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和拓展本课程资源",同时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是课程改革的追求"。可见,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实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编写的。要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和质量,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营造有利的环境,创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生活品质,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或最根本的)改革,是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21世纪世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更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而品德教育要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5.
<正>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一、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小学生的世界充满精彩,也充满纯真。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课外事物与课内知识之间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品德与社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的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育人。  相似文献   

9.
<正>许多品德教育的先行者认为,有效性的缺失是品德教育最大的困惑。的确,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现,封闭的品德课堂难以拓展、还有品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单一陈旧等等,都是作为品德课程实施者的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因此,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五彩纷呈的学生主体、用更为开放的思维挑战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甚至是巧用课后引申为学生开辟更为广泛的品德实践空间,对于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一、同中求异、深化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而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职业的五彩缤纷,文化、道德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积极探讨了《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针对每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身边生活实际着手,抓住"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做到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本文将以《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品德课堂的体验活动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中受到品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对品德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品德教学,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更加重视学生品德方面的建设。新形势下,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利于学生了解一些与品德有关的知识和规范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待人接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懂得如何做人。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怎样和生活有效接轨展开论述,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要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数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其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学风格要返璞归真,反映学科教学本质。我们要通过挖掘、整合教学素材,让教学内容多维呈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享学习过程;修炼教学气质,以阳光的风采带给学生充足的正能量等方法策略促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语文教学高质量、高效率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不仅需要语文教师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具备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还需要学生能够配合教学,积极主动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传授学生知识、师生情感互动、学生潜能挖掘和学生个性塑造的过程。要想实现有效性教学,语文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散。  相似文献   

18.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等各种要求。"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创新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突出,而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战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课堂教学统得过"死",学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有效教学已经是教师谈论的热门话题。何为有效,就是指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并不是说教师在一节课中讲述了多少知识和信息,而是指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课堂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因此,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地理教师,我们也要给予重视。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认真探究实践,努力探索。下面,我总结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希望取得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地理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区域性等特点,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课堂模式造成了地理课堂的低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采用多样化、趣味化的方法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高效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分析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