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沙区治理开发现状榆林地区沙区总面积为2.4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6.7%。据史料记载,榆林沙区在秦汉时期还是“沃野千里,仓稼殷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区。公元413年,大夏王朝曾在今靖边县城北白城子建都统万城,当时这里还是“临广泽而带清流”。后因历代滥伐和战争破坏,致使林草退化,土地沙化。据调查,在1950年前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吞没农田牧场14万公顷,沙区仅存的11万公顷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26万公顷牧场沙化、盐渍化。沙区6个城镇和421个村庄遭受风沙侵袭掩埋,每年输入…  相似文献   

2.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洋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育幼场。本文以山东荣成天鹅湖鳗草海草床及其邻近裸沙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周年调查,监测并分析了两个区域光照、水温、悬浮颗粒物、颗粒有机物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海草床对环境水温和光照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其中,春季和秋季时海草床的水温高于裸沙区的天数,约占春、秋季时间周期的58.7%,夏季时海草床的水温低于裸沙区的天数,约占夏季周期的94.2%;春季和夏季时海草床的光照强度显著低于裸沙区,平均是裸沙区的60.3%;海草床对光照与水温的调节作用受植株密度和株高的显著影响,海草床的日温距平值(DTA)和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FD)与植株密度和株高均呈现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海草床具有明显的遮荫效果和夏季降温、春秋季升温等生态作用,从而为生物资源养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3.
曹宇  薛昱 《环境保护》2016,(22):35-37
三十多年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以前瞻的战略性目光看到了沙漠发展的前景,指出"21世纪是科学利用沙漠的世纪,要换个角度看沙漠"并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首创沙产业概念,在"不毛之地"上发展新兴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钱学森理念的指导下已成功将科技创新应用到沙区建设、大农业开发中,走出了一条西部沙区的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沙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呼伦贝尔沙区裸沙地、草地、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人工林和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四种生境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功能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不同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潜在功能组成特征.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低,Shannon指数分别为(8.623±0.193)和(7.432±0.028),不同生境土壤细菌alpha和beta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草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均值分别为29.83%±1.14%、34.73%±1.99%、31.95%±0.21%,裸沙地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均值为26.13%±0.43%.不同生境土壤细菌主要优势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RB41,其相对丰度在四种生境中的均值分别为5.29%±2.24%、4.22%±1.23%.PICRUSt功能预测共得到6个一级功能层,40个二级功能层,土壤细菌功能较为丰富,土壤细菌群落在环境信息处理、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有机系统方面功能活跃.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核苷酸代谢、酶家族、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基因较为丰富,保证了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细菌的存活,使其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呼伦贝尔沙区不同生境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波动,反映了四种生境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指示了不同生境功能基因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规律,可为预测和理解沙区土壤细菌代谢潜力和功能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2003年3月上旬,一项集环境保护与扶助我市贫困失学儿童相结合的公益活动“中华绿色版图工程东西部绿色种子1+1植树助学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活动是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共同主办的。活动以遏制沙尘暴对东部影响为切入点,以通过上海每个青少年发动一名上海公民支援我市治理毛乌素沙漠和扶助沙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目的,实现我市及上海人民的共同心愿:送一片绿色到毛乌素沙漠,还一缕清风给上海人民。中华绿色版图工程从2002年就在我市沙区300所中小学校开展了系列环保宣传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绿色种子,并组织了这些…  相似文献   

6.
水分是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限制因子,研究沙漠沙层水分分布规律对在沙区种植人工植物进行固沙有显著指导意义。通过对沙坡头沙区两个典型流动沙丘不同坡向、不同部位以及两个洼地进行采样,研究该区水分平衡与小尺度水分分异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流动大沙丘顶部沙层水分含量一般在1.00%以下,中部水分含量一般在1.00%—2.00%,底部水分含量一般在2.00%—3.00%,均以薄膜水形式存在。洼地沙层2.0—3.0 m左右深度有饱和重力水甚至地下水出现。(2)流动大沙丘的迎风坡沙层水分高于背风坡,沙丘水分含量均是底部最高,中部次之,顶部最低。(3)沙坡头区沙层水分属于快速入渗型水分正平衡,洼地或平坦地段是大气降水向下入渗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防沙治沙力度,投入巨资,创新模式、强化措施,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了沙化、荒漠化恶化趋势,部分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防治成果令人欣喜.但中国防沙治沙任重道远,治沙正在进行时. 10年规划强化治理力度 2013年1月,国务院通过《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规划》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1-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1 0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第一阶段1 000万公顷,第二阶段1 000万公顷.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干旱沙区不同年代人工植被固沙区土壤剖面1 m深度容重和有机碳、全氮含量,估算了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特征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0~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呈增加趋势;有机碳氮储量表现出了固沙初期的显著增加期(<16 a),随后的缓慢增加积累期(16~25 a),及后期的显著增加期(>25 a),该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0~20 cm的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增加程度随深度增加有降低趋势,并且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远大于深层土壤(20~100 cm);固沙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增加体现在0~100 cm各个深度,而随后积累期主要体现在0~20 cm深度,固沙后期的增加也主要在0~20 cm深度,20 cm以下增加不明显;0~100 cm深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表聚性随固沙植被演变越来越明显.明确了降水<200 mm的沙区人工固沙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改变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更好地理解干旱人工植被区的碳循环特征和预测该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积沙区的植被分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现代风蚀坑主要包括平缓草地的简单风蚀坑、复合风蚀坑和固定沙丘的简单风蚀坑3种类型。坑后积沙区植被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且随风蚀坑及其下风侧积沙体的形态、尺度而发生变化。在平缓草地简单风蚀坑下风侧积沙体平面形态呈顺风向的舌状,由坑口至原生草地,随积沙厚度顺风向减小,依次出现沙蓬、冰草和百里香3个植被带;平缓草地复合风蚀坑后缘形成具有滑落面的大型流动沙丘,在沙丘背风侧顺风向依次出现舌状裸沙带、舌状拂子茅带及两侧的冰草带;固定沙丘风蚀坑坑后积沙呈裸沙形式穿越沙丘原有的山刺玫和小叶锦鸡儿两个灌木带,并在裸沙带外围形成舌状拂子茅带。风蚀坑下风侧积沙区植被的分带性反映了草地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即随着坑后积沙体的扩大,草地植被由原生向沙生逆向演替。  相似文献   

10.
伊朗的荒漠化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沙漠威胁着全国18个省和97个城市.在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风险逐渐增加.在调查伊朗的风沙危害典型区沙源、沙丘类型、风况、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因害设防"的风沙危害治理原则,提出沙区公路防护和绿洲保护的风沙危害模式和四点建议来完善现有沙漠化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野 外实验、室内分析,以粗糙度、风沙流结构、输沙率等为指标,评估了人工治沙措施在青海湖 流域沙区的防风固沙效益。采取人工治理措施设置麦草方格沙障,配合种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以或乌柳(Salix cheilophila)、沙棘间种,起到了明显的防风固沙效果。采取人工 治理措施的样地,近地表风速降低,粗糙度变大,输沙量减少,风沙流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沙地柏嫩枝扦插繁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个创新一是通过搭建的塑料棚(起高立式沙障作用)机械固定沙面,解决春季大风造成沙丘向周围移动的难题;二是就地取材,用天然沙地柏嫩枝进行人工扦插快繁,而穗条又不因路远失水和环境变化影响苗木生根率;三是留床苗直接造林,可解决沙区重新植苗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同时又可节省大量人力及运输造成的二次浪费.  相似文献   

13.
1石光银治沙成果石光银是定边县海则梁乡四大壕村的一位农民。他所治理的沙区:空气新鲜,山青地绿天蓝云白,林深叶茂,鸟语兔跑。林区边是按“三端一平八配套”粮副基地规划标准的庄稼地里,电杆林立,硕果累累,灌田井水喷涌而出,林间道路整齐,牧场过羊子群群,处处呈现出  相似文献   

14.
陕西大荔沙苑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和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大荔沙苑自然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不同,它是一处以建立人工沙地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在性质上与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类似。该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是沙苑沙地生态系统和自然;其建设方针是: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促进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文介绍了沙苑保护区的基本特征,同时分析了建设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就历史时期沙漠化产生原因谈自然资源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沙漠(不包括戈壁)共六十四万平方公里,断续分布在北纬35—50度,东经75—125度之间。探讨这些沙漠形成发展的历史,对我们认识自然、摸索规律、防治流沙危害、预防沙漠的扩展很有意义。由于我国沙漠自西而东分布幅度很广,各沙区所处的自然条件也有很大差异,其成因类型和发展过程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处于荒漠地带的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等沙漠是第四纪时期,特别是中更新世以来所逐渐形成:而东部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的科尔沁、毛乌素诸沙地却是在人类历史时期所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气候变异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东缘。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堪忧。气候因素是荒漠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是我国北方气候条件最好的沙区 ,但目前对于区域荒漠化驱动因子的气候因素影响方面的研究未开展系统的工作。论文系统分析了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影响荒漠化的现代气候因素特点 ,探讨了在较好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气候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在自然因素作用下沙地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油沙豆(Cyperus esculentus)是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高利用价值新兴经济作物,在我国沙区调整种植结构及沙化土地改良中有重要作用. 油沙豆茎块在采收过程中易破坏表层土壤、引发风蚀,因此,探究油沙豆防风阻沙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实现油沙豆在沙区种植的重要前提. 本文基于乌兰布和沙漠油沙豆农田现有间作模式,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探究不同风速下6种间作模式(2种间作作物×3种带间距)的防风蚀效果. 结果表明:①不同带间距模式在各风速下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形式,粗糙度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 ②间作作物对垂直流场结构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间作玉米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低于当地起沙风速(6 m/s);间作向日葵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高于起沙风速,约为9 m/s. ③风速对各间作模式的防风效能具有显著影响,防风效能随风速的增大呈减小趋势. ④间作带的防风效能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带间距8 m>带间距16 m>带间距24 m. 间作玉米模式的防风效能大于间作向日葵模式,其中,玉米带间距8 m及16 m的模式其近地表防风效能均大于50%,是油沙豆农田防风阻沙的最优模式. 研究显示,考虑到农田的经济效益,带间距16 m的间作玉米模式是油沙豆农田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塔克拉玛干沙尘活动对下游大气PM10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1997~2002年逐日气溶胶指数(AI)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上空大气沙尘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2001,2002年春季(4~5月)该沙区大气沙尘活动与我国大陆29个主要城市大气PM10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大气沙尘活动的强弱与中国西北东部(西宁、兰州、银川、西安)大气PM10含量高低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超过0.7,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地面大气环流场的合成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该沙漠地区的大气沙尘主要是通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绕流以及翻越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偏西风输送到西北东部地区,进而影响到当地空气质量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土壤水分观测,结合降水记录及地表沉积物粒度分析,对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区 固定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00 cm 深度内, 丘间地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丘顶与背风坡次之,迎风坡最低。迎风坡丘间地与迎风坡脚受地下水 的影响,分别以40 cm 和100 cm 为界,土壤含水量在界限以上变化不大,界限以下随着深度增 加而迅速增大。其它地貌部位土壤水分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0~20 cm 土壤含水量都随土壤深度 增加而增加,20 cm 以下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前期研究中,基于流域最小图斑的划分,提出了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方法,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论文以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评估结果为基础,评估了流域土壤侵蚀的脆弱性。以抗侵蚀年限表征流域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结合土壤侵蚀脆弱性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潜在风险。通过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对比,指出在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中,同时考虑土壤侵蚀强度和水土流失潜在风险才能作出更合理的决策。最后,分析了黄河流域中游土壤侵蚀风险向下游洪水风险的转化关系,指出黄河中游高产沙区土壤侵蚀风险转化为下游更高的洪水风险,在泥沙灾害研究中应关注灾害的链式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