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际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和同位素地质学会议定于1974年8月26-3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除对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及稳定同位素地质学进行一般分组外,还将组织下列专题讨论:(1)衰变常数现状。  相似文献   

2.
张新 《世界环境》2014,(1):91-91
<正>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开始了探索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征程。东西方学者和哲人们在追寻自己先祖的生命足迹、思考自己的来路和归途时,研究探索途径虽略有不同,但是都获得了一定的生命密码、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共处的奥秘。"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宇宙和地球的起源发展有着自己朴素的辩证认识。《道德经》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3.
燃料电池车     
《世界环境》2004,(3):91-91
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与宇宙石油公司3月29日签订了租用合同.宇宙石油公司将租用日产公司新近研究生产的利用氢与氧的化学反应驱动的第一号燃料电池车。预计今年年内.日产公司还将出售几部此款“燃料电池车”。  相似文献   

4.
一、绪言通过测定地球、陨石或其他天体来源样品的同位素丰度,获得了有关稳定核和天然放射性核的宇宙丰度的大量资料,这将有助于探索化学元素起源的问题。关于地球和天体物质中微量元素同位素组成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步入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科学难题的机遇与挑战: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基础和智力的产生。探索大脑高级功能的整合,对于解决四大难题中“智力的产生”这一最困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 最近几年随着宇宙研究工作的进展又获得了月球、火星和金星表面岩石化学成分的资料,再加上已有的地球岩石和陨石成份的资料,可以进一步讨论太阳系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只对三个元素,即 K、U、Th 的含量进行分析。地球化学家和行星学家对这些元素是特别感兴趣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它们是放射性元素,并被认为是行星演化的主要能源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探索远距离遥测 K、U、Th 含量的可能性,这在宇宙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循环论     
《环境》2016,(5)
正循环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维持平衡、和谐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机制。宇宙的循环现代宇宙学、天文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宇宙通过大爆炸和引力回缩机制永恒地进行着质能转换的循环。大爆炸产生的能量使得所有的宇宙天体(质量)都围绕着各自的质量核心不断地进行着扩散、旋转和循环运动,而每一天体的质量核心又围绕着更大的质量核心旋转、循环。当大爆炸产生的能量消耗怠尽时,宇宙的时空达到最大临界值,宇宙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逐渐聚合。  相似文献   

8.
<正> 磁场或磁对人体究竟有无影响,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十八世纪末医师F.A麦斯门尔(F.A Mesmer)将磁场用于医疗中,至今还保留催眠术(mesmerism)这个词。十九世纪中期,磁和生物体相关的一些问题,已有论述。进入本世纪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日益增多,六十年代由于美、苏宇宙开发的竞争,宇宙物理学家和航空医学家为了解决宇宙航行员在宇宙飞船的磁场内是否能真正完成任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用动物进行试验,被试验的动物从单细胞生物到猿猴,研究的结果仍不能断定磁场对人体的影响的程度。通过阿波罗计划的  相似文献   

9.
<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仰望夜空,群星闪烁。那数不尽的闪闪发光的星斗把夜空装扮的璀璨夺目,人们在欣赏美丽的夜空的同时不经要问,那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那里有生命的存在吗……人们带着疑问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以揭开那里的神秘世界。杨勇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探索者。特别是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发展,电子高倍望远镜的出现、火箭的升空、  相似文献   

10.
植穴微宇宙控制技术对盐渍土水盐运移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植穴微宇宙控制技术对盐渍土水盐运移的调控法。文章从微宇宙控制技术的理念出发,以局部植穴微生态的调控方式,将生态结构的主导因子,即生物与其相适应的非生物环境条件为控制要素,在不同的微宇宙结构(植物、无机基质、边缘材料等)和自然因子(地下水矿化度、土壤质地、补水量等)条件下,运用混合均匀设计U12(12×4^4×3^4),建立人为控制的植穴微宇宙结构和自然因子与水盐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数学模型.探求植穴微宇宙在盐土中对水盐运动的调控机理.意在解决局部植穴内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以点带面推动植穴微宇宙的汇向源斑块的转移.以植穴微宇宙的规模效益实现生态逆境的可持续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1.
7.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束流对撞首获成功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3月30日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总能量为7万亿电子伏特的2个束流对撞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目前能量最高的对撞。科学家认为,对撞成功对探索宇宙起源和粒子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1月4日宣布,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的斯蒂芬·霍金认为外星人的存在合乎情理,理由很简单:宇宙太大了.宇宙包含着1000亿个星系,每1个星系又拥有数亿颗恒星.在这么广阔的区域里,地球不可能是生命进化的唯一场所.霍金甚至还认为:也许有—天,外星人就会因为本土星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而来地球掠夺资源……  相似文献   

13.
珒鑫 《环境》2022,(6):66-68
<正>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1957年10月4日,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从那时起,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试图启动太空之旅,各国加起来已执行了大大小小近万次太空发射任务。人类进入太空之前,宇宙保持着绝对的“整洁”,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太空整洁,才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初期脆弱的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然而,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就连太空也难逃命运。当我们仰望星空,由衷赞叹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先进和伟大时,也请给予一些目光,关注一下这些漂浮在宇宙中的“定时炸弹”吧。  相似文献   

14.
“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古罗马阿波罗神庙里的一句警世箴言。号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也开始探索自身了。要认识自己是多么不易啊!古代的先哲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生物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本身就是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精美杰作!人的本性、本质令哲学家、科学家苦苦探索了几千年,现在还是个谜! 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爱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所以“爱根岂是容易折断?人之大患在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公主岭、江西进贤、湖南祁阳、辽宁沈阳农大等多地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原位微宇宙试验培养的土壤,探索类芬顿反应对长期施肥土壤中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中自由基含量均显著低于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土壤.通过纳米粒子探针(NanoSIMS)发现,施用化肥的土壤中56Fe16O-的离子强度强于施...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发现了地幔组成的不均一性,从而为探讨地幔演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这次国际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同位素地质会议上也深刻反映了这一新的研究动向,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论文涉及到这一课题。同位素地质与年代学工作已从板块运动史研究转向了探索地幔深处的演化规律。自月球  相似文献   

17.
一、协会的名称、宗旨和会员 第一条 本组织称为国际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协会(IAGC)。“地球化学”一词,下面单独使用时应理解为包括“宇宙化学”。 第二条 协会的基本宗旨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加强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方面的合作,促进地球化学与  相似文献   

18.
正"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曾经如此赞美人类。自远古起源以来,逐步演进发展,不断创造着历史,改变着世界。从钻木取火到建屋筑宅,从潜艇入海到卫星上天,人类征服自然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而随着开发探索的空间日趋扩大,人类逐渐意识到,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行星是自己唯一的家园。地球不仅衍生了人类,而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物质资源。然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自身进步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攫取与不合理的利用,却使地球遍体鳞伤,也为自身未来人类  相似文献   

19.
时间有没有开始和结束?千百年来,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是有关的探讨都局限在哲学的分析和猜测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物理学开始介入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其标志是彭若斯和霍金提出的奇点定理,该定理概括并超出了关于宇宙开端和终结的研究。奇点定理可粗略表达为,只要广义相对论成立、因果性良好、有物质存在,就至少有一个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辐射与生命     
有关放射学的应用,除了人们已经了解的之外,迄今尚无有新的进展。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放射性现象和辐射就在地球上存在了。实际上,在地球本身出现之前太空中即已存在辐射与放射性现象。就我们所知,大约二百亿年前,辐射参与了宇宙产生这一巨大变化。从那时起,辐射即渗透在整个宇宙之中。在地球的形成中放射性物质便成为其组成部分。甚至人体本身也有轻微的放射性,因为所有人体活组织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但是人类首次发现这一基本的普遍现象还不到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