr和TN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以ρ计)均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标准,为屋面径流主要污染物.水泥屋面的CODCr、TN、NO3--N、TSS、Cu和Zn的EMC明显高于瓦屋面,分别高出1.63、1.57、1.15、1.70、1.50和1.88倍.在水泥屋面上,ρ(CODCr)、ρ(TN)、ρ(TP)和ρ(TSS)变化幅度大于瓦屋面,并且其峰值滞后或同步于最大雨强;在瓦屋面上,ρ(CODCr)、ρ(TN)、ρ(TP)和ρ(TSS)的峰值提前或同步于最大雨强.瓦屋面各污染物FF30(初期30%径流携带的污染负荷)的平均值均高于水泥屋面;水泥屋面各污染物(除Zn和Cd外)FF30的标准差均高于瓦屋面.各污染物的EMC与降雨量、平均雨强、径流量和最大雨强呈负相关;溶解态重金属的EMC与前期晴天数呈负相关,其余指标均与前期晴天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松嫩草地距大庆油田工作区不同距离(1、5、15 k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裸地和羊草修复后土壤磷酸酶促反应特征(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的变化,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裸地土壤酶活性、V_(ma)(_x酶促反应最大速度)值、V_(max)/K_m值(催化效率)表现为距石油区1 km处最大,显著高于5 km和15 km处的;E(_a活化能)、ΔG(活化自由能)、ΔH(活化焓)、ΔS(活化熵)、Q_1(_0温度系数)表现为在1和5 km处较大,显著高于15 km处的。(2)羊草修复地土壤酶活性、V_(max)值、V_(max)/K_m值表现为距石油区15 km处最大,显著大于1和5 km处的;E_a、ΔH、ΔS、Q_(10)表现为1 km处最大,显著高于5和15 km处的。(3)不同羊草修复地土壤磷酸酶活性、V_(max)值、V_(max)/K_m值和ΔG值均大于裸地,E_a、ΔH、ΔS均小于裸地。(4)随温度升高,羊草修复地和裸地土壤酶活性、V_(max)值、V_(max)/K_m值、ΔG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ΔH、ΔS、Q_(10)有降低趋势。以上结果说明,石油污染对土壤磷酸酶酶促反应机制有较大影响,羊草修复和升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磷酸酶的酶促反应。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某电子垃圾拆解地大气中PM10及其典型污染物含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采用主动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大气样品,分析ρ(PM10)及其所携带的ρ(PCBs),ρ(Cd)和ρ(Cu),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PM10携带的污染物对研究区居住用地及工商业用地方式下人体的致癌及非致癌风险,分析模型参数对风险评估结果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采样期间研究区ρ(PM10)日均值为0.05~0.32 mg/m3,14个样本均超过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ρ(PM10)一级日均标准值(0.05 mg/m3);大气PM10中的ρ(PCBs)为8 971.5~17 197.6 pg/m3,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ρ(Cd)和ρ(Cu)分别为2.7~18.3和127.8~1 218.0 ng/m3;ρ(PCBs),ρ(Cd)和ρ(Cu)最高值出现位置均为附近新近出现焚烧行为的YLY(玉露杨)采样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居住用地方式下PM10中污染物引起的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风险(10-6),绝大部分由Cd引起;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污染物特征、成人个体及行为参数对致癌风险影响最大,儿童行为及污染物特征参数对非致癌风险影响最大;在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时,参数须尽量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以降低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理评估浮动核电站高能管路在水下冲击载荷下的疲劳寿命。方法开展高能管路静载、模态和瞬态响应分析,得到管路在水下冲击作用下的应力时程曲线,为管路疲劳寿命估算提供基本应力谱输入。基于冲击疲劳损伤模型,运用nCode疲劳分析软件,估算管路的冲击疲劳寿命。结果管路在一次冲击载荷作用下会经历多次应力循环,最大应力值超过材料屈服极限的11%。管路在横向冲击作用下的冲击疲劳寿命为3.95×10~4次。结论管路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最大应力响应发生在冲击输入的正向三角波之后,反向三角波之内,是由于惯性效应造成的响应滞后现象。管路固定端、弯头和三通是应力集中区域,管路疲劳破坏一般发生在这些局部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